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相传十道工艺 传承人:希望更多人吃到山西刀削面
赵老七飞刀削面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赵喜平正在制作刀削面。代相多人刀削 高雨晴 摄 “一斤面,传道传承吃三两水,工艺五更和,人希味更美……左托面,望更右持刀,山西刀不离面,代相多人刀削面不离刀……”山西赵老七飞刀削面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赵喜平9日向记者道出山西刀削面的传道传承吃奥秘。 图为醒好的人希面团。 高雨晴 摄 山西是望更中国传统面食大省,山西刀削面因其独特风味而驰名中外,山西其中尤以大同刀削面最为出名。代相多人刀削清道光年间,传道传承吃在家排行老七的工艺赵云昌将各种刀法融会贯通,独创飞刀削面技法,自此“赵老七飞刀削面”便誉满三晋。如今,第五代传人赵喜平在传统工艺上不断发展创新,使其被列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说,“希望把刀削面发扬光大,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每天上午11点左右,位于山西太原大南门的“赵老七削面”馆便迎来第一波食客。到了11点40分,客流量逐渐增多,面馆进入就餐高峰期。彼时的面馆内,吸溜面条的声音此起彼伏。 “赵老七削面”馆最早开在大同,2004年,赵喜平带着祖传技艺来到山西省会太原。“在山西,刀削面家家户户都会做。我们家这个刀削面发端于清道光年间,家里有一个传承谱系,我是从父亲那里学会的。” 每天上午11点左右,位于山西太原大南门的“赵老七削面”馆便迎来第一波食客。 高雨晴 摄 在耳濡目染之下,赵喜平自小就对每一道工艺熟稔于心,并总结出一套口诀。“打成穗,揉百回,就是要反复揉搓,这个面就更加细腻、光滑;刀不离面,面不离刀,意思就是刀在面上就像划线一样。” 赵氏飞刀削面所用的削刀是赵喜平在长期摸索中进行改良的版本,记者看到,削面师傅在削面时要扛起20余斤重的面板,刀起面落,面条平均长度20厘米左右,好似“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削出来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 “山西刀削面就是要削出来三棱形。你从上面看,它就是一个三角形,中间有个棱,然后从外面看的话,它是个半圆形,这就是刀削面的形状。”赵喜平说。 除面本身的口感外,刀削面的浇头(卤汁)也很重要。赵喜平介绍,山西面食讲究“一面百吃”,卤汁比较丰盛,一种面可以配多种卤汁。而大同臊子面在刀削面中最具有代表性。 面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准备食材。 高雨晴 摄 正午时分,面馆内已是宾客满座,只见食客在煮好的面上浇上不同卤汁,并配以应时鲜菜黄瓜丝、葱花、香菜、豆芽等,再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便这样出炉。 在赵喜平的面馆里,不光有臊子面,还有炸酱面、西红柿面、打卤面等。“冬天的话还有羊肉面,我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品,以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 图为大同臊子面。 高雨晴 摄 如今,赵老七飞刀削面征服了当地人及国内外游客的胃口。他还将削面馆开到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南等地。赵喜平说,“虽然现在有刀削面机等高科技手段,但我们依旧坚持纯手工制作,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使山西面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吃到山西刀削面。”(完) 食客在煮好的面上浇上卤汁,并配以葱花、香菜等,再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就这样出炉。 高雨晴 摄 作者 高雨晴五代相传十道工艺 传承人:希望更多人吃到山西刀削面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8-09 16:19:44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陈星成为教育部第四任新闻发言人
- 万华生态科技铜陵工厂无醛建材项目正式投产
- 枞阳县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上线运行
- 开展水稻理赔 挽回农户损失
- 天长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帮扶作用_
- 枞阳县召开数字乡村建设征求意见会
- 我县2022年林草湿样地外业调查工作启动
- 西瓜滞销村民犯愁 第一书记全力“吆喝”
- 北京公布5起重点产品专项治理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 我县组织收听收看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二季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 我县启动2022年“江淮普法行”活动
- 新丰:打造“党建+”品牌,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宣传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生活
- 枞阳县召开数字乡村建设征求意见会
- 枞阳县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TikTok禁令生效日或再獲延長 蘋果Google重新上架
- 推进创业担保贷款 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 又香又辣,吃个不停——枞阳小龙虾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