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可以善良,更要勇敢生氣》:有些人將憤怒管理視為「讓自己不再生氣的方法」,但這是一個誤解

文:安藤俊介

執著也有強弱之分

只要留意「應該~」、可善「理當~」、良更理視「常識」、勇敢有人「理所當然」、生氣生氣「正常來說」等詞彙,將憤就能明白自己心中有哪些「正確之道」。怒管有些詞彙是為讓誤解實際說出口,有些則是自己這個在心裡這麼想,執著程度也有強弱之分。不再

1、可善只有自己這麼認為,良更理視執著程度較弱(個人堅持、勇敢有人習慣)

  • 應該吃早餐;
  • 七點起床的生氣生氣話應該還來得及;
  • 出現在公眾面前時穿著外套是常識;
  • 整理儀容是理所當然的事;
  • 一般來說,飯後要刷牙。將憤

2、怒管要求對方也做同樣的事,執著程度較強

  • 應該待人友善;
  • 只要認真生活應該會有好事降臨;
  • 建立家庭是常識;
  • 努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 通常會這樣思考。

以例1的「應該吃早餐」來說,就算自己這麼認為,也不想強求對方做同樣的事。不過,對於例 2 的「應該待人友善」,你希望不只是自己這麼想,也希望別人有相同的想法。

這種差異就是正確之道的強度差異。正確之道的強度也可說是對於正確的執著程度。你能夠輕易放下執著度較弱的正確之道,但是對於執著度較強的正確之道就無法輕易放手。即使過度執著於正確會讓自己和周遭人感到痛苦也在所不惜。

然而執著度較強的正確之道就是造成煩悶和憤怒的主要原因。自己強烈執著的正確就是引起煩悶感的主要原因。

堅持己見讓人苦不堪言

要怎麼做才能找出造成煩悶和憤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自己強烈執著的「正確」呢?

只要留意一個詞彙,你就能輕鬆發現自己執著的正確。那就是「必須~」。「應該~」的英語是should,「必須~」的英語是must。

  • 應該待人友善 → 必須待人友善
  • 只要認真生活應該會有好事降臨 → 只要認真生活必定會有好事降臨
  • 建立家庭是常識 → 必須建立家庭
  • 努力是理所當然的 → 必須努力
  • 通常會這樣思考 → 必須這樣思考

問題在於當執著程度變得強烈時,你折磨的不只是自己,就連周遭人也深受其苦。舉例來說,如果你過度執著於「必須努力」,卻因太過勞累而損害身心健康,或是因壓力而對家人發脾氣,這種執著並不會讓任何人感到幸福。

有些人堅信「只要認真生活,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一旦遇到看似不認真的人一帆風順、受到幸運之神眷顧時,他們會覺得煩悶,心想:「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希望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真實無誤的」。

如果只是感覺煩悶也就算了,其中有些人甚至覺得「看不慣這種事情,無法接受」,而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反觀不擅長直接表達情緒的你,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和面對那種煩躁感,於是無止盡地深陷煩悶的負面漩渦中。

每多一個強烈執著的「必須~」,就會多一分痛苦。

恐懼與正確,一體兩面

對於正確之道的執著程度,說穿了與你的「恐懼心理」有關。這是因為在「正確」的背後隱藏著恐懼。若將「正確」視為表面,其背面就是恐懼。恐懼的程度越強,對於位在表面的「正確」的執著程度也就越強烈。

例如,那些認為「必須結婚建立家庭」的人害怕自己無法成家。他們擔心如果沒有成家,可能會被他人視為無法獨當一面、無法維持生計,甚至會為此感到羞愧等等。

相反地,那些認為「即使沒成家也無妨」的人就沒有這類恐懼。也可以說因為沒有這類恐懼,所以不認為「必須建立家庭」。那些認為「必須努力」的人將努力視為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不努力是一件壞事,對於怠惰感到非常內疚。他們認為如果不努力就無法實現願望,也無法獲得他人認同。

因為相信「努力對於獲得他人的認同非常重要」,所以害怕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當他們看到不努力的人時,也會湧現想要質疑對方「沒有幹勁、不夠認真」的情緒。

相反地,那些覺得「不努力也無所謂」的人則是認為不用努力就能一帆風順,那樣也很好。只要能掌握要領達成目標就是再好不過的事,而且他們也不用害怕旁人沒看到自己努力的樣子。

認清自己相信的「正確之道」及其背後的「恐懼」,就是與煩悶及憤怒和平相處的重要線索。

正確與恐懼是一體兩面。恐懼會滋生出對正確的執著。

正確和不作為,恐懼的燃料

如果想要減少對正確之道的執著,只要弱化恐懼即可。

當你考慮要弱化恐懼時,反向思考有助於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恐懼會變得強烈。那麼我們在什麼時候會放大恐懼呢?當我們對某件事想得越多,恐懼就會茁壯,如果不採取行動,恐懼感也會越演越烈。

舉例來說,有些人覺得「當萬人迷是正確的事」,認為「必須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而且害怕被他人討厭。他們擔心「如果被他人討厭,是不是會降低自己的價值,人生是否會變得不順遂」,一直思考和在意「該怎麼做才不會被他人討厭」。

也就是說,害怕被人討厭是驅動自己前進的原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樂觀看待自己被他人討厭這件事。這是因為恐懼在反覆思考下深深烙印在記憶中。

人類具有偏向負面思考的特性,相較於快樂的經歷,我們會先記住痛苦。對動物來說,不能吃到眼前的蘋果並不會馬上餓死,但是如果無法立刻逃離眼前的天敵,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因此,動物會先學習與危險和恐懼有關的事物。人類身上仍然保留著這些動物本能,在這一點上,人類跟動物並無區別。

換句話說,只要你將某事視為恐懼的對象,你越常思考,恐懼就會變得越強烈。此外,不採取行動也會讓恐懼變得強烈。採取行動就代表放下恐懼、減輕恐懼,如果不採取行動,什麼都不會改變,所以恐懼仍如影隨形。不過,在這裡會出現一種自相矛盾的情況。因為直接面對並解決自己討厭的事情很麻煩,所以我們往往會選擇拖延。一旦延後處理,你對這件事情的思考時間就會變長,恐懼也就隨之增強。

如果置之不理,導致思考的時間增加,想得越多,恐懼也會越強烈。

改變,害怕的根源

話說回來,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呢?例如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無法建立家庭、被他人討厭、不被視為好人、無法成功等等,應該可以舉出許多令你害怕的事情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