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褐藻醣膠」宣稱的保健功效有研究支持嗎?

文:林世航營養師

「營養師,褐藻你有聽說過褐藻醣膠嗎?」這是醣膠我在演講時常常被問的問題,過去也曾看過相關報導,宣稱效在google搜尋關鍵字後,健功發現「褐藻醣膠」與抗發炎、研究腫瘤輔助治療、支持免疫力調節等有關,褐藻這也代表著民眾其實對於褐藻醣膠充滿高度的醣膠興趣。

市面上,宣稱效也有許多褐藻醣膠的健功保健商品,除了進口的研究,也有台灣生產的支持,甚至最近健康節目也有藝人分享,褐藻吃褐藻醣膠長大的醣膠鱸魚有比石斑魚多6倍的EPA與DHA。並有各方聲音討論褐藻醣膠的宣稱效各種功效,包含了增強體力、幫助人體修復等等,就讓好食課來解密到底褐藻醣膠是什麼吧。

褐藻醣膠是純化自褐藻的「水溶性多醣體」

褐藻醣膠是一種從褐色藻類、昆布、海菜黏液中所萃取純化出來的硫化多醣體,學名為「褐藻多醣硫酸酯」(英文為Fucoidan),多醣體具有許多來源與形式,大眾比較熟悉的就是靈芝多醣體。

而褐藻醣膠也是屬於這種具有生理活性的多醣體,也因為來自於海中,所以有些醫師與報導會稱之其為海中多醣體。但既然存在於褐藻中,那多吃海帶可以獲得褐藻醣膠嗎?可以消化吸收嗎?

其實研究認為,劑量是重點以外,分子大小更是褐藻醣膠有效與否的關鍵。

在劑量方面,褐藻醣膠要從褐藻中純化,以一些業者的數據而言,約要有6公斤的濕褐藻才能萃取出1克的褐藻醣膠,因此若要達到有效劑量,要攝取超大量的褐藻,所以吃褐藻、海菜是沒辦法得到足夠劑量的。

1Photo Credit:好食課

除此之外,人體能不能有效吸收,分子大小還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在2019年的一篇綜論文獻中(連結),學者認為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更好的吸收率,更加強了褐藻醣膠的潛力。

褐藻醣膠在新興保健成份中扮演的角色

過去在動物研究上,學者發現褐藻醣膠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效果,也有許多專家想進一步了解褐藻醣膠在醫療保健上的效益。因此台灣有許多醫師與學者長年投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台灣團隊已發表37篇國際學術文獻發表。

以下為好食課將相關研究整理大家參考。

  1. 抑制小鼠體內子宮肌瘤的增生(連結)
  2. 抑制小鼠異體移植肺癌細胞的增生(連結)
  3. 抑制小鼠膀胱腫瘤細胞血管新生(連結)
  4. 改善小鼠膀胱腫瘤化療的肌肉萎縮與營養不良(連結)

從細胞實驗,能進一步了解機轉,進而開啟後續的人體臨床實驗。目前有非常多的細胞實驗,探討褐藻醣膠對抗腫瘤的可能機制,在2019年的綜論文獻(連結)整理的非常完整,好食課將其簡單化的與大家做個分享如下。

2Photo Credit:好食課
  • 啟動腫瘤細胞自我凋亡(PI3K/AKT、MAPK/ERK、Caspase等路徑):透過啟動此路徑,讓腫瘤細胞自殺。
  • 抑制腫瘤細胞移行作用(migration)與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移行是腫瘤細胞增長與轉移最重要的步驟,血管新生亦是腫瘤增大必要的機制,透過抑制移行與血管新生作用,可以減少腫瘤細胞的增加與轉移。
  • 活化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是自我對抗腫瘤細胞的重點,透過提高免疫力,能加強自我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
  • 抑制發炎作用:慢性發炎是癌症患者惡化、引起肌肉萎縮與營養不良的主因,化療藥物雖然可以殺死腫瘤細胞,但同時也可能促進發炎反應。透過抑制發炎作用,有助於減少化療間造成的肌肉萎縮與營養不良。

在人體試驗方面,目前其中一項由高雄醫學大學完成的人體臨床試驗(連結),共有54位化療中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其中28位每天攝取4克的小分子褐藻醣膠。在追蹤超過1年後,發現有食用褐藻醣膠組的疾病控制率(92.8%)顯著高於未食用組(69.2%)。

3Photo Credit:好食課

今(2019)年3月,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所舉辦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Oligo-Fucoidan)研討會中,宣布目前正有10項人體實驗進行中。欲進一步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對子宮肌瘤、肺癌、直腸癌與肝癌的輔助治療,預計在2020-2021年公布實驗結果。好食課也相當期待成果,未來也會再和大家分享學術發表的數據。

家人罹癌是否可以購買褐藻醣膠?

每次提到保健食品,都會有人問是否可以購買,所以好食課也來講講我們的想法。癌症輔助治療營養品,或是「醫療保健品」(medical food),一直以來都是保健生技業的熱門話題。

建議大家以醫師的正規治療為主,諮詢醫師或臨床營養師的意見後再購買保健食品。

而以目前癌症輔助的營養品而言,最常見的就是高蛋白質增加病患的營養,胺基酸(例如麩醯胺酸)協助組織的修復。而多醣體如褐藻醣膠,則能達到調節免疫力及抗發炎效用。可依個人需求做選擇,並與醫師討論如何讓營養補充更全面。

另若要購買褐藻醣膠,好食課提醒大家應選擇有經過人體臨床試驗、科學研究、無重金屬殘留等,食用起來才能更加安心。

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