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黄澄如逝世 年过九旬仍出诊
中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黄澄如逝世,小儿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拓性探索 黄澄如 仁心仁术为患儿 年过九旬仍出诊 黄澄如,泌尿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外科 摄影/黑克 姓名:黄澄如 性别:女 终年:94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20年7月15日 生前身份: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创始澄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 7月15日,人黄仍出94岁的世年黄澄如离世。 48年前,过旬她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儿泌尿外科专业。小儿 在患者心中,泌尿这位大专家医术高明,外科总在寻找代价最小的创始澄治疗方法;在学生眼里,她是人黄仍出一个严厉的老师、可爱的世年朋友、内心单纯的过旬前辈。 黄澄如素来身体健康、小儿思维敏捷,去年还在医院出诊。去年9月打算参加小儿泌尿外科的学术会,但出发前患上肺炎,身体内沉寂多年的肿瘤也开始加速发展,黄澄如自此日渐衰弱。 黄澄如拒绝去医院,当了一辈子大夫,她清楚自己的状况。学生张潍平和孙宁都是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的知名专家,心疼她,希望她能住院,总是遭到回绝。最后一天,黄澄如呼吸困难、心衰严重,两名学生再次要求去医院。 两人说,“我们听了您一辈子话,您就听我们一次行不行?” 黄澄如想了想,说,“你们这样说,那就去吧。” 当天17时30分,黄澄如逝世,享年94岁。 直到最后一刻,黄澄如也没留下遗言。 “她没什么遗憾。最大的追求就是从医,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救了数不清的孩子,学生遍天下。说得最多的就是欣慰,学生长大了,科室发展好,她很满足。”张潍平说。 开创中国小儿泌尿外科 1950年,黄澄如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她的志向是当一名外科医生,北京缺乏机会,她就跑去大连,在那里认识了未来的丈夫、后来的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吴文斌。1956年,黄澄如回到北京,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 小儿外科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早期以普通外科为主,主要是抢救生命,大专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逐步细化。我国的小儿外科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儿外科有了专业细分的萌芽,小儿泌尿外科在成人泌尿外科和小儿普外科两种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1972年,46岁的黄澄如牵头组建了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拉开了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学科发展的序幕。 在小儿泌尿外科诸多领域,黄澄如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创新了小儿泌尿外科众多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思路和方法。 医学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反映在学术论文的产出上。在国内外医学杂志,黄澄如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我国第一本《小儿泌尿外科学》《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她都担任过主编。 “回顾早年国内核心期刊,小儿泌尿外科的最早的一批论文,基本都是她发的。很多六七十岁的高年资大夫,都是看着她编的书成长起来的。”张潍平回忆,上世纪90年代,自己研究生毕业,去查相关文献,这一领域基本所有疾病的头一篇文章,作者都是黄澄如。 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医生来黄澄如麾下进修,然后将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带回当地。她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医生,不少成为中流砥柱,帮助这一学科发展壮大。 在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学界,黄澄如是开创者,也是精神灯塔,有江苏的年轻大夫回忆,曾在学术会上见到黄澄如,感觉见到了“书中人”,深为仰慕,想靠近又觉得惶恐。 不爱“动刀”的大夫 黄澄如做过一些“匪夷所思”的高难度手术。 一个小女孩,膀胱发育不良,从小不能正常存尿、排尿。黄澄如用孩子的一部分肠子将膀胱扩大、出口封死,在肚子上打眼,让孩子可以通过这个小眼导尿。这种方法,救了不少有同一症状的患儿。 一个小男孩,患有胎儿横纹肌瘤型肾母细胞瘤,入院时仅14个月大,由于前期没有规范治疗,腹围达到71厘米,仿佛嵌着一只足球。巨大的肿瘤压迫下,孩子一度呼吸、心跳停止。这种情况,黄澄如也没有救回的把握,但家长不放弃,她就背水一战,经过两次手术,切下超3公斤重的肿瘤。16年后,小男孩已经长成大小伙子,术后复查无复发。 黄澄如的志向,就是上手术台,当外科大夫。但在出诊时,做手术是她最后的选项。 黄澄如逝世后,不少曾经的患儿和患儿家长在医院的公众号中留言,缅怀她清廉淡薄的行医风格。有家长回忆,曾带孩子去其他知名的儿科医院,医生的方案是做手术;来找黄澄如,说不需要,注意观察就行。孩子长大了,果真自然好了。 黄澄如曾说,孩子不是一个“小大人”,而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在治疗中,医生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变化,不能造成不可挽救的损伤。患儿某个器官发育不良了,未必都要开刀切除。“你存在,不找我麻烦,我不理你;找麻烦了,我就处理你;你跟我玩命,我就跟你玩命。对孩子怎么好,我就怎么做,能省就省,能简单化就不复杂化。” 她常说一句话:好的外科大夫,不是看你会做什么手术,而是看你选择不做什么手术。这一谨慎的风格在医院科室得以延续,每次接诊重症患儿,张潍平和同事要进行严格的指征判断,以此决定是否施展手术。 穷极一生追求医学 医学,是黄澄如一生的追求。 黄澄如外语很好,经常关注国际上小儿泌尿外科的进展。56岁,接近退休的年纪,她深感国内很多地方没有与国际接轨,就想出去闯闯。她给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致信,表达了学习的心愿,对方接受了。1982年8月到1983年8月,黄澄如只身前往莫纳什大学及皇家儿童医院访学,收获了不少新的理念和临床处理方法。 到北京儿童医院看病的患儿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少辗转多方,病情棘手,不管什么样的病,黄澄如从来不推。她说,我们要做保护小孩健康的最后一堵墙,我们如果推了,他们还能去哪?又说,医学要进步,就不能老是窝在一个地方,医生就是从病人身上不断学习。 80多岁时,黄澄如还在手术台上,亲自为患者做手术。一年前,她还在医院出诊、参加查房。 “她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就爱当医生,觉得学医没有止境,90多岁还喜欢往医院跑,给小孩儿看病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方式。”张潍平说。 除了医学,黄澄如不追求别的,生活极为节俭。家里的老房子破破烂烂的,墙也没刷,地也没铺,家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有人去家里,黄澄如吩咐对方坐床上,怕椅子塌了伤了人。出去开会,张潍平给她买高铁商务座,黄澄如就批评他,“你就浪费钱,坐后排有什么不行?” 从“严母”到“慈母” 黄澄如对患者极好,带徒弟却极严厉。 科室里的后辈们对黄澄如又爱又怕,每周四跟着她查房,是一场“噩梦”。来到病人跟前,黄澄如就开始发问,如果没答上来或打马虎眼,甭管是男是女、是年轻大夫还是高年资大夫,黄澄如张口就训,一点不留情。于是每到周三,科里的大夫就高度紧张,连夜看书“备考”。 80岁之后,黄澄如变得和蔼起来,科里再来新大夫,都把她当一个慈祥的奶奶,听主任们聊起曾经“可怕的黄头”,一点也不相信。 “她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就是她的孩子。她慢慢老了,看见孩子们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就不轻易训人了。”张潍平说。有一回,他陪黄澄如去国外开会,有老外问黄澄如,这是你儿子吗,黄澄如就说是。有时聊到训人的事,黄澄如说,你们都带学生了,我给你们留点面子。 几十年里,这个黄澄如一手开辟的科室逐渐长大,从11张床位,慢慢发展到20张床、40张床、60张床,一度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儿泌尿外科。这里每年的手术量达2800余例,大部分为外省市患儿,多数为疑难重症,诊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只要给孩子们治病,张潍平就会想起她。 偌大的科室,似乎哪里都留着黄澄如的影子。(记者 戴轩)中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黄澄如逝世 年过九旬仍在坚持出诊
编辑:高方勇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0-07-24 10:24:53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如何正确购买儿童用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5种儿童用品消费提示
- 新西兰修订出口食品豁免符合国内标准的管理法规
- 社区管理靠“智慧” 居民生活添幸福
- 重庆市璧山区开展“安全用妆 携手童行”科普活动
- 上好“开学第一课” 全面迎接新学期
- 北京东城:开展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检查
- 庄巧生:给小麦品种“相面”
- 结合磁场和剪纸设计原理,新装置无需抓握即可操纵物体
-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测定(二)
- 杂粮饭的预测与真实血糖指数差异性分析(二)
- 汽车内饰材料的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
- 内地供澳门冰鲜水产品100%来自拱北关区企业
- 第二届黄河流域缺陷产品召回技术联盟工作暨电动自行车阶段性整治工作推进座谈会在太原召开
- 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对乌龙茶树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一)
- 北京东城:全力以赴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 网传湖北襄阳一医院“贩卖出生证明” ,涉事院长正在接受调查
- 江西“百城万店”特殊食品经营规范提升行动效果明显
- 供销社全链服务,丹霞贡柑产业发展中的专业力量
- 海工装备“领航”,湛江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 耕耘水产近40载,广州乡土专家育出“致富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