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以軍(作家,著有《遣悲懷》、駱軍歷繪《西夏旅館》、境歷《匡超人》等)
一
這部武俠小說寫了三分之一,讀李開頭第一章那白玉釵女俠剛生下嬰孩,永平未滿月子,新俠卻在雪天中勁裝上馬,女圖和一位叫李鵲的少年告別;故事第二章以少年獨白,交代與白女俠結識之緣,駱軍歷繪所以這個故事讀到現有之卷終,境歷難免慨嘆懸念:原本是讀李處女之身,少女形貌的永平白玉釵,在那沒寫出的新俠章節裡,是女圖發生了怎樣的戀情?在這江湖兇險、倉皇被武林各高手追殺的路途中,那帶著一身武藝與身世謎團,剛烈或伶狡,使得一對霸氣雌雄鐵劍,卻又時不時以髮髻之釵為短兵刃突擊敵人,透過這個少年飽含感情之眼,像觀音娘娘那麼美的女俠,是如何成為一個獨自將嬰孩裹在肚腹間縱馬馳騁的少婦?
這個少年李鵲,講起他從自家故鄉嶺南南雄,跟隨這白女俠北上,衝州撞府,沿途被遺棄,那個淚眼汪汪、滿懷愚忠的「說故事人」姿態,讓人想起塞萬提斯《唐吉訶德傳》裡的僕人桑丘。事實上,有心讀者應不會懷疑,李永平有這個敘事幅度和野心,用這個佻俏女俠和流浪兒,展開他的古代中國,劍俠、飛簷走壁、那個在大歷史邊緣之外的,既寓託那龐大積累武俠小說之語境、世界觀、正邪辯證、或奇情冤孽,這個龐大的故事層積岩;但同時又有一抽離的、像唐吉訶德那樣痴迷於劍客傳奇的顛倒錯妄之「重來一次/後來的/抵達之謎的」漫遊,這個漫遊可能對三十年前讀過《吉陵春秋》的讀者而言,是一趟百感交集,朝一個沒有邊界、沒有終點的幻麗之境,任何奇詭、妖異、超乎想像的遭遇,也無足驚怪的大冒險。
這種「兩人浪遊」的唐吉訶德模式,在《海東青》中,就創造了一個和靳五這個老浪子一道在台北西門町漫遊的蘿麗塔少女「朱鴒」。《大河盡頭》中則是少年永和他的荷蘭姑姑,這種年齡差距頗大的雙人同伴,是李永平小說中的某種驅動故事之謎,可能年齡差異較大的男女兩造,既是相濡以沫面對這暴亂世界的相依偎者,又有某種亂倫之張力,但李永平又多讓這樣的「二人轉」保持在一種感性,甚至涕泗交錯的旅伴說聽故事關係,敘事上始終保持這種危險懸空感。
「少女——受創的女性——大地之母」,到了《新俠女圖》裡的少年李鵲,身無武功卻跟著被全天下追殺的女俠跑,我們透過他的眼睛與描述,那個女俠白玉釵的出場,臉容身段,香汗笑靨,簡直是青春期少男荷爾蒙噴發,對流行天后的迷戀。這樣的敘事聲音、說故事者,使得展開的武俠圖卷,更有一種眼球水晶體中液態搖晃的「第二層次」,這個故事於是和其他武俠小說完全不同的視窗靈動變換,人物之間在旅途中,關係與情愫,甚至生死之義的辯證。(李永平曾在訪問中,說起「如果金庸的韋小寶,是用第一人稱敘事,那不知有多妙」。)這種「唐吉訶德與桑丘」、「雅各和他的主人」式的,不對等二人展開旅途的設計,或將來有評論者對其作更深入之分析。
二
李永平的小說場景,充滿電影的視覺不斷綻放運動、氣氛、人物對峙的戲劇張力,他是莫言之外,華文小說最有力量讓一群人物在曠野運動,從節氣、屋舍建築、樹木花鳥昆蟲,不同鏡頭的縱深,乃至人物對話的活佻機靈,形成一種豐富飽滿的人物群戲。我年輕時抄讀《吉陵春秋》,就深深為其怪異、陰鬱、暴力、但又青春勃跳的「古代某中國小鎮」,那像黑澤明電影的暢意大器運動所著迷。那個怪異、充滿汁液、不斷陷入的糜爛,在文字上讓人想起福克納的〈熊〉,但其實李永平在這種人物近距離挨擠,像詠春拳黏貼著肘腕、關節的,不論性或暴力的特寫,它後頭總有一個環境之外的天地,那像是中國畫的俯瞰視角:小鎮或村子,村子外的林木,小河蜿蜒,再後面是鑿痕密布的皴法峭壁,青苔山石,下面小小的人物:牽著臙脂馬的女俠,一旁一個少年,趄趄趔趔;周圍門簷下站著一個個臉孔陰沉,「黑斗笠、黑油布雨衣、藍恰褲和青布腿帶,加上一雙編織得十分結實牢固的草鞋」,這些錦衣衛。
事實上,我們讀李永平的小說,不論最早的《拉子婦》、《吉陵春秋》,到中期的《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晚期風格之大成的《大河盡頭》上下卷,後補的《朱鴒書》,從台北西門町,到婆羅洲原始叢林,大河冒險,如王德威先生所說之「色授魂與」,我們為其文字之斑斕、多孔竅、比別的作家色譜更繁複的羽翼、葉脈、顏色,弄得顛倒迷離;他的文字,像獨自演化出的另一批比其他中文小說之字,種類龐大數十倍的昆蟲學。我記得年輕時聽一位前輩作家評論《海東青》,說了兩個字:「爾雅。」那是什麼?中國最早的一部詞典,一個古代文字的復活工程。那簡直是一個文字的波赫士行動,以另一種之於現代,完全異次元的文字,重建敘事、感官、時間、空間,似乎在敘事,但字本身的密度過大,形成一種黑洞似的塌陷。但《海東青》之後的李永平,從那凝滯挨擠如文字屍陣、墓葬、化石岩層獨自鑽出的鑿字礦工,成了一個自由暢意,我不自覺會想到晚明中國畫變形主義大家陳洪綬,善畫人物,但花鳥、草蟲、山水,無所不能。
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說陳洪綬:「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也。」明代滅亡,陳洪綬一度出家為僧,改號為「悔遲」,曰:「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自哭。」這種無論時間空間皆為家國棄兒的狂顛、醉酒,既臨摹古代,但那從滅絕虛空中召喚至筆下的山水、人物,全部發生變形。似乎可對比李永平筆下那凝滯鬱結,充滿刻痕,將中文字的顏色、光影、魂魄、變形之瞬,似乎在翻湧出「另一個時空」,寫吉陵、海東、婆羅洲,都是「不在之境」,卻又歷歷如繪,比別人的文字更多長出羽毛、蹼肢、植物的葉脈、彩色毛髮、古饕餮,說不出是古畫還是現代街頭少女的臉……。
但其實李永平從《大河盡頭》、《朱鴒書》的南方,不論少年永,或是少女朱鴒,他們在對中文讀者更陌生的地名、河流、熱帶叢林中冒險,遭遇光怪陸離的人物,也許可以還魂到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甚至吉卜林的《叢林奇潭》、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這些英國殖民時期的,彷彿在地圖另一端有個顛倒夢幻、充滿原始生機,以及多汁豔麗的故事叢林;但是作為《拉子婦》到《吉陵春秋》乃至《海東青》的讀者,會在這樣的李永平的「抵達之謎」,感受到一種和奈波爾那掌握了英語及其現代性,對重尋被四百年來帝國主義弄得柔腸寸斷之批判、憂鬱的嫌惡,完全不同的天真、浪漫、少年含情脈脈的敘事位置。他並無意於一個形成扭絞、文明沖洗後的人類學觀察;那個全景構圖的魔幻糜麗空間,是一個和外界隔離,和難以言喻的近現代歷史抽離的「另一個世界」,這樣的其他中文現代小說家無法全景透視的大型場面,竟然讓我想到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後人評范寬,說「峰巒渾厚,勢壯雄強」,「溪山深虛,水若有生」,「水際作突兀大石」,「山頂好作密林」,以致「如行夜山」。
這種疑惑,到了讀到最新的《新俠女圖》,整個豁然開朗。即使最缺乏中國繪畫素養之人,讀到這篇小說,也會想到揚州山子雕刻,那在玉石、田黃、雞血石上,挨擠在一起,卻又可以形成遠近景變化的山水、樹木、人物、飛禽、樓台的「小宇宙」的奇異空間。書名為何有一「圖」字 ?乃在於武俠小說,從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到金庸、古龍、梁羽生,百年的積累,龐大的武林集體記憶,篇幅或不長至數百萬字,無法展延那奇詭、錯綜、陰謀身世連環套,或是武功超乎想像、情愛纏綿緋惻,超大型的人物陣;似乎是一個龐大的集體創作,海量訊息的儒道釋墨、亂世之史、朝廷或山林,一個古代中國的想像世界。但這個可能在「網路」出現之前,數據存量最龐大的「武俠小說」,似乎和現代小說的文學內爆、文字異化、從西方引進的「中文現代主義」(黃錦樹語)沒有交涉。
冒犯的說,這個龐大的故事場,似乎仍在文字的二次元世界增殖蔓長,演化上它自成系譜,和「現代感覺」(譬如卡夫卡、波特萊爾、波赫士、普魯斯特、貝克特、魯迅、張愛玲、王文興、乃至李永平)失之交臂。甚至它可能和真正的古典中國文學,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金瓶梅》的繁複濃縮也岔開道去。李永平,可能是現代中文小說家的文字檔案庫貯存量最大,穿行過《海東青》、《大河盡頭》的這樣一個中文現代主義小說的碑石人物,他展開的「武俠小說」是怎樣的一種奇觀?
三
《新俠女圖》以明朝正德末年,一位身負血海奇冤的女俠,從廣東(李永平的南方)沿大驛道一路北上北京,李永平在一篇採訪中說:「要建立一個中國傳統武俠小說新女俠典範,讓她心狠手辣,讓她殺人不眨眼,無所謂正邪」,他也在同次採訪中說到:「語言方面,從《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明朝章回小說中汲取精華。……將故事設定在明朝,是受胡金銓武俠電影影響。……明朝是最黑暗、腐敗、荒誕的年代,冤案自然也多。」這確實讓人想起《吉陵春秋》中被姦殺的棺材鋪老闆娘長笙,那整個瀰漫溼熱鬱抑的鬼氣、冤恨。
《新俠女圖》以少年李鵲死活賴纏跟著這冷若冰霜的俠女,他的說故事就像一台播放的老式電影投影機,充滿一種黑暗觀眾席仰望布幕上發光的一切人物運動,「從他那單調無奇的生活,猛一頭,栽入一個陌生、絢爛、帶著惡夢色彩的新世界。」許多場景不可思議的宛如真實,「早晨巳牌時分,日頭爬上樹梢,路上積雪開始融化了。驛丞躬身送走最後一批身戴重孝,匆匆經過的欽差,和那一隊隊鮮花怒馬、烏筒帽上別著一朵白絨花、嘚嘚踏雪奔馳的錦衣衛緹騎,轉身入內,咿呀一聲,闔上那兩扇掛著白幡的朱紅驛門。」這樣讓人抓耳撓腮的寫景、細節的顯影、光色的移晃,完全讓聽故事人被硬生生穿渡過那魔術之換日線,進入到恍如在現場的「圖」中。
接下來,包括那個看上去文弱的書生蕭劍,與殺人不眨眼的東瀛武士菊十六郎的對決;或是錦衣衛的整批帶繡春刀的高手,群集圍殺女主角白玉釵;或是武林諸門派掌門在客棧圍殺受傷的女俠……這些如《駭害任務》將對決時鴻光一閃、刀劍交錯的瞬刻,無限慢轉,進入一種粒子態的分格構圖,女俠使雙劍在馬背上的翻跳間,和東廠大檔頭的雙刀搏擊,「白玉釵那條蔥綠色窈窕身子,甩著一根烏黑麻花大辮,只管穿梭、遊走、竄逃在東廠大檔頭手中那一對利剪似的,明晃晃,不住進擊的雁翎雙刀下。從堤下望去,她整個人活像一條靈動的青蛇,開心地嬉耍在柳樹蔭中。」這樣的充滿動感,同時又撥光翻影的描寫不勝枚舉,美不可言。如果是電影蒙太奇,那可是超豪奢的剪接,特效後製,細到不能細的慢動作中某一個微觀之鏡頭特寫,但這一切又同時如全景繁花收束在無比流暢,一氣呵成的搏擊之中。
白玉釵與各路高手的對打,完全迥異於傳統武俠譬如蕭峰、虛竹、張無忌他們那種超現實的,一運掌強虜灰飛煙滅的武功仙幻。她總是氣喘吁吁、狼狽不已,生死一瞬,甚至帶傷對決,那種對方身上的汗臭,劍尖劃破衣衫拉出傷口的痛感,髮束散開,或是慌亂中以白骨簪偷襲對方,拳腳肘腹如此挨近,完全不講江湖名門正派的派頭,每次對決都是生死之搏,不惜用上各種即興的骯髒手段。
這種近距格殺、刀劍撞擊或身體閃躲皆帶著物理性的局部力與反作用力,並且不惜以多擊少,那種對手不斷增多,而女俠一己之力仍困於刀劍陣中的恐怖、絕望感,更以後來出現的五小蝠、五大蝠以親嘴施毒,群體撲上,我想即使以經驗觀看過二十世紀遞換後,這十幾年來,包括昆汀塔倫提諾、葉問電影系列,乃至像《屍速列車》這樣的活屍片,李永平筆下那種詭譎恐怖、持劍之手顫抖,與死亡貼膚之近,那種累疊於畫面上,無法突圍脫身,但又是月色下,一整株玉蘭樹下的幻美景色之中,這種遠超出個人的,無感性的群體,讓我想到魯迅的《祝福》,或是莫言的《蛙》。但李永平是將這奇異的感受,壓縮挨擠在一塊雞血石山子般的,那一個《紅樓夢》的、《金瓶梅》的、《儒林外史》的,靜止時如一幅幅幻美絕倫的中國古代畫軸,一轉身,畫中人物動起來,又如現代電影的眼花撩亂,快速運鏡。
祝福李永平老師身體平安健康,早日恢復,續寫這部《新俠女圖》。
編按:本文為《文訊》於二〇一七年八月號《新俠女圖》首發連載時,邀請作者駱以軍以文稿前七萬字閱讀後,撰寫而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新俠女圖》,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永平
新武俠開創之作
國家文藝獎得主,李永平最精采的絕響
顛覆傳統,再鑄女俠典範
白玉釵,心狠手辣,無論正邪,殺戮之間,卻有謎一般的初心……
一部未完成的小說,永遠的懸念,結局不會只有一個!
2018最傑出的武俠經典
李永平傾盡全力,尚存一息,鍛造出明末的詭譎時局,江湖的奇情俠影
專文推薦
永平的新女俠形象,接壤了唐代傳奇和俠義小說中俠女的貞烈強悍和不事二夫外,更有一股不可侵犯的高潔品格,令人又敬又畏。
《新俠女圖》前半部熱鬧繽紛,群雄爭霸,群醜跳樑,眼花撩亂的器刃、神功、劍式、刀法,奇人異士蟠曲迴旋,煞是好看,字裡行間,有一種「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凛然俠義精神。《新俠女圖》末幾回,也是永平生命末章,依舊躍動挑剔、慢雕細琢、筆力深沉,不忍卒讀。
——張貴興(小說家)
即使最缺乏中國繪畫素養之人,讀到《新俠女圖》,也會想到揚州山子雕刻,那在玉石、田黃、雞血石上,挨擠在一起,卻又可以形成遠近景變化的山水、樹木、人物、飛禽、樓台的「小宇宙」的奇異空間。那一個《紅樓夢》的、《金瓶梅》的、《儒林外史》的,靜止時如一幅幅幻美絕倫的中國古代畫軸,一轉身,畫中人物動起來,又如現代電影的眼花撩亂,快速運鏡。
——駱以軍(小說家)
《新俠女圖》沒有最終篇。如今,麥田出版社在永平過世一週年時,仍將小說出版成書,深具意義,是另一種形式的圓滿,不僅僅是畫下句點,更留下大大的問號與驚嘆號?!世人,不管識與不識永平,都可透過這本未竟之書,管窺一個終生勤勉、筆耕不輟、質量俱佳的創作者。
——封德屏(《文訊》社長兼總編輯))
《新俠女圖》沒有下回,故事無以賡續。但李永平一生流轉於「津、緣、俠」幾個中心意象,是他的小說,也是人生。如今他縱橫南海,快意逍遙,已在另一世界實現自己的俠客夢。
——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譙樓三更鼓
雄城一片月
隔河呼艄公
窈窕帶刀客
我這部《新俠女圖》就是講一個女子報仇的故事,她要面對那麼大的一個官僚體制,他的對手是白公公,是三千歲,這樣的一個人手上有龐大的特務機構啊,東廠啊,錦衣衛啊,又有江湖幫派,要面對這些耶,我是要歌頌這個女人。——李永平
明朝正德末年,身負血海奇冤的女俠白玉釵,騎著臙脂馬,帶著雌雄雙劍,髮上別著一支讓人望而生畏的「白骨釵」,從廣東沿大驛道一路北上,赴京報仇;沿途邂逅貴人異士、惡棍無賴,歷經一場又一場殊死搏鬥。這一充滿驚險波譎的復仇之路,將蕩起多少朝局傾軋恩怨、江湖兒女情仇……
《新俠女圖》講述的是明朝正德末年,一位身負血海奇冤的女俠白玉釵的復仇故事。故事由一位一路跟隨白玉釵的少年李鵲娓娓道來,交織著明末腐敗政權下,紛亂的江湖恩仇與殘酷的東廠迫害。
李永平「讓人抓耳撓腮的寫景、細節的顯影、光色的移晃,完全讓聽故事人被硬生生穿渡過那魔術之換日線,進入到恍如在現場的『圖』中……這樣的充滿動感,同時又撥光翻影的描寫不勝枚舉,美不可言。如果是電影蒙太奇,那可是超豪奢的剪接,特效後製,細到不能細的慢動作中某一個微觀之鏡頭特寫,但這一切又同時如全景繁花收束在無比流暢,一氣呵成的搏擊之中。」(駱以軍語)。
李永平曾有言:「要建立一個中國傳統武俠小說新女俠典範,讓她心狠手辣,讓她殺人不眨眼,無所謂正邪」,他又說:「語言方面,從《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明朝章回小說中汲取精華……將故事設定在明朝,是受胡金銓武俠電影影響……明朝是最黑暗、腐敗、荒誕的年代,冤案自然也多。」
文學作家李永平,生平最後唯有一心願:要寫出不同於傳統武俠小說、以第一人稱為敍述主軸的新武俠小說。他在生命的最後,傾盡畢生尚存之一息,用鑄劍的力量,一字一句鍛造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讓人讀來驚心動容的武俠小說。
一部未完成的小說,結局永遠不會只有一個,這部武俠小說也成為文學作家李永平精采的絕響。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