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裕奇
想像巴奈的感浪鄉愁.海潮聲的呼喚(都蘭、台東市)
幸福呀!遊台樣想是像巴鄉愁沒有犧牲就不會得到的東西!—— 《比海還深》.是海潮呼喚枝裕和
巴奈和我說,離開台東去外地工作,感浪最懷念的遊台樣想就是海的聲音,常常午夜夢迴,像巴鄉愁腦中不禁都會響起那連綿不斷的海潮呼喚海潮聲,那是感浪母親呼喚的聲音。巴奈說她終於決定不再到外地流浪了,遊台樣想她想要回到故鄉——都蘭。像巴鄉愁
我沒有像巴奈一樣的海潮呼喚勇氣,更何況我也不是感浪台東人。不過巴奈堅持要我陪她一起回台東一趟;而在回都蘭之前,遊台樣想她想先去她創作第一首歌的像巴鄉愁地方,台東市琵琶湖。
巴奈說,13歲那年夏天,她每天清晨都去琵琶湖,聽琵琶湖吟唱歌曲。晶瑩剔透的藍寶石湖面,閃爍著自由奔放的歌,時而沉靜,時而高昂。她將每天早上在琵琶湖聽到的旋律寫下來,寫出了人生第一首歌。
我們在清晨一起回到琵琶湖,巴奈唱著她創作的第一首歌,琵琶湖也開始呼應著,好像上帝把耳朵借給了我。
離開琵琶湖,我們騎著單車往都蘭前進,到了以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棄土堆放區、現在已規劃成休憩區的加路蘭。巴奈說,她的祖母來自「加路蘭社」阿美族部落,「加路蘭」的意思是「洗頭的地方」,以前族人會在部落附近的溪裡洗頭。
從這裡看著「神山」都蘭山,最是美麗,岸邊都是被海水侵蝕而成的奇岩怪石,海浪連綿不絕的拍打著海邊,有著石破天驚的節奏。浪彼此不斷的追打著,像在嬉戲,又像是在談戀愛。巴奈說,這裡還不是休憩區時,她就會來,特別巨大的海浪聲,好像拍打著她心中的鼓。
離開了加路蘭,我提議去都蘭山步道看看,巴奈說她也好久沒去了。不過我們的單車根本騎不上去呀,山路實在太陡、太小了,只能用牽的,但也正因為用牽的,才能沿途沉浸在那像夢境般的都蘭灣景致。我說這條往都蘭山步道的小路,是我覺得俯瞰都蘭最美的地方,海的聲音在此變得細微而幽靜。
後來,我們沒到都蘭步道口就下山了,因為巴奈說她肚子餓。我們返回台11線,繼續往都蘭前進。今天的天氣沒有往常夏日般炙熱,巴奈說還是很懷念台東那可以殺死人的太陽曬在皮膚上的灼燒感呀,好像可以聽到皮膚燃燒起來的聲音。
終於到了都蘭糖廠,巴奈指著糖廠裡的大舞台說,很多年前,她曾在這裡辦了幾場小型演唱會,當時沒什麼人來,只有一些朋友和她一起唱著歌,那是她最懷念的都蘭回憶之一。
糖廠咖啡館是巴奈老友開的,看到巴奈回來,便熱烈的用阿美族語和巴奈說了好多話,我都聽不懂,卻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一旁手工藝品店的店長也是巴奈的老友,店長老公同樣是知名樂手,可惜今天沒開。我跟巴奈談起都蘭已經變成超級觀光景點……話沒說完,就看到2、3台載著遊客的遊覽車停下來,從車上下來的人用大嗓門說著中國口音。巴奈說,我們趕快走吧。
都蘭街道上多了好多間餐廳,我問巴奈要不要去吃,巴奈大聲說回都蘭不回家吃媽媽的菜怎麼可以?好想念媽媽炒菜的聲音還有香味呀!那些野菜都是都市裡吃不到的,還有那些從海裡現撈的魚。
突然,我從很遠的地方聽到有人在叫著巴奈,猛然一看,竟然是以前圖騰樂團的主唱舒米恩,我彷彿看著他一邊唱著〈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一邊奔向了我們。
微雨之晨。
胡德夫、李泰祥
如果你沒有什麼可創造的,就創造你自己吧!——榮格
我有一片在都蘭咖啡館買的CD,專輯名稱叫「微雨之晨」,由獨立音樂人製作,我已經忘記作者是誰,CD 也不知去向,只記得在台東的某一陣子,每天都在聽這捲CD,無論任何天氣。
那一年,我交了一個女友,她也很喜歡聽音樂,她來台東找我玩時,我給她聽了這捲CD,之後七天,我們都一起聽著這片CD度過每個早晨。
這捲CD只有三首音樂,以吉他為主旋律,沒有搭配其他樂器。不斷反覆彈奏的吉他聲,像是清晨的雨滴,彷彿世界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後來,我再也找不到這捲CD,但是那個旋律,即使過了十多年,我都還記得,而且每次想起這捲CD,也會想起那個女友。
我和她交往的時間很短,不到半年就分手了。她是社運工作者,外表溫柔,內心強悍,對於勞工權益的爭取不遺餘力,常常參加各種社會運動。
她很喜歡音樂,我們曾經一起去聽過不少地下或獨立樂團的音樂。那一年,她來台東時,剛好我知道胡德夫在台東有一場戶外音樂會,和她說了這個消息,沒想到她竟相當高興,開心到把我抱起來。
其實我對胡德夫並不熟悉,但她似乎很了解,講了很多胡德夫的事給我聽。
記得那場音樂會,當胡德夫唱起〈美麗島〉時,在我旁邊的她,竟哭到整個潰堤,讓我全身也起了雞皮疙瘩,我不知道一首歌的渲染力可以這麼強烈。
我是因為她認識胡德夫的,後來只要聽到胡德夫的歌聲,也會想起那場音樂會。
分手後,我們完全沒再連絡。很多年後,我結婚了,有次收到一個簡訊,寫著:李泰祥老師過世了,後面署著她的小名。
我才知道原來她也喜歡李泰祥,但是她並不知道我也喜歡李泰祥,這位出身台東馬蘭的阿美族音樂家。
李泰祥的作品〈橄欖樹〉,是30多年前我那愛彈吉他的表哥住在我家時,幾乎每天都會彈的曲子。
收到簡訊的那一晚,我播放了〈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一條日光大道〉這些李泰祥做過的曲子懷念。
聽說她後來出國了。
關於台東,關於音樂,關於記憶,有些人事物,可能不再出現在你身邊,但是一些感官的記憶,永遠也不會消逝。
聆聽台東。
台東雲之夢
就像雲朵越過天際,雖然一朵雲的形狀和顏色大小,不會一直維持原樣,但它仍舊是一朵雲,靈魂也是。——《雲圖》.大衛.米契爾
在我心中,如果要以一個象徵來作為我認為最美的台東模樣,我一定選台東的天空與雲朵。
這裡的天空、風、雲,正是我愛上台東的起點。
也是因為台東,我才開始學會欣賞天空與雲朵的美,即使已不住在台東,當在自己居住的城市裡望著天空時,依然會想念起台東。
看到那一片片雲朵連綿不絕的堆疊著,沒有盡頭,好像是夢被不斷的堆疊著。
台東的天空與雲朵在我心中是全台灣最美的,除了純淨的藍天,更美的是那些雲朵。在城市裡絕不可能看到這樣美的雲朵,他們層層疊疊的,有時巨大無比,像巨人的棉花糖般;當這些如白色花苞的雲朵排列在一起時,更是有說不出的好看,聽不完的悅耳。
他們排列在海洋的天空,排列在縱谷的山邊,排列在遼闊的稻田,宛如時光隊伍裡的各種角色聚集在一起。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當我們在台東的任何一端仰望著天空,都會看見這些雲朵千變萬化的表演著。在台東度過的許多歲月中,天空彷彿永遠都能給我慰藉,也眷顧著我們。
有一年,我住在豐榮路巷子裡的老房子,二樓房間外有一個小陽台,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倚著陽台,看看外面的天空與雲朵,巷子裡雜亂的電線杆與電線,和天空、雲朵相映在一起,竟也如此之美。
他們時時刻刻,不斷在演奏不同的曲調,有時是小小的奏鳴曲,有時是恢宏的交響曲,當然只演奏給懂得欣賞的人聆聽。
春天的雲、夏天的雲、秋天的雲、冬天的雲,縱谷的雲、海邊的雲、日出的雲、日落的雲,全都截然不同,各有個性,千變萬化。
走在台東,這些由美麗的大自然與人們信仰所形成的巨大的美,都隱約和人們的心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拍打我們心中沒被發現的鼓聲,打動我們的心。這些讓人宛如作夢般的風景與土地,總叫人平靜,並思索著巨大與自身的美好,使人幻想著飄浮在天空,甘願沉溺在那些夢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五感浪遊。台東的樣子》,玉山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蕭裕奇
《緩慢。台東。旅》之後,更深度的感知台東……
- 味覺——慢食台東
- 視覺——顏色台東
- 聽覺——聲音台東
- 觸覺——觸摸台東
- 嗅覺——氣味台東
2012年,《緩慢。台東。旅》一書出版,在始終將台東與花蓮連結、甚少有台東專書出版的當時,引起不小的迴響,也帶動國人旅行台東、認識台東的風氣。
對於作者蕭裕奇而言,台東是一個緣分之地,成就了現在的他。雖然他自稱是台東的門外漢,然而對台東來說,他是一個深情的知音,總能看到台東最深刻的模樣,認為台東是個真正能讓人釋放身體裡的原始感官與靈魂的地方。
六年後,他再次將台東書寫成專書,細膩的情感與緩慢的步調依舊,但更要打開讀者的各種感官,以五感作為引子,在旅行台東之外,感知台東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找尋自己心目中台東的樣子。
※隨書附贈電子地圖連結,讓作者陪伴你,以五感浪遊台東※
活動資訊
台東到底有什麼?你所不知道的台東之美
- 時間:9月7日(週五)晚上7點30分
- 地點:永樂座(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
- 主講:蕭裕奇(《五感浪遊。台東的樣子》作者)
- 費用:100元,可抵當日消費
- 報名請點此瀏覽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