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神經元修復保健全書》:如何活化「迷走神經」,打造完備的內在體感系統?

文:拉斯.林哈德(Lars Lienhard)、神經書何神經鄔拉.史密特-費策(Ulla Schmid-Fetzer)、元修艾瑞.柯布博士(Dr. Eric Cobb)

神經系統的復保運作方式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健全神經系統。它雖然給人既複雜又相當個人化的活化第一印象,但事實上神經系統的迷走基本結構很規則,每個人都一樣。打造的內神經系統幾乎掌管著人體的完備每個作用。可粗略依據神經系統的體感任務內容,將之分為兩大類:

  • 負責行動動作的系統神經系統,以及
  • 多半不受意志控制、神經書何神經自主運作、元修負責維繫重要生理功能的復保神經系統。

簡而言之,健全神經系統可分為:一、活化由腦與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以及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類。周圍神經系統又可細分為軀體神經系統以及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負責掌管人體呼吸、消化、血壓及心跳等自動自發的自主功能。

圖片_1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周圍神經系統。後者又可細分為軀體神經系統以及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關聯,自律神經系統與腦部之間的特殊關聯,包括自律神經系統的處理及調節功能等議題,都十分有趣。本書將為讀者一一介紹。

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以及腸神經系統(縮寫為ENS)。腸神經系統又被稱為「腸腦」,從結構來看幾乎自成一格。雖然它號稱人類重要的「第二大腦」,但與本書談論的議題比較無關。因此,本書將重點聚焦於交感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這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互補。它們不僅共同掌管著人體的自律神經功能,更維繫著「衝衝衝能力表現」以及「放緩腳步+休養生息」之間的平衡關係。行動派的交感神經專門衝鋒陷陣;反觀副交感神經則是負責安靜與休息。當我們需要展現能力的時候,交感神經會出面讓相關的器官都活躍起來。當緊張狀況平息,得以放鬆休息的時候,副交感神經就會接手,讓身體恢復平靜、自在放鬆。

島葉活躍,可以提升復原力

事實上,很難替「壓力」找到恰當的定義,更遑論壓力造成的影響。ㄧ般人經常認為,壓力源來自外在,例如必須在期限內完成某些工作,或滿足某些需求,因此會說自己「有壓力」。不過,這說法可能也是想表達自己在壓力情況下的感覺,亦即描述自己在外在(及內在)壓力情況下的生理及情緒反應。

為什麼有些人是草莓族?另ㄧ些人卻能在被輾壓之後,輕輕鬆鬆地復原呢?「復原力」(Resilience,或稱韌性)指的是「個人具有某些因應壓力的特質或能力,雖然處在惡劣情境當中,亦可正向反應」。近年來,復原力議題引發了許多研究與討論。人生不可能不遇見困難,每個人都有挫折的經驗。有趣的是,研究指出:個體對於自己體內訊息的正向詮釋,竟然與復原力有關。意思是:若能夠更精確、更正向的覺察自己的身體與內在狀況,並好好加以詮釋,即可擁有較為強大的復原力,並有效因應外在的壓力源。啊!真希望擁有這種特質。

島葉和許多內在體感的感覺調控以及詮釋都有關係。如果你的島葉功能正常並且足夠活躍,那麼就算人生路上充滿著大大小小的挫折,你也已經穿戴好了防護衣。

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不論平日或放假的時候都充斥氾濫的訊息,很少能擁有真正的「休息時間」。這些情況讓交感神經一直處於激動狀態,造成神經系統極其沉重的負荷,久而久之或許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腦部缺乏足夠的休息與再生,導致逐漸失去了恰當的調節功能,或失去了補償因應壓力的全方位功能。結果就是讓我們現代人紛紛出現高血壓、肥胖、消化問題、恐慌、過勞等「壓力症候群」。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壓力症候群的起因在於腦部及神經系統的神經歷程與處理歷程出了重大失誤,最終才導致出現這些症狀。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去探究:怎麼做,才可以促進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維持健康的平衡關係,以利強化復原力呢? 我們身體的緊繃與放鬆狀態必須維持平衡,而其基礎就在於正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能夠建立和諧的關係。這才是讓我們能夠健康、舒適、並且能力表現卓越的關鍵。

迷走神經:體內最重要的訊息傳遞者

如何才可以讓交感神經系統鎮定下來呢?答案就是:必須有效激發副交感神經系統。當正負交感神經系統受到良好的調節,兩者維持和諧關係時,兩者就能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大部分的副交感神經都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當中最重要的神經;它同時也向島葉通風報信,是島葉訊息來源的主要提供者。迷走神經的功能顯得特別重要。讓我們先來看看迷走神經在整個神經系統裡的特徵與角色。究竟迷走神經執行哪些任務?為什麼它會如此重要?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首先,迷走神經的主要任務在於接收來自身體的訊息,然後傳送至大腦。它的副業才是將腦部訊息傳達至各個器官;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迷走神經屬於所謂的「下傳」神經纖維,將神經指令從腦部向下傳送至內臟器官,並在該處活化與調節器官的自律功能。在下傳的途徑當中,迷走神經也會傳遞抑制發炎的訊息。這對例如備受關節炎或過敏折磨的身體器官以及其他正在發炎的內臟器官而言,不啻天降甘霖!對於健康及身體舒適感而言,更是意義深遠!

觀察迷走神經纖維的分布,會驚訝地發現:迷走神經分布廣泛,環繞著頭皮、耳朵、口腔與咽喉部位、心臟、肺臟以及腹腔的臟器。不僅控制著局部器官的活動,也負責和大腦交換各個器官的訊息。迷走神經是腦神經系統中最複雜的一組神經,它既是腦神經,又同時是周圍神經,還額外負責控制頭部的神經傳導。迷走神經的拉丁字源vagari有徘徊、蜿蜒的意思,符合它分支多重而且分布廣泛的特徵。迷走神經又被稱為「流浪者神經」,因為許多小小的迷走神經分支大面積地覆蓋住人類的胸腔與腹腔。

內在體感

不論迷走神經分布廣泛及分支複雜的特性如何,真正重要的是被迷走神經接收與輸出的訊息。關於「內在體感」訊息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例如,呼吸作用對人類而言性命攸關;而迷走神經負責將肺部進行呼吸的相關訊息傳回腦部。另外,迷走神經也會負責將身體器官的狀況、正在執行的生理作用、心跳頻率、血壓、血氧濃度的變化等等傳回腦部。例如當我們吃得很撐的時候,胃壁上的「機械刺激感受器」會覺察到胃壁牽扯的壓力,於是回報大腦傳遞已經酒足飯飽的訊號,同時也會調降之前傳送的飢餓感訊號強度。「化學感受器」會將體內例如酸鹼值變化或血氧含量變化的化學訊息傳回大腦。至於「溫度感受器」,除了向大腦通報關於人體溫度的訊息之外,還會向大腦傳遞人體內各組織之間溫度差異的相關訊息。

透過迷走神經回傳的訊息,腦部方可約莫瞭解,究竟體內這些沒辦法靠意識來控制的自主神經活動大概經歷哪些作用過程。腦部對體內這些訊息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內在體感」(Interoception)。拉丁文字首inter有在物體之內的意思,recipere則是接收、收到訊息。這是一種用來描述人類如何感覺及調節身體內部狀況的模型。除了迷走神經之外,內在體感系統的運作還需要許多其他幫手;包括所有接收並傳輸人體內部訊息的系統,所有彙整處理這些訊息的腦部區域,以及所有分析評估這些訊息的系統在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