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如何縮小男性和女性的薪資差距?更多「彈性工時」工作有助於推動勞動平權

文:莊奕琦(現任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何縮研究專長為經濟成長與發展、小男性和性工人力資本與勞動市場、女性國際貿易與投資)

Take Home Message

• 戈爾丁以供需架構和長遠歷史視角,薪多彈研究200年來的資差作有助於經濟發展和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扮演的角色,榮獲今(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距更
• 她的時工研究橫跨技術與技能的變革、教育與薪資的推動不平等、水汙染問題、勞動公部門腐敗的平權經濟影響等領域。
• 她還指出婦女在家庭與工作間的何縮權衡,才是小男性和性工男女薪資差距的主因。未來職場的女性勞動彈性或許是性別平權的關鍵。

今年的薪多彈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史學家與勞動經濟學家的戈爾丁(Claudia Goldin)獲獎,得獎理由為增進我們對於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資差作有助於理解。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頒獎以來,55屆93位獲獎者中的第三位女性得獎者,更是26位單獨獲獎者中的第一位女性。

Claudia_Goldin_(cropped)_(1)圖片來源:科學月刊
克勞蒂亞.戈爾丁(Claudia Goldin,1946 ~) 國籍:美國 任職單位:哈佛大學 研究領域:經濟史、勞動經濟學

首位女性單獨獲獎者,名門師承

戈爾丁於1946年出生在紐約市的布朗克斯郡,從早期就迷戀於調查和知識探索,曾沉浸在曼哈頓的博物館中,並先後愛上了考古學與細菌學。她起初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學習微生物學,後來才開始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並以歷史和經濟學做為她大學的本科專業。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她於1972年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獲得產業組織和勞動經濟學博士學位。她的指導教授正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史學家福格(Robert Fogel),研究奴隸經濟的制度學派大師;福格的指導教授則是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民所得會計帳之父與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庫志耐(Simon Kuznets)。三人研究的共同取向均是以長期經濟歷史的視角來做比較研究〔註1〕,且一門三傑同獲諾貝爾桂冠殊榮。戈爾丁也是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經濟學終身教職的女性,並於2013~2014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會長。

歷史長期研究視角,開性別經濟學先河

不同於大部分得獎者在某一時期或某幾篇研究論文的前沿研究貢獻,戈爾丁的研究成果以宏觀的歷史視角取樣資料涵蓋過去兩個世紀,橫跨了近40年有關技術變革、不平等、教育、水汙染和公部門腐敗的經濟影響。尤其是其中關於女性參與勞動市場的型態與長期男女薪資差異的研究探討,內容既深且廣,可謂開創了性別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gender)研究的先河。

戈爾丁師承芝加哥學派的數量經濟史(Cliometrics)研究方法,以供給與需求架構和長遠的歷史視角,探討婦女在經濟發展中角色的長期演變。尤其是已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抉擇,如何影響了男女薪資差距的長期趨勢。女性的角色在勞動供給方面,除教育外也受傳統與社會規範、家庭因素、節育技術等影響;在勞動需求方面,受產業結構的轉變、工作內涵等決定。技術的發展改變勞動需求,而教育體系則培育新技術的人才,勞動供給與需求的改變則影響了相對工資的決定。

她與她的丈夫,同樣任職哈佛大學的勞動經濟學家卡茨(Lawrence Katz)在2008年合著《教育與科技之間的競賽》(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一書,說明了有關薪資差距的變動。他們發現1915年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工人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之間,收入差距也很大。這項差距直到1950年代以前都在持續縮小,然後在1980年代又再次擴大。透過整個世紀的研究,他們發現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供給和需求變化,並解釋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在工資溢價(wage premium)〔註2〕大部分波動。這些起伏反映了教育與科技之間的競爭,因為教育系統必須跟上技術不斷發展而造成的技能需求變化。這種偏向技能的技術變革(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正是導致美國1980年後不平等加劇的原因,實其來有自,這也說明研究經濟歷史對現實狀況了解的重要性。

200年來女性在參與勞動市場的演變隨著

19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的展開,社會正面臨重大變革和轉變,戈爾丁發現研究女性參與經濟的情況,正是她可以發揮所長之處。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戈爾丁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討200年來女性參與美國勞動力的各個方面如何演變。她研究了有關女性在美國經濟中的歷史,包括女性追求事業和家庭的歷史變化、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避孕藥對女性職業和婚姻決定的影響、女性婚後姓氏作為社會指標,以及為什麼現在女性在大學生中占大多數的原因。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隨著20世紀的經濟發展,工作機會將增加並帶動婦女參與勞動市場,兩者呈正相關。戈爾丁1990年出版的著作《理解性別差距:美國婦女的經濟史》(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特別指出性別差距的歷史特徵不是呈穩定進步,而是出現差距縮小的時期,包括19世紀初的機械化時期與20世紀初期文書工作的興起,以及1980年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時期。在取樣美國200年來的資料並重新檢視之後,戈爾丁發現19世紀工業革命後農工轉型,工業化反而減少了已婚女性的勞動參與,勞動報酬由按件計酬制改為固定月薪制,不僅不利於已婚婦女的就業,還使女性選擇留在家庭。到了20世紀後,隨著產業由工業轉向服務業、女性教育提升、離婚率增加,以及避孕的技術進步,婦女的工作選擇自主性也隨之提高。此時女性普遍將自己的職業視為個人身分組成的重要部分,並對工作生活做出自主性的決定,進而帶動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因此女性的勞動參與變化實為U型,先減後增,而非正斜率的曲線。

雜誌重繪_圖一_(1)圖片來源:科學月刊
過去200年以來的女性勞動參與變化:工業革命後勞動報酬由按件計酬制改為固定月薪制,不僅不利於已婚婦女的就業,還使女性選擇留在家 庭。20 世紀後,產業轉向服務業、女性教育提升、離婚率增加,以及避孕的技術進步,婦女的工作選擇 自主性也隨之提高,進而帶動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

性別薪資差距 源自女性在工作與家庭結合的高昂成本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