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一點一滴培育素養的內涵,美感教育的現正進行式

今年 10 月初,點滴的內「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入選日本 2020 「 Good Design Award 」(以下簡稱 GDA )
獲選為 GDA BEST 100 ,培育且於 30 日視訊公開評審的素養式結果,更獲得全球僅 20 件 Good Design GOLD Award 金獎的涵美肯定。接著,感教同樣由教育部發起的現正《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美感智能閱讀計畫),亦自全球 4,進行769 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 GDA 獎。點滴的內毫無疑問,培育這兩場「脫穎而出」讓臺灣人,素養式不僅只有教育工作者,涵美察覺到「美」真的感教可以改變世界。

這是現正場階段性的肯定,未來將這光環升級、進行擴散甚至延續到各個世代,點滴的內是許多臺灣教育工作者現正努力的事。人是視覺的動物,需要美感是不爭的事實,倘若以領土範圍作區分,你我所覺察到各種美感的體現,源自於各個國家的文化底蘊。美,或多或少存有主觀意識的判斷,從教育出發去教導美本身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而,回歸學生學習本能與需求,早些年臺灣開始建立起一套學習情境脈絡,是以生活與文化為美感教育主要內涵,引導學習者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活用學習方法與策略,將美感應用、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

長年以來,臺灣雖說提倡五育均衡發展,可惜的是,礙於升學壓力加上學生們下課後已被填好填滿的緊縮時間裡,要落實美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如今美感儼然已成為一種國家競爭力,教育上臺灣又該如何進一步發展及延續?這些都是大眾需要密切關注的貼身議題。 2014 年,教育部開始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此計畫是以中小學、幼兒園為主,此階段要做的是扎根,畢竟無論是觀念、素養、美感都是從小養成。再者,現正推動的是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二期計畫,同樣為期五年,目的是延續第一期計畫在支持系統、課程教學及環境美感改善為出發。

KSA00049Photo Credit: 教育部
標示明確的指示牌,在形式、色彩和質感等方面,融入於校園環境中

現行第二期的計畫中,為推動美感教育,教育部以三個面向「學習環境」「課程與活動」以及「人才培育」落實校園,從三大面向中歸納出共 16 項具體方案,期望將美感教育導入校園。如開頭所述,中長程計畫中「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在今年榮獲全球僅 20 件 Good Design GOLD Award 金獎的肯定,無疑讓教育現場第一線教職員對美感教育計畫更具信心。透過設計與創新的力量,串連起各種生活美感的學習資源,鼓勵學校跨域合作,將美感設計融入課程裡,將教室內的課堂學習轉化為校園的實際改造行動,且讓師生們共同參與其中,種種行動都是以落實美學素養培育為根本。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裡,我們以竹東高中的指標系統為例,由於其特殊的山坡地形,過往使用的平面圖像難以辨識方向與路線,因此,在結合各方意見與想法後,將指示功能增強並附以美學價值,讓縈繞於山坡間的告示能不衝突地展示其價值性。藉此,學生、老師及校外人士們皆能自然地從改造後的環境中覺察美,亦讓學生從中「學美」,進而探索此公共藝術之意涵,感受其藝術作品之意義。

看似無關緊要的指標系統,經由學生與老師的溝通、討論、發想後,將竹東高中的精神色彩灌注其中,搭配環境色彩、考量與整體校園環境和諧搭配的色彩規劃,在實用性、便利上達到整合效果,讓校外、校內人士都能這改變中體悟到校園環境的美感進步。

1-2Photo Credit: 教育部
竹東高中位於山坡地上,原本的平面指標較難辨識方向與路線,無法完整呈現地圖

過程裡,竹東高中的美術老師張澤平也表示,從美感教育的角度來看,美感學習無定則;從認知基模的角度來看,有最合適的學習步驟。簡言之,最一開始,人們仰賴五感去覺察美,當有了感官經驗的基礎,便能夠去探索不同事物的美。從觀察中內化累積,拓展人們的心智去感受美,進一步認識美的內涵便能嘗試實踐美,甚至轉化美的表現方式。

讓「美感」的養成,不單是從課本改變

美感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是需要隨著不同年齡層調整教導方式,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將內容漸漸加深、加廣,尤其是不同的年紀得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好比說充滿好奇心的幼兒是以探索和覺察能力為主。所謂學前教育重點是放在進行多元感官的開發與覺知,而在進入小學以後的教育,便可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上中學以後則可強化美感認知與表現。

安妮新聞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適合做為學科教材,且讓美感教育融入各領域。不少教師更Photo Credit:許涵宣
安妮新聞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適合做為學科教材,且讓美感教育融入各領域。不少教師更將報紙導入教學中

回到開始提及榮獲 GDA 獎的《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以幸安國小視覺藝術科任老師許涵宣施作的觀點來看,她說:「當初我在做這份內容,是引起動機的部分。小朋友跟以往的反應不同的是,因為許多元素都認識,他們會很積極地表達對報紙的感受,在引起動機這部分著實獲得很熱烈的迴響。」

108 課綱所強調的美感不單是從課本改變,而是從空間、環境等地方漸進式地改變,不論媒介為何,目的都是在提升孩子對美感的感受力。從幼兒園美感教育做扎根動作,推廣館校合作的「藝起來尋美」,以及跨領域美感教育皆為階段性的重點項目。特別提到的是跨領域美感教育,它是以 Arts 代表的藝術領域為核心出發,串聯跨科學習為設計理念,期許學生能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推動,獲得更全面且創新的學科及藝術學習歷程。現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曾經在第 9 屆「南方領袖教育學院」系列講座中,提及 108 課綱時表示「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每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此話一出,便能瞭解一切的一切皆是期望透過教育,讓擁有不同特質的孩子都能發展興趣與潛能,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自由度及專業主修彈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思的是這句話結合跨領域美感教育在第二期以 STEAM 的概念,更詮釋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的「核心素養」。

教育部美感第 2 期計畫在各個教育階段中,透過課程融會藝術知能,活化學科教學;培育學生美感素養,拓展學習經驗,並進一步厚植其核心素養,期望最終能夠落實推動全民美育的理想。從細微末節累積堆疊起來的美感養成,直到真正實踐於生活之中,所有一切皆是美感教育的現正進行式。

  • 延伸閱讀: 提升美的感受力,自校園開始讓美感自然而然地發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