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其穎
常見肌肉骨骼疼痛大解析!常見
案例:淑娟今年50歲,肌肉筋下是骨骼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平時身體還算健康,疼痛體免只是大解偶爾背部會有酸酸的感覺,經過熱敷按摩之後就會改善不少。析抽5天前大掃除正在搬重物時,背痛病淑娟背部突然疼痛起來,與自疫疾她趕緊放下手邊的常見工作並吃了止痛藥。藥物雖然有效,肌肉筋下但藥效一過疼痛感再度襲來。骨骼
這兩天發現除了下背痛,疼痛體免小腿及大腿後側也開始有些麻麻的大解感覺,因此趕緊至門診就診。析抽門診醫師問完病史後、背痛病做了理學檢查並安排胸椎腰椎X光攝影,初步判斷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腰椎神經,因此造成了背痛、腳麻等等的症狀。給予病患衛教後,醫師便安排了一系列的復健治療。
肌肉骨骼的不適也是不少人需要面對的課題。依我在急診室的經驗來看,因嚴重下背痛而來求診的病患不在少數。然而我都會提醒患者:急診是處理急重症的場所,特別是那些有生命危險的人。
而下背痛雖然不舒服,來到急診還是只能止痛居多,有許多精密的檢查以及後續的復健治療,還是得靠門診醫師安排,病患知情後也表示理解,多數患者後續在門診治療也獲得良好的成效。
深諳此議題的重要性,因此這一小節就深入淺出的為大家介紹抽筋、下背痛、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的常見原因與保健之道。
抽筋好痛苦!除了補充鈣片之外,我該怎麼辦?
「抽筋」是許多人都有的毛病。年輕人常常是運動的時候抽筋;等年紀邁入中年,會開始有睡覺時小腿抽筋等情形發生。許多人面對抽筋,第一個念頭就是「是不是身體缺少鈣質?」然而,缺鈣只是抽筋發生的原因之一。若無腦補充鈣質而未注意其他面向,改善抽筋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造成抽筋的原因有哪些?
以下七種原因,是最常見造成抽筋的因素:
- 身體的總水分不足:因此適時補充水分很重要。
- 電解質不平衡:鉀、鈉、鈣、鎂不足,使用利尿劑的病患更容易發生。
- 肌肉過度緊張疲勞:因此運動前的暖身非常必要。
- 肌肉溫度過低:睡前溫熱敷小腿有助於抽筋的改善。
- 孕婦:容易電解質不平衡(尤其容易缺鈣),下肢循環亦不佳。
- 周邊血液循環不良:如靜脈曲張病患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
- 其他神經肌肉病變:較為罕見。
為什麼劇烈運動後容易抽筋?
為何劇烈運動後容易抽筋呢?套入上述可能的七種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劇烈運動後,身體的水分不足,再加上鉀離子等電解質的流失、肌肉過度緊張疲勞。如果在運動之前又沒有先暖身的話,肌肉的血液循環又會大打折扣,就更容易抽筋囉!而令人困擾的睡覺時腿部抽筋,一樣可以針對上述7種原因去做根本的改善與調整。
蒼藍鴿小提醒
Q:抽筋發生時,該怎麼辦?
A:坊間有一種說法,「左腳抽筋則舉起右手,右腳抽筋則舉起左手」,這種說法缺乏實證依據,以前抽筋的時候,我如此試過也沒有緩解,因此建議大家拉伸抽筋的肌肉才是根本之道。
- 停止當下動作,並盡量放鬆。
- 溫柔的伸展抽筋的肌肉。
- 可加上按摩、冰敷止痛作為輔助。
蒼藍鴿影音大補帖:
長期令人困擾的下背痛
下背痛常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是門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背痛可分為急性背痛(疼痛 <6 週,常為跌到或搬重物所引起)以及慢性背痛(疼痛 >3 個月,相對少見)。令人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下背痛是可以預防或改善的,真正需要到手術治療的下背痛相對少數。
背痛常見的原因
- 肌肉或韌帶拉傷:搬重物或背部不適當的出力常造成背部肌肉或脊椎韌帶的拉傷,甚至會引發背部肌肉痙孿而產生劇烈疼痛。
- 椎間盤破裂或突出:椎間盤是兩節脊椎間的緩衝構造。當脊椎承受較強的垂直力量時(例如搬重物),椎間盤便有可能因這股力量而破裂,使得椎間盤向後方或側方突出,造成背痛。若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附近往下走的神經根,便可能導致腰痛、腰麻、下肢麻痛等等的表現。
- 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會影響脊椎接合處的關節,嚴重的話甚至會使脊髓腔的空間變得狹窄(亦即椎管狹窄),間接使得脊椎神經遭到壓迫。
- 脊椎骨骼異常:當脊椎的曲度異常,如嚴重的脊椎側彎亦會造成背痛。
- 骨質疏鬆:常見於年長者。由於脊椎骨骨質疏鬆,造成脊椎骨產生壓迫性骨折。除了背痛,也會造成身高變矮、背無法打直等等的表現。路上常見許多長者身高不高,且只能駝背走路,主要就是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骨質疏鬆的脊椎被體重給壓扁了。
何謂「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
下列是脊椎的側視圖及脊椎橫剖面圖。可見脊神經是由脊髓腔兩側發出,支配我們軀幹、四肢的運動及感覺。因此一旦椎間盤向後突出壓迫到神經,便會對該神經支配的區域造成影響,如麻、痛、無力等等。
預防及改善背痛,你可以這麼做
❶ 維持適當的體重:過重的體重長久下來會對脊椎及椎間盤造成極大的負擔,也會使得背部肌肉過度疲勞。若您的體重超過正常值,則減重是改善背痛的絕佳方法。
❷ 運動: 規律、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及游泳,可以增強背肌的強度及耐力,亦可增強背肌的保護功能。
❸ 站姿及坐姿:背打直,並可在腰後放顆枕頭,使腰椎維持適當的彎曲角度。坐的時候雙腳自然落地,膝蓋務必與骨盆同高。
❹ 訓練肌肉的力量與彈性:適度的核心運動可增強腹肌與背肌的強度及協調性,對於您的背部有相當好的保護作用。
❺ 搬重物注意事項:盡量避免搬動重物。若不得已,務必先蹲下、將背打直、將重物靠近身體、再利用雙腿的力量站起,如此背部的負擔將會減輕不少。但若搬重物時雙腳未彎曲,將造成脊椎及背部肌肉過大的負擔,易誘發背痛等不適。
出現下列背痛,務必盡快就醫
- 伴隨大小便困難,或失禁。
- 背痛伴隨發燒。
- 外傷導致的下背痛。
- 嚴重背痛,不會因為休息而緩解。
- 疼痛/麻感漸漸往下肢延伸。
- 單側或雙側下肢出現麻/刺/無力等症狀。
- 背痛伴隨顯著的體重減輕(✽)。
- 50歲後第一次發生背痛。
- 有癌症、骨質疏鬆、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病史。
✽醫學上有意義的體重減輕,指的是6個月內減輕達原本體重的10%,或是在1個月內急速下降 5%。
免疫細胞攻擊自己人:淺談自體免疫疾病
有部分患者的關節軟組織痠痛,與運動傷害或結構上的異常並無關係。他們所罹患的疾病統稱為「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他們的「免疫細胞」敵我不分,連自己的細胞也攻擊。這種攻擊是全面性的,而關節常常是攻擊的目標之一,也因此這類患者常常會有對稱性的多處關節酸痛。
免疫細胞為何攻擊自己人?
免疫細胞是靠對方細胞表面的「醣蛋白」來辨識這個細胞是敵方還是我方。整個辨認的過程極為精細且複雜,因此難保免疫細胞可以100% 正確的辨識。一旦身上帶有某些基因或特定的免疫疾病,再加上後天環境誘發等等的因素,使得免疫細胞不受控的辨識錯誤而攻擊自身的細胞,「自體免疫疾病」就發生了。
自體免疫疾病發生時,由於身體多處組織都可能受到免疫細胞的攻擊,因此症狀表現往往非常多樣,初期並不容易診斷出來。我們列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以及年輕男性的紅斑性狼瘡(Lupus)以及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為例:
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好發於15-45歲的女性。免疫細胞會全面攻擊自身器官或組織,例如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等等。常見症狀如以下:
- 疲倦。
- 發燒。
- 關節疼痛、僵硬及腫脹。
- 臉上出現蝴蝶斑(如圖)。
- 頭痛、意識混亂、記憶障礙。
- 皮膚照光後會出現紅疹,原有紅疹會更加惡化。
- 暴露在寒冷或有壓力的環境時,肢體末端容易發白或發藍。
- 呼吸喘不過氣。
- 胸口悶痛。
- 乾眼症相關症狀,如眼睛乾澀、有異物感。
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大部分患者皆有HLA-B27這個基因。在此疾病中,免疫細胞常不受控的攻擊自身的髖關節、脊椎關節、以及眼睛。若疾病長期缺乏控制,上下節的相鄰脊椎會因嚴重發炎而漸漸地融合,造成患者脊椎失去彎曲的能力,甚至有駝背的情況發生。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症狀如下:
- 背部及髖關節疼痛及僵硬,特別是早上起床時最為明顯。
- 肩頸痠痛。
- 全身疲倦。
- 視力受影響而模糊。
- 若影響到肋骨活動性,則易造成呼吸困難。
蒼藍鴿醫學急救站
對於自體免疫疾病,不如想像成我國軍隊在領土上隨時防範敵軍軍隊的進攻,我國的軍隊就是自身的免疫細胞;敵國的軍隊就是病毒、細菌等等的病原體。即使兩國士兵穿著略為不同,但本國軍隊偶爾還是會產生誤判敵我的狀況而攻擊到自己的軍隊或平民。如果這種狀況嚴重到有症狀產生,就稱為「自體免疫疾病」。
預防/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你可以這麼做:
- 安定你的交感神經,減少壓力與緊張程度,可使免疫系統較為平衡。
- 藥物治療以免疫抑制及調節為主,期間可能會提高感染的風險,因此要勤洗手、勤戴口罩,並注意衛生。
- 若病情穩定,醫師會視情況漸漸減藥,切忌私下減少藥量或停藥,以免使病情復發,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 如果要服用任何「補品」或「食療」,請務必與您的醫師討論。許多食材較為燥熱刺激,如辣椒、麻油等,反而會使疾病更難控制!
蒼藍鴿影音大補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原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吳其穎
擁有正確的醫學知識,就能對許多疾病防範未然;
面對自己或是親友患病時,更能有智慧面對疾患!
作者大七於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
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此作者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台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
這本書正是此種精神的延伸。本書中,作者將告訴你攸關性命的關鍵醫學常識,包括身體出現何種症狀時該提高警覺並迅速就醫、助人助己的緊急救命術詳細解析、外傷不適的即刻處理原則、以及日常生活中病痛不適的緩解與預防之道。了解這些醫療知識,可以有效減輕80%的疼痛及危機!
台灣首位致力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貼心傳授23堂醫療保命的健康知識課!
- 一刻都不能等,學會辨別危急症狀立即就醫。
- 哪些常見的「症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 哪些常見的「疾病」,掌握方法可縮短病程?
- 來到醫院看診或治療,不可不知的潛規則!
- 醫療知識不對等,導致一些誤會經常發生!
- 就醫看診5分鐘,掌握關鍵達到有效溝通。
- 如果需要醫療自費,務必評估4大利益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除了淺顯易懂的講述重要的醫學概念,更增添了「蒼藍鴿醫學急救站」、「保健一點通」、「用藥補給站」等醫學專業補充說明,對於內容的理解具畫龍點睛之效;而「蒼藍鴿影音大補帖」則為一QR code,以手機掃描後,可連結至蒼藍鴿Youtube的相關影片。書中內容與影音內容的重複性不高,甚至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透過文字與影音雙管齊下,更能讓讀者清楚了解各章節內容,融會貫通。
本書將一般常見的身體不適症狀及疾病,如過敏、失眠、骨質疏鬆、頭痛、胸痛、腹痛、筋骨痠痛等保健知識,透過圖文與專欄寫作形式,搭配影音連結,詳述各種病因與自我保健之道,幫助讀者掌握健康要領。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