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從歷史、世代差異、媒體報導解構,為何有的馬國華人對台灣選舉也有「亡國感」

經過數月的從歷競選後,蔡英文在2020年1月11日的史世總統選舉中獲得800多萬選民的委託得以連任,民進黨成功在分區及不分區立委的代差導解的馬激戰中突圍,奪下超過半數席次,異媒也創下歷史性記錄。體報台灣

對大部分台灣人來說,構為國華感這場選戰意味著理性與狂熱、人對前衛與保守、選舉主權與歸屬等多層次的亡國對決。顯然,從歷台灣人也很勇敢地在這次大選當中,史世為自己家園做出最理想的代差導解的馬抉擇,而相隔一個南海的異媒也馬來西亞,對台灣的體報台灣政治情勢卻有不一樣的感受,尤其是構為國華感華人社會,佔少數的年輕人不是對台灣選舉沒興趣,就是認為民進黨大勝是情理之中,反觀佔多數的中老年圈子裡,綠營和其他本土黨派都是美國和日本培養出來的反動勢力,即便國民黨表現差勁,他依然屬於為中華民族統一事業的一員,可想而知1月11日的選舉結果揭曉讓該群體受到的打擊,不亞於台灣的藍營支持者。

明明是外國人,何以在馬國有如此大的反差現象呢?若從歷史、媒體和世代的視角解構,或許能得到一個較周到的詮釋。

在族群認同和宗教信仰的本位意識極度銳化的氛圍下,馬來西亞難以建構扎實的國民認同。活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即便持有國民身份證,卻因為多年的被迫害經驗,致使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的地位遭到嚴重的剝削,對前景深感自卑、恐懼、無助和失落,因此,一來華社對國家政治不聞不問以免招致麻煩,二來則尋找其他窗口宣洩不滿,而中國便是其中讓華社得到心理平衡的媒介之一。

馬國華社在中國強盛之路的敘事中找回民族尊嚴,華人常以悠久的歷史和高深的文化自居,認為世上所有炎黃子孫都應該團結一致地抵禦蠻橫無道的侵略者,戰勝文化低落和性情懶散的土著,任何試圖分裂華人的舉措都是不正當的反動派。因此,對於兩岸三地簡化為「中國問題」,延伸成充滿幻想意涵的「華人家事」。進言之,主打本土化的民進黨和蔡英文常為馬國詬病為出賣中華民族、背叛中華文化的歷史罪人。

76616538_576312226244050_587256997851483Photo Credit:馬國讀者提供
韓國瑜夫人李佳芬2019年11月26日訪問馬國的活動海報

除此之外,在大部分馬國華人心目中,國民黨有著極好的口碑。孫文與南洋的情誼、國民黨協助馬新華社生計、一同投身到抗衡日本侵略的戰爭,以及國府退台後惠利海外華僑的措施,這些過往都深得普遍華人的肯定,進言之,即便藍營或統派於台灣不得民心,在馬來西亞或許仍有可觀的基本盤為之加油打氣,希望熱心服務海外華人的國民黨打敗自私自利的民進黨。

儘管華社對國民黨抱著由衷的熱情,但要維持這股熱情的燃燒須具備其他元素的加持,因而媒體成為非常重要的存在。在馬來西亞,各大中文媒體對中國、香港和台灣的新聞報導上附帶濃郁的政治色彩,無論是新聞立標、新聞摘要、報導內文、報章社論、選用圖片等都較偏向中國的詮釋角度,而且許多中文媒體引用的報導大都來自該區域的「官報」或統派媒體的資訊,進而在訊息轟炸和選擇性曝露的雙重作用之下,「韓國瑜必勝」的氣象成為馬國華社的普遍預期。

筆者曾分享過某馬國資深評論人的文章——<「倚明劍」決戰「屠韓刀」>給台灣友人閱覽,結果得到的回應不是對文中論述的冷嘲熱諷,就是抨擊作者對選情的錯誤詮釋,殊不知此種乖離台灣民情的社論之所以問世,主要源自於當地媒體的偏袒投射之下型塑出來的構想。

雖說否定台灣民主化和本土化鬥爭是華人的普遍想法,但隨著網路資訊的發達,交通易達性的提高,使人們所接觸的事物也更廣泛多元,而對以往建構的傳統論述從質疑演化為批判,包括一昧否定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論斷也受到影響。特別是80、90後的世代不再沉浸於中華民族的迷思,導致新舊世代的衝突尤為激烈,遂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中華膠」和「慕洋犬」(編按:罵他人為「傾慕西洋」的狗)的舌戰,而這種衝擊卻成功在華社扶植另一把聲音以制衡「唯中華獨尊」的決定論,一方面提供人們多種層次思考兩岸問題的契機,二來則是進一步轉化馬來西亞華社在族群和國家的認同意識。

無論如何,從香港反送中到今時今日,馬國華社對兩岸三地的既有認知也遭遇史無前例的挑戰,民進黨在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大勝更是投下一枚震撼彈,或許,此種思想衝擊是馬來西亞華人在後509大局下的應要面對的挑戰,也是馬國華社重新思考自我定位的開端。

延伸閱讀:

  • 國民黨的「海外華僑」和民進黨的「華人世界」,到底孰高孰低?
  • 林昶佐:憑什麼用2千萬人納稅錢去服務4千多萬的「僑胞」?
  • 來自大馬的學妹告訴我:「我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叫我華僑」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