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導讀:研究人類總體生活的可能性,影響力甚至超越了社會學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導讀】從人生舞台到虛擬世界的日常自我表演

「全世界就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生活甚至社會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中的自呈時候,也都有上場的現導性影響力學時候。一個人的讀研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莎士比亞,究人《皆大歡喜》

「全世界就是類總一個舞台」這句話,出現在本書的體生結論。這種將人生視為角色扮演的日常戲劇觀點,在歷史上就很早出現,生活甚至社會西元一世紀的中的自呈羅馬作家佩特羅尼烏(Petronius)就已提出全世界是一個舞台(totus mundus agit histrionem)的觀點,中文也有人生如戲的現導性影響力學常識性說法。

但高夫曼在本書中,讀研對角色扮演與相關的究人構成條件,進行了開創性的類總微觀分析,剖析了我們的社會存在是如何受到前台與後台的左右,並為了影響他人對我們看法而進行各種表演的策略。

一部經典的誕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高夫曼的第一本著作,於一九五六年由愛丁堡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五九年又在美國出版,之後流通的版本即以一九五九年的增訂版為主。其實兩個版本差異不大,五九年的版本增加了兩小節,分別是第一章最後一節〈現實與謀劃〉,以及結論最後一節〈演出與自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於一九六一年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的馬可維獎(Maclver award)。而到了一九九八年,本書與韋伯《經濟與社會》、布迪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都被國際社會學學會選入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十大社會學著作。

本書有一部分的內容,脫胎自高夫曼於一九五一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即他在序言提到對昔得蘭島的田野調查。特別的是,雖然這本書的主要分析的架構來自戲劇表演,但是高夫曼並沒有在任何段落或註腳,引用任何與戲劇或劇場相關的研究成果,甚至連莎士比亞這個名字都沒出現過。

我們可以說,高夫曼將角色扮演的模式,以及前台/後台的區隔,當作一種類似普世的直觀現象,無須顧及可能存在的文化或時代差異。高夫曼創造了擬劇論(dramaturgical)的觀點,將戲劇當作一種理解社會行為的隱喻架構,藉由這些概念鷹架的搭建,來理解人們的社會行為。

不過,我們還是在註腳中發現一些了蛛絲馬跡,可以用來追溯高夫曼的思想起源。除了涂爾幹、齊美爾等社會學家,或是芮克里夫—布朗(Radcliffe-Brown)等人類學家的著作外,高夫曼引用了好幾次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在一九四五年的著作《動機語法學》(A Grammar of Motives)。在這本書中,伯克發展了所謂的「戲劇理論」(dramatism),以戲劇的架構來解釋人們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動機。後來高夫曼也承認伯克的觀點是他採用戲劇框架的靈感來源。

高夫曼的書寫風格

既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一部社會學著作,那我們就千萬不要忘記,高夫曼的分析都著重在當自我遇見他人(即觀眾)時,進行各種印象管理的行為。沒有觀眾的存在,就不會有角色扮演的必要性。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解釋,為何在這一本社會學著作中,高夫曼會忽然好幾次引用了沙特的《存在與虛無》以及西蒙・波娃的《第二性》。

因為在這兩位存在主義者的分析中,經常討論自我存在當遭遇他人目光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存在性轉變,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在某種角度上,對沙特與西蒙・波娃那種往往帶有文學色彩的現象學描述,進行了更有體系的論述補充。

在本書序言,高夫曼提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都是「特別局限在建築物或工廠內部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不得不留意到,空間性其實是擬劇論的主要構成要件,就像表演也會需要舞台,需要一個劇場空間來支持。空間的作用發生在兩個面向,一是與他人相遇的空間場域,特別是工作場所,將定義角色扮演的脈絡,以及可以控制的各種布景。

另一個是空間面向,是人們在前台與後台的不同行為模式,而構成前台與後台的差異依舊是空間性的,「對於在前台與後台區域所進行的表演來說,外牆顯然具有功能。」

大家對本書的印象好像是談論自我的角色扮演,但這也不過是第一章的主要焦點。其實本書有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探討團體對內與對外的各種互動情形,因為當人們處在團體之中時,角色之間的互動情況更為複雜,而高夫曼所著重的關鍵,往往是這些角色的功能或類型(比如第四章討論告密者、暗樁、打探者、中間者等不一致的角色),而非表演的技巧(比如肢體、表情或說話方式)。

高夫曼的書寫風格,有兩個特殊之處,一是他很喜歡先建立某種概念架構,比如給予/營造、前台/後台、禮貌/禮儀、戲劇主導/導演主導等分類。但是在建立了這些概念體系後,他又喜歡去挖掘一些偶發狀況。這時候理論的一致性並不是他關注的,反而是這些多樣性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比如在第三章,高夫曼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了人們在前台與後台的行為差異,但是到了該章最後,他又認為可以合理增添名為「外面」的第三個區域。

第二個特殊之處是,他的書寫帶有某種人類學與社會學的混合風格,有時行文充滿抽象的概念分析,但往往筆鋒一轉,又會出現各種具體描述。在序言,高夫曼強調他的社會學觀點「可以用來解釋所有具體的社會體制」,但到了結論,他又提到擬劇論運用到非西方文化也可能會出現水土不符的狀況,從而又出現了某種人類學式的謹慎態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