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雲端閱讀計畫2021】朱家安 X 紀金慶:哲學讓我們思辨本質,能夠自由自在地跳脫框架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的雲端閱讀由自「雲端閱讀計畫:打開你的哲學視角」堂堂來到第二屆,由哲學作家朱家安擔任主持人,計畫紀金架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朱家質哲學生活。第二場對談由歐陸哲學專家紀金慶擔任嘉賓,慶哲與朱家安暢談「我從哲學學到什麼」。學讓歡迎加入這場一場無時間差、們思無地域限制的辨本閱讀饗宴!

不只要成為有能力生存的夠自人,還要成為有能力享受生活的地跳人

朱家安與紀金慶是哲學同行,但兩個人聚在一塊兒時,脫框往往不是雲端閱讀由自談哲學,而是計畫紀金架唱歌,朱家安笑稱他們倆是朱家質好歌友。話鋒一轉,慶哲朱家安談到當代哲學主流主要有三種路線,學讓分別為歐陸哲學、英美分析哲學及中國哲學。朱家安畢業於中正大學哲學系,專攻英美分析,而紀金慶是歐陸哲學系統的專家。隨後,朱家安以「哲學有用嗎」問道於紀金慶。

紀金慶表示,其實若是以歐陸哲學的傳統,對此一問往往不屑一顧,因為就像問藝術家「搞藝術有用嗎?」是一樣的無謂。而身為一名哲學人,在回覆任何問題前,都應該先來分析問題的本身,紀金慶直白地說:「什麼叫做有用呢?當我們在問一個學科是否有用時,我們實際上在問什麼?其實我們就是在問一個學科是否有錢途。有用的事物就值得嗎?世上有很多的事物也是世俗意義下的沒用,容我提醒各位,有時事物若要維持本質,就必須堅持自身的無用性。」

他認為,真正的友誼和愛情,跟有用與否無關,而是取決於個體之間的真心實情。為利益而維持的有用的情感,是最虛假、也無以持久的。情感有用嗎?對戀人來說,愛情有用嗎?或者對親人來說,情感有用嗎?所謂有用的思維是很受限的。

朱家安表示,在讀紀金慶作品《偽理性:走出科學神話、經濟迷思與體制牢籠,解救現代人孤獨、焦慮、迷惘的哲學處方箋》時,印象深刻的論述是:進到現代社會,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改變了,比如哲學人看見噴射客機,可能會思考的是:當其零件全部都換完後,它還是原來的噴射客機嗎?當大多數人會認定這樣的思考是無意義的,比較應該討論的是:可以乘載多少人、吃多少油、多少成本和營運等等所謂正常的問題。易言之,都是關於利益、賺錢的想法,現代人變得只能也只懂討論利益,其餘的部分都被剔除了。

「賺錢等於有用也等於值得這樣的念頭,是社會對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動手腳的證明。最早,錢不過是一個被發明來服務人的工具,很方便,但後來錢暴走了,不只用來交換東西,也被用來衡量我們人的價值。而某些問題的提出,最初就已預設想要的期待與答案。一般人在講的有用,是社會養成的慣性思維,意指工作、職業與金錢等,那也就收窄功用的討論與想像力。但用處應當是中性的,不是嗎?如果愛情對我來說舒服、愉快,它難道不就是有用的嗎?我想,哲學的價值在讓我們思辨本質,同時能夠自由自在地跳脫框架。」朱家安字字珠璣地回應。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學了是沒有用的,人生裡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的。我們對所謂有用的理解真的太狹隘了。」紀金慶直指核心地講著:「人難道一輩子就要活在考試裡,像是國、高中時期永無止境地延長,一直都是在比較金錢、名次和位置嗎?社會要我們必須走在勝利、贏取更多金錢的道路上,好像人生只剩下這個維度而已,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東西,但世間不是還有許多深刻的東西等待我們去認識和學習嗎?」

紀金慶以為,大學時期的教育是社會或說大人們的手較難以伸入、干預的階段,不讓成績決定所有,相對來說可以更自由地去挖掘自身的喜好和興趣。紀金慶眼底閃現深邃光亮:「我們所學過的是奪不走的,就是後來的人生總是落敗的,可是那曾經見識過的深刻,不會消逝。那裡有一個驚奇的、不可思議的的世界持續存在著。而我也相信,自己本能擅長或本能喜好的,才能走得更為長久,也才能在社會沒能夠第一時間給你獎勵回饋,甚至於山窮水盡時,還有自己可以支撐著走下去。」

朱家安則提到桑德爾《成功的反思》,「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為了給人機會實現自我,但是後來卻變成讓人容易互相比較,形成鄙視鏈。」他坦率地表明:「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必須成為有能力生存的人。可是一個只有工作、但沒有生活品質的人,真的就是好嗎?錢是好東西,不就因為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然而如果把賺來的錢轉換成生活品質的提升,那不就是浪費了嗎?我想,現代人更需要成為有能力享受生活的人。」

哲學有三種清楚:邏輯式、感覺式、意境式

關於當代哲學的討論主流,朱家安如是闡述:歐陸哲學更為重視哲學史、哲學家,經常強調必須深入某哲學家去研究、讀通,繼而發現其思想可能與身體和經歷有都有相關。而英美分析哲學不走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其教法是科學式的,就像物理學甚少講物理史,而是直接將知識作為通用的工具。朱家安自承:「在分析哲學裡學到最有用的就是,可以把話講得清楚的習慣和方式,可以清楚表達的能力是很珍貴的,尤其是對我的演講與專欄寫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紀金慶則提及哲學大師勞思光,擅長以英美分析的方式切入中國哲學,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講得很清楚,就像大宅院的老管家,裡裡外外都很清楚,無一掛漏。他也談到,英美分析哲學跟20世紀的資本主義、科學主義有關,在上世紀40年代左右,就是對應德國、義大利哲學體系與意識形態而崛起。簡言之,在文化、氣質上呢,英美哲學跟科學走得更近,而歐陸哲學則較為靠近藝術、人文和歷史。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