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在滅絕近1世紀後,滅絕正式名稱為「袋狼」的近世紀後家正塔斯馬尼亞虎可望「死而復生」。科學家正著手研究,科學希望讓這種曾經漫步在澳洲叢林的著手斑紋肉食性有袋動物復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這項充滿抱負的讓袋計畫將利用遺傳學、古代DNA檢索和人工繁殖方面的狼再先進技術來讓這種動物重生。
率領這項新作法的次現墨爾本大學教授、「袋狼綜合基因修復研究實驗室」(Thylacine Integrated Genetic Restoration Research Lab)負責人帕斯克(Andrew Pask)說:「我們強烈主張,身地首先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滅絕生物多樣性免於進一步滅絕,但遺憾的近世紀後家正是,物種喪失速度並未減緩。科學」
他補充說:「這種技術提供了糾正這個問題的著手機會,可能可以應用在重要物種喪失的研究特殊情況下。」
這項計畫與科技企業家藍姆(Ben Lamm)及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邱契(George Church)創立的讓袋Colossal Biosciences攜手合作。藍姆與邱契同時也在研究另一項規模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5000萬元)的遠大計畫,要以不同形態把長毛象給帶回來。
體型大小和土狼相當的袋狼約2000年前消失在世界上,僅存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作為生活在現代世界的唯一有袋類頂級掠食者,袋狼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卻也因此不受人類歡迎。
1800年代生活在這座島上的歐洲殖民者把牲口損失歸咎於袋狼,因而獵殺這種生性膽小、半夜行性的動物,使得袋狼到了滅絕的地步。不過,在多數例子中,野狗和人類生活環境管理不當才是牲口損失真正的罪魁禍首。
最後一隻被圈養的袋狼:
最後一隻被圈養的袋狼班傑明(Benjamin),在1936年因極端高溫死於塔斯馬尼亞荷巴特(Hobart)的博馬里斯動物園(Beaumaris Zoo)。班傑明死亡前不久,袋狼的保育狀態才剛獲批准,但已來不及拯救這個物種。
這項計畫涉及結合尖端科技的多個複雜步驟,像是基因編輯和打造人工子宮。
首先,研究團隊將建立這種絕種動物精細複雜的基因組,並拿來與其現存最接近的近親做比較,也就是大小如同老鼠的肉食性有袋動物「脂尾袋鼬」,以找出兩者不同之處。
帕斯克解釋說:「接著,我們會從袋鼬身上取出活的細胞,並編輯牠們身上所有與袋狼不同的DNA。我們本質上是在把袋鼬的細胞改變成塔斯馬尼亞虎的細胞。」
帕斯克指出,一旦團隊成功為一個細胞進行編程,涉及將脂尾袋鼬作為替代物種的幹細胞及生殖細胞技術,將讓「這個細胞變回一個活生生的動物」。
他說:「我們利用這項技術的終極目標是要將這些物種復育到野外,牠們在野外的生態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的終極希望,是盼望有朝一日,你能在塔斯馬尼亞虎的叢林中再次看見牠們。」
團隊並未替這項計畫制定時間表,但藍姆表示,他認為進展速度會比讓長毛象復活還要快,因為象類的孕育時間遠比袋鼬要長。
這項技術或許也能用來幫助現存的有袋動物,免於步上袋狼滅絕的後塵,像是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的袋獾,牠們正苦於對抗因氣候危機而日益加劇的叢林大火。
新聞來源
- 袋狼絕跡近1世紀 科學家著手研究讓牠「復活」(中央社)
延伸閱讀
- 近三萬物種即將因人類而滅絕,而我們無法承受任一物種的消失
- 《我跟地球掰掰了》:這些動物滅絕(或逃過一劫)的原因超有事
- 曾經因捕鯨業瀕臨絕種,世界第2大動物長鬚鯨睽違半世紀重返南極覓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