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專訪】《貓年海岸》動畫導演姚江:當你輸了人生最大的一場比賽後,還能發生什麼事?

文:李奕萱(文字工作者)

台灣動畫短片導演姚江的專訪最作品《貓年海岸》於今(2022)年入選奧斯卡認證的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阿爾巴尼亞那拉國際影展,貓年麼事獲得國際肯定。海岸後還

這部片延伸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動畫導演當輸的場「十二生肖」故事,聚焦在輸家「貓」的姚江身上——正當貓先生因為游泳輸了、無法進入十二生肖,人生沮喪不已時,比賽竟意外撿到一個人類寶寶,專訪最生命因此有了轉變。貓年麼事

《貓年海岸》討論的海岸後還主題是:「輸了之後,你的動畫導演當輸的場人生還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身處贏者寫歷史的世界,可是姚江偏偏大多數人在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不斷經歷「輸」。人生姚江說明,比賽這個創作的專訪最起心動念,正是來自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遺憾。

遺憾似乎一直是姚江的創作核心,2017年推出的動畫短片《(迷)留》,靈感來源是爸爸的失智症。他描繪一個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人」,逐漸忘記自己、忘記周邊物件、最後連妻子都忘了。強烈的3D動畫風格及表現手法,讓這部片入圍金馬獎,也入選東京國際短片影展、洛杉磯好萊塢短片電影節等國際級舞台。

那為什麼是遺憾呢?姚江想了想,才慢慢講起童年⋯⋯

貓年海岸_海報_橫式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貓年海岸》海報

從想逃離老兵與華僑的廣東話之家,到回頭以此創作

姚江出生於1980年代,有著相對特殊的家庭背景:爸爸是撤退來台的老兵,媽媽則是柬埔寨華僑,家裡講的是廣東話。小時候,有次老師在班上做調查,問大家母語講什麼,講國語的有三分之二,台語的三分之一,全班40個人,最後只剩他還沒舉手。老師點了他、問他講什麼語言、還要他講廣東話給大家聽。

周圍窸窣作響,姚江不確定那是友善還是惡意,但感受得到自己是個「異類」。當時仍是不鼓勵「獨特性」的年代,他開始隱藏自己的「不一樣」,羞於在大庭廣眾或同學面前講廣東話,也不會主動提起自己的家庭。

壓抑自我的生活,多少會喘不過氣,好在畫畫成為姚江的避風港,課本的空白處和字裡行間全都是塗鴉;數不清的繪畫獎狀與教室佈置,訴說著他對創作的熱情。但在充滿名校迷思的教育環境裡,姚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趕快獨立、脫離原生家庭,他漸漸放棄一般認為「沒有前途」的藝術創作,一心追求成績。

他的努力頗有斬獲,一路上來都是念前幾志願,可是大學念的新聞系卻學非所愛,出社會後的工作也讓他迷惘,覺得那不是自己會做一輩子的工作。於是他重拾畫筆,再加上曾做過出版社動畫製作的專案管理,便決定在2010年前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校,攻讀電腦藝術研究所。

沒想到就在這時,他的爸爸罹患了失智症,對家裡造成非常大的衝擊。當時姚江28、29歲,還沒準備好面對人生的無常,又因為在美國留學,無法盡到照顧的責任,這件事成為心中很大的遺憾。幾年後,這份遺憾促使他以此為題,製作動畫短片《(迷)留》,梳理自己的情緒,也向辛苦的家人致意。

(迷)留_劇照_001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迷)留》劇照

蜜月得到靈感,動畫短片獲國內外影展關注

姚江的《(迷)留》從發想、製作到發行的關鍵推手,是他的太太江宜儒。宜儒跟姚江是紐約視覺藝術學校的同學,她從小生長在陽光普照的屏東恆春,如果說姚江個性像是台北的溼冷冬天,她則正如故鄉恆春的夏季,總是活力滿滿,笑臉迎人。

迥異的他們截長補短,在家庭和工作上都成為「最強搭擋」,攜手打造「釀作映畫」工作室。他們同時都有正職,所以都在夜晚、假日做創作。喜歡電影、胡思亂想的姚江擅長故事、分鏡,理科出身的宜儒對程式碼特別得心應手,在《(迷)留》這部片中,毛髮、特效、衣服都是由她一手包辦。

更有趣的是,《(迷)留》的故事主軸,是在他們度蜜月時想出來的。那時他們去歐洲自助旅行,姚江一方面為歐洲人文景觀著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己有了伴侶,開始回看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最後決定用「伴侶的陪伴與失去」來作為故事核心。

《(迷)留》美術帶有強烈西方藝術風格,曾經有人問姚江,為什麼不是用爸爸的「老兵」特色作為元素?姚江只能坦白表示,爸爸從來不會主動提過往,被問時也會裝傻,所以他只能融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視角。

釀作映畫的姚江與江宜儒。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釀作映畫的姚江與江宜儒

孩子的誕生,幫助創造色彩豐富的《貓年海岸》

《(迷)留》獲得了極大的迴響與成功,姚江馬不停蹄,展開下一部短片的創作。這一次,他直面自己在美國唸書時,對於「比別人晚起步」的焦慮與挫敗,《貓年海岸》就誕生了。

「我是個心急的人,但動作偏慢,變成我很急著要成功,但用的手法不見得是正確的,或是這東西本來就快不來,所以我常常會覺得挫折跟失敗。」姚江說。

不過,原本以為會相對陰鬱、晦澀的輸家故事,卻因為有了小孩,有了極大的改變。姚江發現小孩長大的快速,讓他很明確感受到生活每一天的「前進」,不斷提醒自己往前看,不要卡在過去。因此他讓貓先生遇到了人類寶寶,在養育的過程中,重新面對自己的失敗經驗。

「不是說你失敗就去生一個小孩。」宜儒笑著補充:「而是你輸了人生最大的一場比賽後,還能發生什麼事?你還是要過日子,整理一下自己,再往前走,所以也算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貓年海岸》取景自恆春的海岸,宜儒笑稱是「自肥」,因為她想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而她家鄉的落山風性格,似乎也為「輸家」做了最好的詮釋。她說明:「恆春落山風很大的季節,你騎腳踏車會騎不動,可是大家都說,風一直吹、一直吹,你是會越來越強壯的。」

貓年海岸_劇照_003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貓年海岸》劇照

台灣動畫創作者的夾縫中求生存

用動畫去面對家庭帶來的遺憾與歡欣,姚江漸漸從隱藏身份,變得更珍惜家庭背景的特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