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究員乃嘉
6月是月全全球的同志驕傲月,整個夏天,球同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志驕組隊志遊同志遊行中,都有台灣彩虹旗飄揚。傲月婚姻平權大平台也利用赴紐約參訪及舉辦展覽的為什灣人機會,參與了紐約同志大遊行。麼台紐約遊行的參加城市台灣隊是由當地台灣人社群自發組成,且已經連續四年組隊、月全租花車。球同主揪的志驕組隊志遊BC哥是有兩個孩子的異性戀爸爸,問他為什麼連年熱情投入同志遊行,傲月他笑著說,為什灣人要讓世界知道台灣有多元、麼台友善的參加城市文化,而且我們引以為傲。月全
婚姻平權大平台也特別為紐約遊行設計了彩虹台灣旗,和外國朋友分享台灣同志的喜事,除了紐約,在西雅圖、芝加哥、柏林和斯德哥爾摩的台灣人,也向我們索取旗幟並組隊參與當地的同志遊行。這一個夏天,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同志遊行,都有台灣隊的身影,但這一個屬於同志的活動,到底為什麼台灣人需要或想要組成台灣隊去參加呢?
其實,同志遊行的本身有著兩個層次的,一層是「大眾看見同志」、另一層是「同志展現自己」。同志們之所以開始上街、現身,就是希望顛覆世人對同志的污名和偏見,讓社會大眾看見同志真實的樣貌和臉孔,才能打破關於同志和疾病的不當連結,透過遊行讓社會看見同志也是一般人,有各種的身形、膚色或性別,也有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也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而另一層次的「同志展現自己」,是希望透過上街、透過遊行,讓同志有自信可以接納自己。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縱使過著壓抑或是隱藏自己性向的日子而自我懷疑,唯有先接納自己的獨特,才有辦法迎戰外在環境的不友善。因此,在遊行時「奇裝異服」除了吸引目光之外,更重要的是肯定自己獨特及美麗,站出來為自己代言、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因為「不一樣、又怎樣」。
筆者於2018年曾參與倫敦同志大遊行,發現由留學生社群自主組成的台灣隊,是當年所有隊伍中唯一一個外國隊伍,其他參與遊行的都是英國本地的不同社團或企業,而當主持人喊出Taiwan is going to be the first in Asia for same-sex marriage!(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路人夾道歡呼、熱情的與我們擊掌、擁抱,一位在倫敦打工的台灣女孩在隊伍中淚眼汪汪地對我說「我雖然不是同志,可是我覺得當台灣人好快樂、好驕傲!」
今年8月初參加瑞典斯德哥爾摩遊行的「瑞典劉先生」在粉絲專頁上寫道「我們的隊伍浩浩蕩蕩,僑胞、學生、恰巧來瑞典旅遊的人、剛搬來瑞典三天的人和已在瑞典住了大半輩子的人,用我們的堅定意志,大聲地說我們是誰,我們為何走上街頭⋯⋯」 看著影片中笑容燦爛、用力揮舞著旗幟的台灣人,縱然素未謀面,我們卻分享著一樣的喜悅和驕傲,就和所有參與同志大遊行的人們一樣,那份「奮鬥好久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的感受,以及「站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自信,是跨越了語言、時間和文化的距離。
作為一個同志,走在遊行的隊伍中向世界宣告「台灣做到了!」是自信與驕傲的時刻;而作為一個台灣人,走在遊行的隊伍中更是希望世界看見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和多元共融。參與同志大遊行,不只是勇敢地向世界發聲,也是大方展現自己的特別,就算面對打壓,我們也要抬頭挺胸、邁著自信的步伐挺進,不管你是不是同志,這都是值得驕傲的時刻。
同志大遊行看似是屬於同志的年度盛事,但其實更是一個多元、分享和「被看見」的寬廣場合,因為同志社群內本來就有不同的議題,也是複雜現代社會的縮影,但同志大遊行的雙向性,關於被看見以及自我的展現,放在台灣人身份的複雜脈絡裡似乎也有所呼應或類比。當然,筆者並不是要連結國族認同和同志權益的必然關係,而是希望透過參與同志大遊行的經驗,喚起共鳴,也希望更多不了解同志議題的人,可以有不一樣的視野來看待同志大遊行,因為這不只是屬於同志的時刻,更是一個充分展現民主、自由、多元和共融的盛事。
延伸閱讀
- 脫下長日的假面:同志文化地景的六個歷史意涵
- 邁入寒冬的土耳其同志遊行:當警方用催淚瓦斯、橡膠子彈驅離在場群眾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