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看見阿根廷、智利與巴西的三個經濟問題

文:向駿(Antonio C. Hsiang,位諾問題現任智利國家政治及戰略研究學院〔ANEPE〕教授)

諾獎經濟學家的貝爾巴西拉美情緣

去(2023)年12月發生了三件和南美ABC三國高度相關的事件,其一是經濟經濟12月10日極右翼的哈威爾・米萊(Javier Milei)就任阿根廷總統,其二是學獎12月17日智利公投再次否絕了憲法草案,導致總統博里奇(Gabriel Boric)淪為「跛腳鴨」窘境,得主的個其三是分別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梭羅(Robert M. Solow)於12月21日過世。本文探討三位諾獎經濟學家的看見拉美情緣。

先看庫茲涅茨與阿根廷

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阿根台灣又譯顧志耐)研究成果中最著名的廷智是「庫茲涅茨曲線」,該倒U曲線描述了收入不均衡與經濟增長之間隨時間變化的利與關係。該理論指出:在貧窮國家,位諾問題經濟增長擴大貧富差距;而在富裕國家,貝爾巴西經濟增長縮小貧富差距。經濟經濟他曾謂「世界上有四種國家,學獎發達國家、得主的個發展中國家、日本和阿根廷。」

阿根廷天然資源雖充沛經濟卻不發達,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獨樹一格與其政治體制高度相關。該國在軍事獨裁及民粹主義之間頻繁反覆擺盪,導致無法鞏固可以限制短期行為和錨定長期發展政策的機構。庫茲涅茨雖於1985年過世,但他對阿根廷的觀察,仍是米萊當選總統後相關評論中引用率最高的經典名句。

根據統計,1950年到2016年阿根廷經歷了14次經濟衰退,平均每次持續1.6年,即此期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處於危機之中。2014年2月《經濟學人》曾以「阿根廷寓言」為封面,詳述1914-2014年阿國的「衰敗世紀」。19世紀下半葉的快速成長,使阿根廷到1910年已名列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直到1930年還敢自誇「上帝是阿根廷人」,但也正因天然資源豐富人也就懶了。《經濟學人》的舉例易懂且傳神:「阿根廷從未試圖提升其食品的附加值,直到今天其烹調仍以燒烤世界頂級牛肉為主。」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賽莫魯(Daron Acemoglu)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在其2012年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書中指出:「拉丁美洲所受的制度問題之苦,阿根廷自獨立以來幾乎全都嚐到了,且陷入惡性循環中。其結果是,正向的發展如建立一個獨立的最高法院,始終連第一步都不曾站穩。在政治多元化之下,就不會有任何團體企圖或膽敢推翻別人的權力,因為害怕自己的權力將會隨之遭到挑戰。……但阿根廷則否,立法者明明知道,破壞了司法終將危及自己的地位,但他們卻樂此不疲。原因之一是,在榨取制度之下削弱了最高法院,獲利將會更多,其潛在利益值得冒險一試。」

2015年1月18日聯邦檢察官尼斯曼(Alberto Nisman)離奇死亡,導致多達數十萬人示威抗議證明惡性循環仍持續中。2019年出版的《窄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書中,艾賽莫魯和羅賓森兩位教授更指出阿根廷是典型的「紙糊的巨靈」(the Paper Leviathan)國家,「其治理方式既壓迫又無效率。這種國家非常暴虐——對人民極少投入、不回應其需求,且對百姓被鎮壓或殺害毫不顧忌。」米萊就職以來種種改革的霹靂手段,最終能否展現菩薩心腸的成果值得關注。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