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孤獨課》:來到台北生活之後,最不習慣的就是台灣人的溫柔

文:亞然

做個台灣人

來了台灣之後,孤獨慣有兩件事我總是課來想不通、摸不透,到台堪稱為「台灣兩大怪象」。北生不習

第一是活之後最搭公車(即搭巴士)。世界各地搭巴士都是台灣上車拍卡先付錢,但台灣不一樣,溫柔而所謂不一樣也不代表像在香港搭電車一樣、孤獨慣下車才付錢的課來意思。在台灣,到台有些巴士是北生不習上車拍卡(編按:刷卡之意),有些是活之後最下車拍卡,也有一些是台灣上車下車都要拍卡。

我不明白究竟應該上車還是溫柔下車才付錢,更不明白「下車付錢」的孤獨慣道理在哪裡。香港電車可以在下車才付錢,是因為車廂設計是後上前落只有一個方向,每個下車的人都總得經過司機,也因此總會記得付錢。但台灣的巴士前後兩道門,都可以上落,只要稍稍不專心,下車都會忘記拍卡,而每次忘記之後都幾乎內疚得想像粉絲追車一樣,追上巴士拍卡補付。我每次上巴士都像做社會實驗,總會目測什麼人會「忘記拍卡」,結果是很多人都會選擇「忘記」。

除了搭巴士之外,另一個怪現象就在網路上。香港年輕人都喜歡到高登、連登等網上討論區,而台灣年輕人則喜歡用批踢踢,又叫PTT,一個極之原始、只得文字的網頁,我懷疑這個網站由一九九五 年面世以來就沒有怎樣換過版面。

誰說現代人貪新忘舊不求實際?台灣年輕人到現在都仍然活躍在PTT當中,而且未曾更新,每天仍然有很多則帖文,有很多人回應討論。甚至有人曾經寫學術論文,仔細分析PTT在台灣社會運動中擔當什麼角色,最後結論是PTT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動員機器。

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台灣人,例如知道當地人去哪間書局、喝哪杯珍珠奶茶,都必須潛入PTT之中爬閱不同帖文。以書店為例,倒也證明了我頗為「在行」,因為在PTT中,台灣學生也推介我最喜歡的兩間書店:唐山書店和水準書局,都是小店,都是懂得書的人要去的地方。

記得五、六年前去唐山,找到一大堆很久很久以前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舊版書,包括幾期由牛津出版的《今天》,收穫很豐富,行李也差點超重。現在常住台北,也常常走去唐山打書釘,無意中找到了幾本「寶物」,是青文出版、丘世文的《一人觀眾》和《周日床上的顧西蒙》,還有一本也斯的《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逛這些小書店,無論逛幾多次都隨時會發現以前走漏眼(或者真的無端端走出來)的好書。

至於師大夜市旁邊的水準書局,大大招牌寫著「全國最便宜書店」,水準的老闆曾大福名震天下,常常向客人「推介」好書,無端端會走來跟你推銷「買十本送十本」、「這本半價給你」、「這本不好看不收錢」。PTT上面說,老闆給女生的折扣多過男生,也有些人受不了老闆的疲勞轟炸,而我也一樣,常常給曾老闆嚇走……

10301287_748547881932664_701130049532707Photo Credit: 水準書局 為愛書人築夢臉書粉專
水準書店與負責人曾大福

溫柔的台灣

台灣人是溫柔和體貼的。無論是賣書的抑或賣魯肉飯的,甚至是站在開篷車上跟選民拉票打招呼的不同政黨候選人,他們的語氣和聲線,永遠都是真誠的溫柔,跟出名面口俱黑、永遠效率先於感情的香港人是兩個極端。

所以當我每次去那一檔在師大附近的街邊魯肉飯店,老闆娘跟我說「帥哥,今天吃什麼」的時候,那種感覺跟我在香港的茶餐廳聽到「靚仔今日食乜」是兩碼子的事。魯肉飯店的老闆娘是認真望著我叫我「帥哥」,而茶餐廳的大嬸是望著餐廳的電視叫我「靚仔」。

如果香港人賣的是效率,那麼台灣人賣的就是體貼了。所以台灣有誠品有鼎泰豐,品牌形象都一樣非常鮮明:就是要每個顧客都感覺得到受重視受尊重。可能每個打開門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服務態度之重要。要如何做到,而且做得好,才是關鍵所在,才是成功之道。要體驗鼎泰豐的體貼,不在於服務員如何幫你調配醋和醬油的比例,而是在於取票等位的時候。

在鼎泰豐食小籠包通常都要排隊等位(題外話,聞說倫敦分店快要開幕,這是天大喜訊)、取票之後等待叫號,等了大半小時終於輪到,而可怕的事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明明身在台北,但那個「叫號」的機器卻用廣東話來叫號(而且是只用廣東話),然後在叫下一張票的號碼時,又忽然轉為用日文叫號。如此神奇,全因為站在門外幫你登記取票的知客(編按:接待員之意),會在你登記時說「幾多位」的電光火石之間,判斷你來自什麼地方,然後在輪到你入座的時候,就會用你的語言去叫號,給你一個回家的感覺。來了台灣之後,我的目標就是在離開台北之前,練好一腔標準台式國語,令鼎泰豐的知客小姐不必再為我選擇廣東話服務……

台灣有網民說,鼎泰豐就像飛機一樣,全店的服務員懂得幾十種語言可以隨時大派用場,就算你跟他們講哈利波特才懂得的「爬說語」,也照樣可以點到小籠包和酸辣湯。

12790357125_5a55aecf13_kPhoto Credit: Richard, enjoy my life! @Flickr CC BY-SA 2.0

台灣人的溫柔是真誠的。去到台北,第一件事要到我所附屬的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報到。第一次去到老遠的中研院,拿著一張「報到表」,要向所內的不同老師職員打聲招呼、介紹自己,幾乎每個老師都說:「剛來習慣嗎」、「慢慢來,不要急,先安頓好最重要」等等。然後開始收到所內的電郵:每月都有「X月壽星」的電郵,壽星們有小盆栽做禮物;早前氣溫稍冷,又會有電郵提醒今天「空調轉為暖氣」;又或者「男廁裝設感應燈」,提醒我們不用關燈……

來到台北生活之後,除了間中(編按:有時候之意)感覺到微微的地震有點嚇人之外,最最不習慣的,就是台灣人的溫柔。而我最怕習慣的也是這裡的人的溫柔,因為習慣之後再回到香港,一切都會回不去了。

相關書摘 ▶《孤獨課》:討人厭的柯文哲說對了,「沒有選舉,沒有什麼值得羨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孤獨課》,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亞然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浪遊?
所選擇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文字完美融會冷靜與熱情,記錄了青年亞然求知若渴的「純真年代」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他是馬家輝的忘年文友,受到陳冠中啟發而開始寫作,二十來歲,卻已經歷了留學英、德、專攻歐亞史,並曾在台灣居住做研究。他不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時也十分懂得旅行與生活,品評起音樂、足球、威士忌,頭頭是道。

《孤獨課》,就是這麼是一本關於留學生活以及歐亞洲不同社會文化觀察的散文集。一個香港人到英國讀書,到台灣研究寶島政治,來回三地漂泊生活。研究生的生活枯燥而孤獨,所以在讀書路上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讀書、或只讀有關研究的書。這幾年在異地生活,時間都在圖書館、音樂廳,或在球場、書店、酒館中度過,而這本書的文章就是記下在這些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

身為一個學養淵博的青年學者,他事事上心,音樂、美食、旅遊皆生動入篇,敏銳捕捉不同城市中迷人的故事日常。在倫敦音樂廳聽到蕭斯塔高維契的音樂,會想到在這個歐洲城市跟俄國十月革命的密切關係;在蘇格蘭的小島欣賞威士忌之餘,更欣賞在小島上生活的人所營造社區關係;在台灣吃牛肉麵,又會吃出餐館背後一個家庭的結合和別離。

作者雖然年輕,文字卻沉穩而理路清晰,對知識的渴求,對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博學多聞、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他的「純真年代」,讓讀者看見並伴隨他的精神浪蕩。正如馬家輝所讚賞:「一代連一代的讀書人的精神生活,確是常用這樣的方式記錄和傳承下來的。而讀書人,其實從來不曾孤獨過。」

孤獨課_立體書封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