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身分
14世紀開始的漫遊沒必時候,在英格蘭的中古鄉村地區遇見只有單名的人,這並不少見。英格有名因為舉例來說,蘭世有個叫做埃伯特(Ilbert)的紀英佃農,總是格蘭根本替領主耕作固定那幾畝田地,同樣也在威斯考特(Westcott)的無姓那棟農舍裡度過人生歲月;除了埃伯特,他不大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漫遊沒必名字。一個中低階層的中古人,通常不會有世襲的英格有名因為姓氏。如果他叫做約翰,蘭世這是紀英個非常普遍的名字,那麼毫無疑問的格蘭根本,需要將他和郡裡的無姓其他約翰做區分,修道院的漫遊沒必神職人員可能會稱呼他是「威斯考特的約翰」,或者「埃伯特的兒子約翰。」
可是,不管他被叫做上述哪一種稱呼,都只是區別特徵,而不是家傳的姓氏。如果約翰搬到南考特村,他很快會被人叫做「南考特的約翰」。在1300年,只有你的上司官員、有錢人家和政治階級才會有家傳姓氏,這讓他們能在居住地之外還可以辨別身分,或者是為他們未來延續權勢做見證。因此,所有你遇見的小地主和鄉間紳士都擁有世襲的身分姓氏。佃農不會出遠門,也不會出任官職,就沒有這方面的需要了。
上述的這些,全都在1325到1375年這段期間發生改變。改變的部分原因是由於1315到1323年這段時期的經濟低迷,特別是在1348到1349年的大瘟疫之後,佃農在莊園之間搬遷的情況愈來愈常見。要分辨來自愈來愈多地方人士的需求,變得更加顯而易見。而且每個人都需要擁有一個傳承的家族姓氏,不是只有富人與時常出外者才需要的這種觀念開始產生了,以至於到了15世紀的時候,人們會期待一個叫「威斯考特的約翰」或者「約翰.埃伯森(John Ilbertson,埃伯特的兒子約翰)」的人,應該不管在威斯考特或西敏都該叫這個名字。再者,有了家族姓氏,表示即使是約翰的兒子,也會跟著姓埃伯森。到1400年,每個人都該有個家傳姓氏,已經很普遍了。
身分不只是姓名而已。身分包括你從哪裡來,還有它背後的意含:你離那些能保護你的人有多遠距離。身分還包括地位。在貴族的情形,他的身分很顯然的是指他的頭銜,或者他受封的莊園領地名稱。倫敦的一位自由人開設的公司或是公會,可能也會構成他的部分身分。在其他的市鎮與都市裡,一個人在本地具有自由人身分的這個事實很要緊,這表示他擁有若干確切的權利。
修道院院長的身分與此類似,仰仗他所屬的宗教機構;舉例來說,西敏宮的院長,重要性要高過福拉斯利(Flaxley)修道院的院長。接著,身分當然也靠紋章家徽來區分,它使得貴族領主、騎士和鄉紳與社群聚落裡的其他人區隔開來,「其他人」當中,還包括這些世襲家族的後裔商人。可別等閒看待這件事。有些騎士將他們的家族盾徽,看得和他們的家族姓氏一樣重要,因此會打上冗長又昂貴的官司,來證明他們的家族盾徽是獨特的設計。
所有這些構成身分的因素,在徽記印信裡全都出現了。印信是蓋在軟蠟上的字模,讓男性或女子能確認加蓋印信的資料為真。大部分貴族的印信,圖案、盾徽,或者是貴族身著盔甲,騎在馬上手擎盾牌的描繪圖樣。印信上通常會有銘文,刻記貴族的姓名與最重要的頭銜;如果印信的主人只是騎士,那就刻上他的主要封地。世俗貴族的印信是圓形的,商人的印信也是,圖案是一隻鳥,或是其他的標誌(如果商人沒有配戴徽飾的資格,就會如此設計)。教會和女貴族的徽記印信不是圓形,而是長而對稱的多角形。人們通常會親自保管印信,或者交由祕書或專職教士收妥。當印信主人死去時,印信的模板會被銷毀。如果印信遺失了,失主會敦促城鎮的傳令人宣布:加蓋印信戳記的資料,已經不再代表他本人的批准。
印信也能夠用來代表團體的身分。不只是修道院的院長擁有個人的印信,他管理下的修道院也有公印。各城市與鄰近由市長或市政委員會治理的市鎮,同樣使用印信。各式各樣的組織都有徽記印信:商人公會與倫敦的公司行號、牛津與劍橋的學院、修道院、牧師會教堂,甚至包括若干橋樑。和個人的印信一樣,這些徽記代表身分與權威,在中古時期,印信就等同於簽名。
至於王國的國璽,共有兩方大印,一枚由國王的首相掌管,蓋在首相簽發的文件上;另一枚在財庫大臣之手,用於財庫的文件。這兩方大印都有六英吋見方,分為不同顏色:首相使用紅色的蠟,財庫大臣則用綠色。用在國王自己函件上的印信稱為御璽,體積要小得多。至少,在本世紀開始的時候,是維持這種情況。愛德華三世在位時,逐漸讓掌璽的官員代用御璽,在國王的指導下處理日常政事,而國王自己則又有一枚新的「祕密用璽」或圖章,用來確認他的私人函件與各項指示。這枚印信由國王的祕書掌管。到了1400年,共有四枚皇家印信在使用:國王的祕密用璽、御璽,以及兩方形狀不同的大印。
相關書摘 ▶《漫遊中古英格蘭》:14世紀家境小康的農民不喜歡喝水,每天喝麥酒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穿越時空的英國生活史:漫遊中古英格蘭+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譯者:廖彥博、趙睿音、溫澤元
不小心穿越到古代的英國?
別慌張,翻開這套書,保證你能在古代吃好穿好、橫著走路,
做個14世紀到17世紀的真溫拿!
皇家歷史學會會員伊恩‧莫蒂默教授,以「穿越時空」為題,
為你解答300年間的英國食衣住行育樂指南!
《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
想像你自己在某個清晨,身處塵土飛揚的倫敦街頭,一位僕役打開樓上的窗扉,開始撢打一條毛毯;一條看守旅客馱馬的狗開始吠叫;附近的攤商在他們的攤位前叫賣,有兩個女人站在攤位前聊天,一個手搭涼棚遮擋刺眼陽光,另一個手裡拎著籃子……
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14世紀日常。除了騎士的馬上比武、英格蘭內戰、教會修士的傳道、饑荒、十字軍東征、以及讓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外,生活在中古世紀英國,究竟是何模樣?英國皇家歷史學會資深會員伊恩‧莫蒂默,參考大量的史料、信件、家庭帳冊、詩集和公告文本,以及大英圖書館提供的珍貴歷史繪畫,帶領我們漫遊14世紀的巷弄,體驗當時的生活。
《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養馬比養跑車還貴、環遊世界比上太空還危險、買棟房子比買群羊還容易,讓你意想不到的英國古代史》
由「榮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所統治的英國,被後世譽為「輝煌年代」,但若搭乘時光機回到16世紀,我們卻會聞到街上撲鼻而來的糞臭、三不五時就看到餓死的乞丐橫屍路邊,「輝煌年代」真的如此富麗華美嗎?暢銷作家伊恩・莫蒂默又要再次一掌打掉我們的玫瑰色眼鏡,揭露伊莉莎白時代英格蘭的殘酷真面目——一個隔絕於歐洲大陸之外、孤單寂寞覺得小的國度;女王和貴族貧困卻又愛擺闊;人民年輕、中二又暴力;舉國上下皆愛嘴砲,對時尚有法律也擋不住的狂熱。這些現代英國紳士的祖宗們,更是奉行著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令人頭皮發麻的「禮儀」。歡迎來到伊莉莎白一世、莎士比亞與哥白尼時代的英格蘭,體驗榮光女王裙下高壓卻歡樂、貧困卻奢華,既驕傲又有點臭的生活!
《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光榮革命、理性主義、咖啡館文化誕生,奠定現代英國基礎的四十年》
如果能來場時間旅行,1660年到1700年間可說是最刺激有趣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有政治家賽謬爾・佩皮斯(Samuel Pepys)以及倫敦大火;有粗俗下流的喜劇,還有放蕩享樂的查理二世;此外,也有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作曲家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以及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這個時候,英國內戰已落幕,華麗的新世紀準備揭開序幕。
不過生活在復辟時期是什麼模樣?會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吃著什麼樣的食物?當時流行哪一種服飾,民眾都到哪裡購物?本書是伊恩・莫蒂默的暢銷系列「穿越時空的英國生活史」第三部。若您打算一覽17世紀英國的風貌,內心懷抱各種疑問,本書都能替您解答。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