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魏晉風雲之八王之亂(四):晉惠帝「大顯神威」背後,是能征善戰的長沙王司馬乂

文:阿前

  • 魏晉風雲之八王之亂(一):低能晉惠帝能當十年安穩皇帝,魏晉威背王司全靠賈后的風雲政治手腕
  • 魏晉風雲之八王之亂(二):趙王司馬倫的出運,與孫秀的王之亂征善戰「好點子」很有關係
  • 魏晉風雲之八王之亂(三):趙王篡位、三王伐趙,晉惠第二期動亂就像開了加速器

經歷了暴躁但用心的顯神賈南風10年持國,西晉諸王真正展開網內互打時代。長沙第一個趙王司馬倫足夠囂張,馬乂出手就廢了晉惠帝,魏晉威背王司自命為天子,風雲自然招來了其他諸王的王之亂征善戰不滿。

外部三王要討伐他,晉惠一王支持他。顯神朝廷裡面西瓜倚大邊,長沙推翻了趙王倫,馬乂迎接晉惠帝復位。魏晉威背王司如果天下就此太平,或是劉淵就這樣打進來,那就不會叫做「八王之亂」了。台面上這四王,自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完全不需要相信什麼:某王人本來很好,當上輔政後就墮落亂七八糟云云。這就是失敗者套路,第一個套在帝辛,也就是紂王頭上,後來越用越開心。權力跟享受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不會翻轉一個人。如果某人因為擁有權力而變得很討厭,那是他本來就很討人厭。

與其辯證這個模稜兩可的的問題,不如切向一個更顛撲不破的真理。當你要逼退某個人並取而代之時,你總是得找出或者規劃出他的缺點來。而這個一王代一王的故事,每一王上位就神經病發作,你覺得更適合哪一種原理呢?

司馬冏是第一個取代趙王倫的親王。他的父親,是武帝司馬炎的大弟,也是西晉朝廷公認最有資格接替司馬炎的人。不是惠帝司馬衷,不是。看著復辟成功的晉惠帝,司馬冏心中對天地人事物命運,哪還有不充滿疑惑的。司馬冏登上輔政大位,依足了過去司馬昭輔魏的派頭,更是一揮手就封下五公為心腹。這不叫做權力改變了他,司馬冏一開始就想當皇帝。

相對的,河間王司馬顒也從一開始就沒有站在他那邊。司馬顒支持的,是趙王所組建的朝廷。出身偏家的司馬顒,在趙王朝廷的支持下,得以成為骨幹宗室。同樣的,司馬冏雖然鎮壓朝廷成功,也不表示整個朝廷裡,都是支持他的人啊。

魏晉的學術風氣,叫做「玄學清談」。不要以字面去理解,認為當時的人就是在說一些高來高去,不切實際的話。玄學,是一門重新辯證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新哲學。儒家執政至漢末,也有300多年。曹丕取回漢文帝的黃老治國思想,才引爆了這一連串的「政治哲學」衝突。

是道家勝出還是儒家勝出?完全不是重點。因為玄學接下來沒有變成像儒教那樣的政治國教,而是成為了清談。啊嘴砲啦,啊打高空啦,啊覺青啦,都對。但這是一件壞事嗎?

Seven_Sages_of_the_Bamboo_Grove-TanshinPhoto Credit: 狩野探信@Wiki Public Domain

這是一個自由意志跟獨立思考的覺醒。我們大可以往回頭看,曹魏後期到司馬炎過世的這50年。政治派系是紛呈的,大家的選擇不再單一,執政者必須兼容並蓄來讓國家社會前進。就學術的角度而言,司馬昭帶領司馬炎創立新王朝,一統天下,那是必然之事。昭炎父子,本身就有「喬王」的雅量。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元自由思想「再次」崛起的時代,也是中國儒教史觀評價上數一數二的黑暗時代。前一次就戰國時代那還要說?

在經歷了賈后亂政黑鍋後,這場五王之爭同樣是自由且多元的。趙王倫跟他的小伙伴孫秀,那是項羽、陳勝之心:「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將相本無種」。齊王冏相信,選賢與能,世界大同。長沙王乂也是「有能者居之」派,但他又很講究家族之愛:天下,是司馬家的天下,不過「我」才是那個有能者。

他完全有這個自傲的本錢。三王伐趙時,僅僅是一個小配角的司馬乂,並不被其他諸王放在眼裡。齊王最尊,成都王最優秀,河間王最賢能,這是大家的共識。司馬乂沒有都督等級的兵權,雖然立下大功,也是在朝廷當個空頭驃騎將軍。

而反齊王的新革命,其實也是河間王發起的。當時的如意算盤這麼打:先通知仍在朝廷的司馬乂……並且洩漏消息。八王之亂很喜歡這種計中計中計。為什麼要故意洩漏呢?因為其實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討伐齊王。

河間王的計畫,是讓齊王先抓捕司馬乂,然後他們外部就有「殘害宗室」之類的藉口可以起兵。到時立成都王為新帝,河間王自為宰相,晉朝再次偉大GET。

計畫一直都很順利,齊王也派出了大將董艾要來抓捕司馬乂。然而,手下只有百來人的司馬乂,更明白八王之爭的關鍵:唯天子而已。司馬乂一行人衝進皇宮,關閉宮門,然後發布詔令:晉惠帝表示,應當討伐齊王。

局勢翻轉了。

雖然不至於大家都改往司馬乂這邊靠攏,但願意站出來保護齊王的人就少啦。司馬乂花了三天時間,攻下齊王府,自命為新一代輔政。距離上一次革命,過了18個月。趙王政權持續不到一年,所以認真要說,齊王應該還真的優秀一些。

1COOyt145451_735370《全軍破敵・三國》資料片〈八王之亂〉,SEGA發行
齊王司馬冏

不過司馬乂的政權,僅僅維持了八個月。這表示司馬乂是諸王中最兩光的嗎?倒也未必。前面說了,司馬乂的叛變與掌權,源自於河間王等人的計畫。這中間的8個月,其實就是河間王正在進行滾動式調整。

也就在這時候,西晉發生了一場「不屬於八王」的叛亂,劉氏復辟。還沒輪到匈奴劉淵……在巨大的浪潮來臨之前,總是有些徵兆的。這是一條特別的脈絡,從趙王執政時期開始。

由於成都王被賈家調往河北鎮守,缺少親王的益州地區就發生了叛亂。當時的益州刺史,本是攀附賈后關係鏈上位,眼看賈后被趙王所除,為圖自保,就開始像劉焉當年借重東州兵一樣,起用來自關中的流民。除去成都國的掌權官員,益州就宣布獨立啦。時間剛好,趙王稱帝,無暇顧及巴蜀蠻荒。那也就像劉璋時代一樣,東州兵……是關中流民集團窩裡反了。不過,這次是「反益州刺史」派系得勝。

這個決定反益州,結合朝廷的關鍵人物,名叫李特。李特也是個擁有自由意志的革命家,反了意圖獨立的益州刺史,又再反了一次朝廷派來的益州刺史。李特的益州自主革命,跟姓劉的沒有關係,但革命的意志,往往比槍砲彈藥更重要。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