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學生自殺「誰該負責」?校園諮商中心往往淪為代罪羔羊

前段時間台大接連發生學生輕生的學生校園事情,在肯定心理專業貢獻的自殺諮商中心同時,社會也開始檢討大學輔導資源不足的誰該現況。如果要增加人力的負責話要增加多少?師生比要調整嗎?大學的財源是否有辦法負擔?達成不了的學校要怎麼處理?

雖然這些討論的意見各有千秋,但是往往我其實很樂見這些不同的意見彼此碰撞生出火花,因為在過往能夠「認真的淪為討論政策」,是代罪在事件的發生後心理師求之不得的事情。之所以說是羔羊求之不得,是學生校園因為太多時候心理師面對的是無止盡的指責與檢討,但學校與大眾看不見的自殺諮商中心,卻是誰該生命本身的複雜與難以控制。

生命的負責複雜,不是往往夠多的資源就能挽回

「人力都給你們聘滿了,為什麼還有學生自殺?」這是淪為我在大專服務的同學,在事件發生後向長官報告時得到的代罪回饋。校長希望不要有學生輕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其背後的假設,卻是只要給足了資源給足了人力,一個學校就可以阻止任何一件自殺事件的發生。如果補足資源的代價是從此不能夠再有任何學生出事,這樣的期待你背負的起嗎?

我想大概不會有人覺得,只要有醫生處理,就不會有救不回來的生命。醫術不是萬能,同樣的心理師也不是萬能,不會有心理師介入就必然可以挽回的生命。面對病入膏肓的病人,醫生也只能夠在盡力處理後期待康復。而來到心理師面前的個案,可能同樣在心理狀態上早已殘破不堪,心理師只能在處理的同時引入各種資源,期待個案能夠逐漸恢復能量,讓內心的傷口有機會修復。

但有的時候,你就是等不到那個修復的到來,他的痛苦就已經把他壓垮了。童年的創傷,鋪天蓋地的負面思考,孤立的人際關係,複雜混亂的家庭關係、干擾至極的精神疾患,無論遇到哪一項處理可能都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也許個案自己也在努力,卻依然不夠等到力量長起來支撐他的生命。

以為有了人力就能夠承擔起所有的生命不要殞落,不僅高估了專業人員的能力,也低估了生命本身的複雜與重量。如果增加人力的代價,是一間學校從此不會再有任何一個學生因自殺走上絕路,那樣的責任沒有人承擔的起。

過度單純的檢討標準,無益於輔導工作的進行

如果真的期待改變,就不該將自殺的發生,以「有」與「沒有」當成評斷的標準,而是回到其中的每個細節去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有學生自殺,就一定代表有人怠惰疏忽嗎?但事實是可能就是靠著專業人力的介入,一個學生才能在立即死亡的高度風險下,依然多活了好些時間。而即使是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的時候,背後也可能發生著問題,只是每次每次靠著運氣與神隊友填補空缺,才讓災難沒有發生。

如果不從黑白二分的對錯中走出,對於自殺或者各類學生問題的檢討,就會永遠落入尋找代罪羔羊的困境,而諮商中心往往就是這個代罪羔羊。

「如果事情發生代表事情做的不夠,那就做更多事吧」,於是諮商中心被要求做更多的聯繫與行政文書,但誰都知道過度增加的聯繫只是用來滿足上級需求,繁複的工作不僅對於輔導沒有助益,反而還吃掉更多可以諮商的時間。但反正學生出事了,有多少努力與辛勞也都沒有意義,因為「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做不夠」。

即使所有做自殺處遇的專業都會告訴你,自殺的挽救要所有人一起幫忙,自殺防治法與學生輔導法,也規範了老師與各種人員協助的重要性,偏偏就是有人會覺得事不關己,反正現在看起來也沒事情啊!於是諮商中心即使辦知能研習,許多導師也都興趣缺缺,不來就是不來,來了簽名就想走。許多諮商中心只能千拜託萬拜託,還得準備高級餐盒誘惑才能請得動他們。

但在沒有出事情的時候,這些檢討怎麼說都不會被重視,真的到出事情的時候卻又被說「你們平常都沒做事」,專輔人員的心情情何以堪?

認真討論對策,改變才有機會發生

當我們把角度拉得更大一點,不只是大專院校中的諮商中心,而是各種助人工作者都背負著拯救的絕對壓力,卻少見整個系統的討論與調整。

如果有孩子被打死了,就問社工「為什麼沒有做安置?為什麼沒有家訪?為什麼不接案家電話?」搞到社工都沒有下班時間,這個生命都在為案家奉獻。或者孩子被打了沒有發現,就開始追殺老師「為什麼沒有做通報?為什麼平常沒有做處理?」,然後火燒一燒再去燒家長責怪他們為什麼不好好教。

並不是說,事件的發生不需要有人負責,或者所有處理的環結都毫無瑕疵不能檢討,而是我們在期待悲劇不要發生的同時,是否願意更深入的理解是件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此認真付出的人員才能感覺努力有被看見,而褪去了努力的光環之後,其後隱藏的真正困難有才得以顯現。

如果我們真的期待提供學生更多的諮商時數,生不出來的錢要從哪裡生?如果學校打死就是不願意聘滿足夠的心理師,到底我們又該給予他怎樣的處理,或者反面有怎樣的協助?到底一個大學能怎麼安排適合的人選擔任諮商中心主任,避免一個不適合的人用錯誤的做法對專業指指點點?

這些問題,顯然都不是能輕鬆喊出「是他的錯」的問題,更不是眾人發洩怒氣就會自然改變的事情。所有人的心情,都是希望悲劇的結果不要發生,因而生氣難過遺憾,但也是好好的將這些情緒化為思考,所有人可以坐下來好好討論,我們才會有更多機會對下一個悲劇做些什麼事情。

希望下一次,我們不用再重複相同的論點講一樣的事情,而是真的可以往前邁進。

本文經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