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童老師、接住己面鍾宛玲
照顧控制需求的孩前方法:解決問題與選擇權
在控制需求的滿足中,常會遇到的先接狀況⋯⋯
從上圖可以看到,「控制需求」之所以成為許多家庭在親子相處上的控生快痛,就在於「想要控制」這件事,氣最是也最有副基礎的心理需求,因此不管是理方孩子還是大人,都會渴望有「能夠自己掌控」的接住己面空間。但也因此在「我有我的孩前想法」「你有你堅持的地方」的情況下,不僅生活中處處是先接爭奪控制權的戰場,也是住自作用許多親子衝突的引爆點。
而在面對「失控」的對孩的失的處情境時,就像前面章節提到的控生快,我們會本能的以「生氣」的情緒作為回應,並希望能在較為「侵略性」的狀態下,讓失控的人事物得以得到控制。但一旦我們「只有」情緒的方式來作為控制的手段,要不生氣就成為了我們唯一的方法;要不就需要不斷地加強情緒的強度,才能使得對方「聽話」。
「好了,要關電視了。」
「我數到三,把電視關掉。」
「再不關電視,等一下你就知道。」
「再不把電視關了,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求我也沒有用!」
「一定要我把棍子拿出來是不是!」
面對孩子的失控,或想要孩子照著我們的話做,「生氣」真的是唯一的手段嗎?孩子一定要大人生氣,才會怕、才會去做事嗎?其實不是的。
不過,也因為「生氣」的反應,以及其所衍伸的威脅、強迫、威嚇等行為,實在是面對失控時最原始、也是最快的方法,因此在沒有試著練習其他方法,或知道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控制孩子之前,「最快、但也最有副作用」的處理方式,就成了許多人實行掌控的唯一手段。
而要打破用生氣來控制孩子的模式,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步驟來試試看,照顧自己控制需求喔!
第一步驟,其實就是我們在第二章裡提到的打破情緒循環的介紹。
這邊也要提醒大家,不是說都不能生氣,一直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反而會有反效果。提醒自己生氣不是唯一的手段,以及生氣了也沒關係,只要有做出後續的情緒調節,以及針對事件想出解決方法,都是正在往前邁進的歷程喔!
面對孩子的失控,要控制的不是行為,是背後的問題
「究竟,該如何再不發生衝突之下,既能夠滿足自己的控制需求,又能使孩子的行為在掌握中呢?」而要回答上面的問題,就要來先釐清失控的歷程,以及真正我們需要控制的部分。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失控行為的出現,一定會有其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本質問題。並在此影響下,脫序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並在失序行為會干擾學習、影響生活作息等等的理由下,我們會希望孩子的行為能回到「可控」的範圍內,也就是下圖所畫的框框。而此時,重點就來了,要怎麼讓孩子回到框框內呢?
是不斷地強調孩子該做到什麼(行為增強),抑或在孩子出現脫序行為時對其進行懲罰(削弱)呢?還是針對本質問題來解決,並在本質問題得以解決之下,不再產生失控的行為呢?
就結果而言,不管是哪條路,「當下」或許都能讓孩子回到可控的行為範圍內,但就長遠來看,「只針對行為來進行處理」的模式,由於無法解除本質問題,就容易讓脫序的行為不斷地被本質問題引起,使得孩子像是總是學不會教訓似的,需要不斷地提醒與「管教」。長期下來,不僅孩子會因為「被限制」而出現反彈:我們的控制需求,也會因為孩子失控行為的反覆發生,而得不到滿足!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標題會說——「面對孩子的失控,要控制的不是行為,是背後的問題」了!因為唯有朝著解決本質問題的方向前進,我們與孩子雙方,才都能得到控制的雙贏!以下就以實例說明。
譬如許多家長會制定「乖乖坐在椅子上吃飯,不要亂跑」的用餐規則。可能是希望培養餐桌禮儀,需要用餐時間能在可控的時間內完成,或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被反應無法坐在椅子上吃飯,破壞教室秩序等。
不管是基於何種考量,如果只是對孩子強調著「叫你坐好!」「背挺直!」「頭抬起來呀!」「再離開椅子,就不要吃飯!」等等的,針對「行為」而進行的處置。
有此經驗的家長一定知道,這樣的進食的過程只會是不斷地「控制」→「失控生氣」→「再試著控制」⋯⋯的循環。
如果我們能針對本質問題來解決呢?「無法乖乖坐在椅子上吃飯、會一直亂跑」的行為而言,背後的本質問題可能是——「衝動控制不佳」「核心肌群無力」「餐桌上出現不喜歡的食物」「咀嚼肌無力」等等議題。就可從短期的代償處理以及長期的解決方向下,針對這些問題來進行「控制」。
最後,本書不是解決本質問題大全,因此無法將孩子的行為、以及背後的原因一一列出。但不管如何,在照顧自己的控制需求時,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當我們希望孩子能將行為控制一定範圍裡面,孩子卻出現反覆失控的狀況時,就是需要一起釐清行為背後本質問題的時機喔!」
控制需求的滿足,可以從「選擇權」著手
會有最後一個建議的原因,就如同一開始圖示說明的,不只我們會有控制需求,孩子也會有!而他們的控制需求,由於正在發展自我概念的原因,就會表現在希望能展現自我、能夠基於個人意志做出決定、不希望被限制等等的表現上。
因此,要讓孩子的行為回到可控的範圍內,除了朝著本質問題前進外,有沒有給孩子「選擇權」,通常也是成功的關鍵喔!
而此時,你有可能會問說:「老師,給選擇權的意思,是都聽孩子的嗎?」當然不是。所謂的選擇權,簡單如選項的選擇、到給孩子目標,但讓孩子自己想出完成目標的方法、再到讓孩子自己制定計畫,其實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