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二)

2 异类相使之麻黄与附子

2.1 传统功效运用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26条麻黄附子汤中麻黄、麻黄附子相伍,常用成分麻黄主入太阳,药对药理功在祛邪;附子主入少阴,化学功在扶正。作用展麻黄既能向上向外宣畅气机,究进又能通调水道;附子既能向内向下调畅气机,麻黄又能由里达表、常用成分温通表里。药对药理麻黄引邪外出,化学附子温阳固护少阴以防麻黄发越太过,作用展从而达到闭门不留寇、究进祛邪不伤正的麻黄目的。麻黄和附子联用与虚实错杂、常用成分邪实证虚的药对药理病例特点相吻合。

2.2 麻黄-附子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周慧芳通过麻黄-附子不同配比(1∶0.5,1∶1,1∶2)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定量研究在进行配伍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配伍能够有效抑制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同时提高麻黄生物碱及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度。同时,生成新的酯型生物碱,从而导致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见表2。

表2

2.3 麻黄-附子配伍药理作用

麻黄、附子配伍可彼此抑制效应成分的溶出,降低其血浆和组织达峰浓度,加速清除、降低单酯型乌头生物碱的排泄率,作用相辅相成。麻黄-附子药对能够较好地延长大多数生物碱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使双酯型次乌头碱在各组织中分布容积、滞留时间增加且清除率减少,说明该药对有相制之意。麻黄-附子药对可显著增强其急性毒性的对应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对应的强弱正比于附子的用量,表现出麻黄、附子配伍能够实现毒性降低的功效。

麻黄-附子药对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麻黄-附子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延长甩尾时间,说明该药对具有镇痛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附子配伍在镇痛方面的协同性体现了该药对配伍后的增效作用。麻黄-附子药对可以改善肉芽肿致大鼠亚急性炎症模型的代谢状态,表明该药对具有抗炎作用且对慢性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最佳。

3 升降相宜之麻黄与苦杏仁

3.1 传统功效运用

前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之论,以其配生石膏以治肺热咳喘;仲景《伤寒论》有麻杏甘石汤之用,以其配薏苡仁治风湿身痛;《金匮要略》又有麻杏薏甘汤之用。麻黄为肺经要药,善于宣肺止咳平喘;杏仁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能。两者相合,属相使之用,善于治疗肺金受邪之咳喘病,因此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

3.2 麻黄-杏仁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谢颖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杏仁按不同的配比(1∶0.5,1∶1,1∶2)来分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配比机制,结果显示:麻黄、杏仁配伍后,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含量增加,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同时,D-苦杏仁苷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会发生差向异构生成L-苦杏仁苷,作用机制与麻黄生物碱共轭双键和离子诱发苦杏仁苷α活泼氢失去进而发生异构化有关。见表3。

3.3 麻黄-杏仁配伍药理作用

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均有急性毒性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与药对水提物中苦杏仁苷的立体选择性代谢有关。麻黄-杏仁药对可相对提高苦杏仁苷和野樱苷的生物利用度,在止咳平喘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对其代谢产物野樱苷的组织相应分布及代谢水平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在氢氰酸产生过程进行阻断。两药配伍,相使之中亦有相杀,能够实现宣降相宜、互制其偏的减毒增效作用。

3.3.1 平 喘

麻黄-杏仁药对具有平喘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去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其作用机制与各效应成分双向调节气道舒张、收缩功能和改变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等有关。周开放等研究了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发现该药对延长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而减少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1含量、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生成、维持较低水平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甲基麻黄碱,证实了麻黄为药对的主要药味,苦杏仁辅助其修复气道损伤,其中麻杏药对1∶1配比治疗效果最佳。许照等研究麻黄-杏仁药对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该药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气道上皮损伤、抑制气道重塑有关。

3.3.2 祛痰止咳

配伍后的麻黄和杏仁的祛痰及止咳作用更优,其中麻黄-杏仁配比(1∶1,1∶0.5)增效作用较为明显。

3.3.3 小儿过敏性鼻炎

熊磊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认为麻黄有较强的宣通肺窍之功,是治疗风寒型鼻炎要药。

3.3.4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俞景茂教授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认为麻黄所含麻黄碱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其挥发油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可抑制呼吸中枢,从而达到镇咳平喘的目的。以上两味药可随症配伍使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医研究》2021年3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附子苯甲酰乌头原碱抗炎苦杏仁苷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