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開放近用」與掠奪性期刊:從「吃鳳梨治飛蚊症」解析學術出版界的惡狼

文:JLIS-圖書資訊學刊

2019年5月下旬,開放各大媒體的近用解析界新聞版面中突然出現一個火熱的標題:「國內研究『吃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登上國際期刊」,頓時引起許多民眾討論與學者、與掠醫師的奪性澄清與駁斥,科學知識學群「PanSci泛科學」也發表文章〈傳說「吃鳳梨可對抗飛蚊症」,期刊這個「研究結果」搞錯了些什麼?〉,從吃出版從論文本身的鳳梨缺失反駁,點出論文中沒有對照組、治飛統計方式錯誤、蚊症文中諸多錯漏字等問題,學術更發現發表此論文的惡狼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有可能是「掠奪性期刊」。最後,開放PanSci泛科學推論結論:「『每天食用鳳梨』與『改善飛蚊症』之間的近用解析界因果關係尚不明確。」

學術出版界的與掠惡狼:掠奪性期刊

PanSci泛科學這篇文章除了告訴讀者在看到原始論文前,別輕易相信新聞標題,奪性還點出了目前學術出版上關於掠奪性期刊的問題。所以,什麼是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是以開放近用(open access)經營模式向學者邀稿,並以「論文處理費」等名目要求學者繳費才能刊登論文。

由於此類期刊的營運目的僅為獲利,不重視論文品質,也缺乏完整的同儕審查與編審流程;因此,這類期刊的興起會對學者名譽造成損害、擾亂學術出版秩序,更甚者會影響大眾對研究學者的信任度,對整個學術領域造成損害。

惡狼的出現:從學術出版說起

要說明掠奪性期刊的興起,必須先了解過去學術期刊的收費機制與開放近用。傳統學術期刊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圖書館的訂閱費用,期刊為了維持用戶的訂閱動力,會設置同儕審查、邀請專業學者進行編審,確保期刊品質得以吸引讀者持續訂購。不過,學術期刊的運營需要大量經費維持,導致近年來學術期刊的訂購費用不斷成長、大型出版社壟斷學術出版。

對此,學術界開始提倡開放近用期刊(以下簡稱OA期刊),這類期刊的特點在於讀者可免費取得與使用學術論文,促進學術傳播。不過,既然OA期刊可讓讀者免費取用、不會有訂閱收入,OA期刊因此發展出「向論文作者收取刊登費用」的作者付費制度,或向研究者任職的機構與研究補助機構收取出版費用,藉此維持期刊營運所需的基本經費。

而掠奪性期刊即在「作者付費機制」的經營方式下出現。由於「作者付費」代表出版商不一定要嚴謹審查論文的品質,仍能確保有收入來源。且網際網路的普及造成OA期刊的創立門檻降低,出版社甚至只需要運用免費的部落格平台與電子郵件,就能向研究者邀稿。另一個導致掠奪性期刊出現的因素,是學界以「論文出版量」當作績效評估指標的風氣。學者必須要有穩定的論文出版數量,才能爭取研究經費;當傳統學術期刊不接受學者的投稿時,接受OA期刊的主動邀稿就是快速增加論文數量的方式。

惡狼的影響:掠奪性期刊不只影響學者

即使不討論以營利為目的的學術出版心態是否正當,掠奪性期刊所造成的危害不僅包括內容有誤的論文會誤導大眾(比如「吃鳳梨治飛蚊症」的報導),對論文作者、其他學者、正規學術期刊、圖書館,乃至於學術倫理,都帶來負面影響。

將論文投稿至掠奪性期刊的作者,不一定知道該期刊就是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可能會使用以假亂真的聯絡資訊、看似具有權威性的期刊名稱、在編審團隊中列出幾位該領域著名學者名字(儘管該學者可能不曾同意過),盡力讓論文作者以為這是值得信任的OA期刊。如果作者投稿後,拒絕繳交高昂的出版費用,期刊有可能宣稱自己擁有論文的使用權,恐嚇作者不得將論文投稿至其他刊物。即使作者拒絕,期刊也可能將論文惡意修改後,逕行刊出,造成作者的名譽受損。

當品質參差不齊的文章刊出後,就可能以錯誤的知識誤導讀者。

由於OA期刊可免費取用,圖書館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掠奪性期刊收錄至館藏,甚至因為OA期刊毋需訂費,圖書館在有限的經費下,就減少花費高額費用訂閱其他期刊,以維持運作。這些品質低落的掠奪性期刊就有可能被其他不求甚解的研究者引用,影響學術發展,而高品質的正規期刊則會因訂閱費的減少而經營困難,造成研究者、圖書館與正規期刊的損害。

更長遠的影響則是對學術倫理的危害。

若學者發現只要付費即可出版論文、加速論文產量,就有可能出現將一份研究分成多份出版、剽竊自己或他人作品、重複投稿,或做出其他不符合學術倫理的行為。此類行為不僅會對學者本身名譽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大眾對學術領域、高等教育的信任。學者固然該注意自身行為是否符合學術倫理,但掠奪性期刊提供學者一個為惡的平台,更不可取。

如何辨識惡狼:瞪大眼睛

雖然如今部分學者對掠奪性期刊有一定認知,但要辨識掠奪性期刊並不容易。目前Beall’s Lists是辨識掠奪型期刊的唯一較完整的參考依據,這份清單是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副教授級圖書館員Jeffrey Beall,自2009年後觀察掠奪性期刊與掠奪性出版商彙編整理,並免費提供大眾取用。

然而,這份清單並不完美,亦難以維護,並已於2017年停止收錄。由於Beall缺乏直接與出版商互動的經驗,有時會將正規經營的新興OA期刊納入。對此Beall保留「申覆」機制,將有佐證資訊的正規期刊從名單中移除。不過,Beall’s Lists也未公開各期刊的完整收錄原因,使得學者想辨識掠奪性期刊時,依舊缺乏足夠可信與權威的判斷依據。

若學者想獨立辨識掠奪性期刊,目前許多圖書資訊學者或研究單位都有提供辨識方式。比如期刊意圖囊括多種學術領域以吸引學者、期刊的創立時間較新、期刊收錄論文的數量過少、論文的實質內容參差不齊或重複。Beall’s Lists中列出的期刊有高達九成屬於科學、科技與醫學領域,有近一半為2年內創刊,在收錄論文數量上,有一半以上的出版商僅出版一份有內容的期刊,六成以上的論文數量低於50篇。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諮詢中心也推出掠奪性期刊的課程,避免學者落入掠奪性期刊的陷阱。

不想成為惡狼的獵物:提高警覺

OA期刊與作者付費機制本是為了制衡大型出版社壟斷學術出版的現象而生,卻造成掠奪性期刊的出現,不僅對學術界造成傷害,也可能誤導大眾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無論是學者在選擇論文發表平台或取用OA期刊的資訊時,都應審慎求證,以免在不知情下誤用掠奪性期刊。

參考文獻

  1. 林奇秀、賴璟毅(2014)。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圖書與資訊學刊,85,1-21。doi: 10.6575/JoLIS.2014.85.01
  2. 林奇秀(2017)。An exploratory survey of the suspicious open access journals。圖書資訊學刊,15(2),45-66。doi: 1 0.6182/jlis.2017.15(2).045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