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亦鴻
解讀也解毒,天搞體喊該怎麼看媒體相關報導?
這裡擷取三份新聞報導來看券商與企業主之間微妙的懂股底有當企關係,也讓投資人看清楚,票買當企業喊話時,賣到沒該如何檢視真假,春燕到底有沒有春燕飛來?
僅因股價遭唱衰,飛來老董怒換承銷券商
2010.10.21台北訊
某外資昨日出具一份報告,業透表示蘋果第二代iPad明年將問世,過媒該何第一代iPad出貨恐在第四季通路開始清庫存後放緩,話時外資甚至建議客戶此時正是檢視了結勝華時機點......目標價*下修至39元......該報告引發勝華不滿,勝華晚間罕見地於證交所上傳重大訊息,真假直接點名這份報告的天搞體喊假設沒有提出明確依據,並指出,懂股底有當企若影響股價、票買損害股東權益,賣到沒將採取法律行動......
2010.10.22台北訊
勝華科技GDR承銷商摩根大通出具研究報告唱衰勝華股價,引發勝華揚言對摩根大通提告,昨日勝華開低走低,盤中下殺跌停到45.95元,收盤下跌2.6元(5.2%),收在46.8元,成交量爆出巨量逾12萬張,是台股昨日成交量第一名個股。昨日外資大賣17555張,是單日外資賣超第二名個股,投信也跟著賣2000多張,只有自營商力挺買超2000餘張......
*目標價:各外資和券商的分析師會針對上市企業投資及獲利情形,提供可能的股價數字,由於這是分析師認為的合理數字,並非確定數字,通常稱之為「目標價」。
學會解讀新聞與外資報告
- Q:要怎麼解讀像這樣的新聞呢?只知道被點名的公司很生氣,但看不懂整則新聞要說什麼?
A:外資有時候出具研究報告,標明調升或調降某公司的評等,會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像上面這則報導提到的勝華,在2010年年初,股價還有50元到60元左右,後來外資說要調降評等,勝華股價就一路下跌,跌到剩下9元左右(2014/2/7收盤價)。主攻觸控面板的勝華,認為外資分析師「妖言惑眾」影響股價,勝華董事長憤而表示要提告,最後就有某外資投降屈服了。
勝華曾經是全球第二大觸控面板廠,在2012年時,營收還曾突破新台幣千億元;但是在2015年出現財務危機並宣布下市之後,就開始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由於勝華債權人多達1400家公司,目前已成為史上最為複雜的重整案例。
看懂外資報告的弦外之音
- Q:外資出具的研究報告不是很專業嗎?更何況,被唱衰應該是有理由的,怎麼可以隨便收回?真叫人不能理解!
A:因為外資券商也要做這些上市公司的「生意」啊!比如這些電子公司要到海外募集資金時(例如發行存託憑證DR,或是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就會委由外資券商來承作。
一般的外資券商,跟台灣的綜合券商一樣,也有自營、經紀、承銷三大業務。所謂自營,是券商拿自家公司的錢去買賣股票,賺取資本利得(透過出售股票、房屋、土地、等獲利);經紀業務,是接受投資人向外資券商下單買賣股票,賺取手續費用;至於承銷部分,則是指上市公司如果要再募集資金(二次的公開發行,SPO*),例如發行股票或ECB,就必須透過外資券商這樣的仲介機構,幫忙配售。
*SPO(Secondary Public Offering):二次掛牌,企業已經掛牌上市,但為了某種目的(例如:新設廠房設備、購併等),另外再發行股票籌募資金。
如果外資券商的研究部門,出具不看好某家公司未來前景的研究報告,可是這家外資券商的承銷部門,卻又拿這家不被看好公司的股票到處去兜售,不是很顯然的自相矛盾嗎?因此,有時候這些外資券商的研究部門,會為了龐大的承銷利益,不得不「屈服」,講一些即將有生意往來公司的好話了。
而這種承銷利益有多高,有多吸引人呢?2012年5月Facebook正式掛牌(俗稱的初次掛牌:IPO*),摩根士丹利光是幫Facebook配售股票的承銷利益,就高達2億、3億美元!這時候外資券商的角色就像是仲介,為了承接上市公司的業務,巴結都來不及了。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初次掛牌,就是一家企業第一次在集中市場發行股票,達到公開籌資的目的。
當承銷部門希望跟上市公司做生意,但是研究部門卻發布報告說這家公司營運很差,那承銷部門還做得到生意嗎?雖然不同部門立場不同,研究部門也是本於自己的專業提出研究報告,但是同一家券商的不同部門卻唱不同調——你同時說我不好,卻又要跟我做生意,顯然是自打嘴巴。因此,一旦有兩家券商出具該公司報告,其中一家調降評等,另一家卻是調升評等,那麼上市公司要發行新的股票的時候,當然是給後者承銷囉!
- Q:好像有點黑暗耶!難怪有些人看報上提到的外資推薦個股進場,明明推薦買進或是賣出,跟著做卻被套牢了。
A:通常來說,券商的研究員和分析師都希望自己提供的報告很準,這樣才能吸引投資人跟進,也才能賺到交易手續費。但是,券商提出的研究報告,券商的客戶(也就是基金公司的經理人)不一定會跟著買進。這也就是為什麼某外資的研究看多某家公司,卻發現這家券商的客戶經理人反而賣超該股,代表這個外資報告是沒人理會、引不起共鳴的報告,偏偏報社選擇刊登這項研究報告,投資人因此中招。
還有,某些個股剛被外資調升評等,或是股價已經上漲了一波,但外資在發布報告之後,不見得會馬上同步操作,因為發布報告的分析師和實際上買進股票的外資機構,不一定意見一致。
三訣竅聰明判讀外資報告,避免套牢
- Q:原來還有這些眉角啊!那我們這些投資人該如何解讀,才不會踩入報告陷阱?
A:通常外資對個股的評等分成三大類,除了「買進」和「賣出」之外,還有個評等叫做「中立」;另外一種評等分成五大類,除了「買進」、「賣出」和「中立」外,還會包括「短線買進」或是「短線賣出」。檢查外資報告時可以掌握以下三點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