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影評】《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當飯盒成為父親與女兒之間共有的世界

文:陳姝蓉(諮商心理師)

這是影評一部相當平凡卻餘味無窮的電影,影片情節也很簡單,爸爸女主角小綠的便當世當飯的世父母,在她中學三年級的界第界時候離婚了,小綠跟著爸爸(大津先生)一起生活,盒成直到高一時爸爸發現小綠營養不良,為父而決定開始幫女兒準備便當、親與補充營養,女兒在這過程中,影評意外開啟親子之間透過料理產生的爸爸對話與連結。

單親父母得要一人分飾多角

婚姻走到盡頭,便當世當飯的世伴侶雙方無法再繼續一起生活,界第界然而,盒成婚姻關係中所留下來的為父孩子,卻無法如離婚那樣結束彼此的親與親子關係,孩子不得不選擇與其中一方同住。

以往談到共親職,就是父母雙方能共同參與養育子女的事務,離婚後想要維持共親職,需要父、母都能開放這樣的可能性,讓不同住的一方還能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遺憾的是,許多在離婚時已經反目成仇的伴侶,很難建立一起做父母的共識。

電影中,小綠的父母看起來像是和平分手,卻沒有共親職的計畫,以往兩人可以分工合作的生活狀態,也就不再出現。單親又同住的一方,得要兼顧接送、伙食、生活雜物、打掃清潔、上班賺錢等等,每一樣都得耗費時間體力處理。

做便當這件事,除了照顧健康或餵飽孩子之外,似乎也是一種用心的展現。男性做便當,不管在日本或台灣,都不那麼普遍,小綠父親願意投入,或許隱含著想證明,獨自一人也能把小綠照顧好。

否則,看著他在夜裡,一邊查食譜、一邊練習切菜,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畢竟,不管是媽媽或是爸爸,若是不熟悉料理之事,極有可能因為困難半途而廢,我的佩服之意油然而生。

2Photo Credit: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劇照

用心就能找到與孩子連接的入口

每到了午餐時間,同學們陪著小綠打開飯盒的時刻,就像開獎一樣,時而驚嚇、時而驚喜。從只有飯和麵、配菜總是烤焦的咖啡色,口味不是太鹹就是難吃,到便當盒精心挑選換成粉紅色、也搭配上色彩豐富的蔬菜、品嚐起來也令人讚嘆地好吃。

這使得小綠從嫌惡不想打開飯盒,到後來飯菜通通吃光,還會稱讚爸爸:「很好吃、謝謝招待!」我想,她充分地感受到爸爸透過一道道充滿變化的菜色,表達了他想照顧自己的心思。

當父母和青少年有距離感時,有些父母會像大津先生一開始那樣,用自己的想像來做便當,既用錯方法、做出來的料理口味和賣相都不佳,很難受到孩子的肯定。很多時候,父母的反應就是:「我這麼忙,還幫你準備便當,不知道感謝,還嫌東嫌西的。」除了覺得自己自討沒趣,也容易對孩子不領情感到生氣,就不做了。

然而,是孩子不懂感恩嗎?就像小綠很直接地跟爸爸說:「如果真的要做,就好好地做。」有時候,是大人雖然想展現自己的好意,卻沒有真正的用心。而大津先生把女兒的話聽進去了。開始詢問同事的意見,了解女兒的喜好,站在青少女的立場思考,怎麼樣的便當,才是「好好地做」,並且重複練習。

是啊,做父母就是這樣,重複又重複地,找到與孩子的需求接上線的入口。不論是孩子喜歡吃的菜色、喜歡聊的話題、喜歡看的影片,煮得不好吃就修正,聊不上幾句,就換個句型說法,慢慢地,當孩子確實感受到你不敷衍,也不是指責或講道理,而是真心想要與她/他靠近時,就會軟化下來,接受這一份關注。

就像被女兒肯定之後的大津先生,忍不住雀躍地在沙發上搓揉著報紙,開心之情溢於言表,我覺得那就是一種來自孩子的回饋,給予父母的禮物,一種照顧孩子而被感受到之後的滿足感。

後來小綠因為承諾男友要手作便當,編了謊言說同學是爸爸的粉絲,從青少女口中得來不易的崇拜,使得爸爸立刻收下了女兒灌的迷湯,為那不存在的粉絲多準備第二個便當。想想,父母也真的好單純、好容易滿足啊。

3Photo Credit: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劇照

當飯盒成為父親與女兒之間的共有的世界

交了男朋友的小綠,開始晚歸,面對一邊準備晚餐一邊等門的父親,丟下一句:「爸爸,你很煩誒!」我想,面對擔心自己又碎念的父親,內心卻捨不得與男友分開的矛盾,小綠不耐煩的語氣,或許是想掩飾那不知如何自處的愧疚感吧。

大津先生絲毫沒有想過,這個便當可能是給男友吃的,直到自己在辦公室中,向同事叨絮著女兒怎麼開始對便當要求很多?透過便當傳遞而來的訊息,女同事提醒著,青春期的女兒可能有男友了。然而大津先生並沒有對小綠的欺瞞咄咄逼人,反而在詢問過後,展現願意等候、想理解小綠的態度 。

許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開始有話藏在心裡,和小時候什麼話都藏不住的直白對照,難免感覺失落,想要抗拒不承認。然而,青春期就是一個轉大人的過程,如果沒有秘密,親子之間就好像沒有界線而無法分離。

因此,若想要孩子能好好的獨立,慢慢離開父母身邊,給予孩子一處內心的私密空間,或許也是另一種愛的展現,此時便當反而成為兩人能互相交流的共有空間。

在飯盒裡放上小紙條,成為父女的默契,傳達著當面說不出口的關心、問候與感謝,溫暖著彼此。而飯盒裡扎扎實實的料理,填飽肚子的同時,也像是代替父親在這空間中的一種穩定存在,療癒著小綠失戀、失落的時刻。

平凡的日常能細細刻畫愛的樣貌

電影結局前,小綠上大學了,開學第一天,她幫爸爸手做了便當。這讓大津先生又驚又喜,畢竟,為女兒親手做便當,並沒有期待孩子也要用一樣的方式回饋。但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就像是小綠的行動,正在訴說著,自己認同了父親照顧的方式,不但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也想這樣愛父親。

親子日常,在這樣細微的生活裡,像是墨汁滴入水中那樣,慢慢地暈染開來。付出照顧的一方,並不完全只是勞苦,而能夠照顧所愛之人,感受到自己能夠支持著孩子成長,或許是大津先生能夠在三年中不間斷做便當的動力來源吧。

現今許多父母都擔憂自己能給孩子的資源不夠,沒能參與不同才藝、無法滿足孩子物質的慾望,但其實,真正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卻是這些超越物質,每一個日常裡,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細膩關注。

此外,有些父母照顧孩子之後,往往希望得到孩子的回饋,像是體諒自己的勞苦、或者是幫忙分擔家務。若孩子沒有具體行動,就覺得失望,反而容易使親子陷入拉扯。父母覺得自己做牛做馬沒人懂,孩子也覺得委屈,為什麼一定要做些什麼才表示自己領受了父母的愛。

畢竟,想喝奶、渴望陪伴、需要有人回應這些需求,並不是孩子故意找碴才產生出來的,或許父母們在養兒育女的最初,得要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承受這些負荷。而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有時也不盡然是父母期待的樣貌,畢竟,愛的流動,常在無形之中產生,或許親子雙方都值得細細在生活中體會。

至於爸爸的便當,為什麼是世界第一呢?因為,那是一份專屬於自己的便當,專屬於親子之間的愛。我覺得親子之間,若能找到一方天地,不一定是便當,也可以是一種運動、某種興趣、特定的對話方式,作為彼此交流的空間,承載父母的愛,也滋養孩子的心。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刊登於此
原標題: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從日常中見證親子的愛與連結

延伸閱讀

  • 《透過正向教養,讓「容易放棄的孩子」變成「堅持到底的孩子」》:你是「解決問題型」還是「追究原因型」的家長?
  • 如何讓青少年孩子反感?只要輕視他們的感覺,然後強加上我們成人的邏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