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馬來西亞的「師生比例」比先進國家要好,為何學生能力評鑑卻遠遠落後?

文:廖振順

2012年,馬來馬來西亞學生能力國際評鑑計畫(PISA),西亞先進在參與的生比生65個國家和地區當中,綜合排名第52名,例比力評落後甚至不如收入比馬來西亞還低的好為何學越南(第17),而前1至7名通通在亞洲,鑑卻包括上海、遠遠新加坡、馬來香港、西亞先進台灣、生比生韓國、例比力評落後澳門、好為何學日本。鑑卻這樣的遠遠教育態勢,不由得馬來西亞關心教育的馬來專業人士感到憂心忡忡,而《迷路的中學教育》就是一本集合19位對馬來西亞教育提出諍言的教育專業人員,所各自提出的精闢見解。

馬來西亞教育普遍出現兩個問題,一是課程偏重知識,缺乏培養能力,二是學生即使在學校,恐怕也學習不到知識。

從第一點來看,即使馬來西亞教育著重知識,這著重知識的成果也不能滿意,2009年經過PISA的評估,馬來西亞與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相比至少落後100分,這意味著,馬來西亞學生的學力水平,落後周邊國家大約3年。

從第二點來看,馬來西亞的師生比,比先進國家還要好,2004-2013年,公立中學的師生比達到13:1,遠低於新加坡的16:1,韓國的20:1(2014年台灣高中是16:1,國中是10:1),但是為何PISA的表現這麼差呢?

世界銀行認為應是馬來西亞教師的素質問題,馬來西亞的教師進入門檻太低是個大問題,不像芬蘭要求中小學教師要有碩士學歷。教師的入職門檻若是偏低,會導致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能力,然而在這劇變的時代裡,教師若不能終身學習,根本無法期待教師能夠引領學生面對未來挑戰。

另外一提,韓國的高師生比,是以相同的教育經費為前提下,用高師生比來拉高教師的薪資待遇,而高薪資能進一步保障吸引優秀人才參與教育。馬來西亞的教育預算占比雖高,然而教師數量更是龐大,相較於韓國,教師個人薪資未必較佳。

各國菁英都體認到世界在變,但是要如何變?變多快?都沒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對於國家教育的設計,也就難有共識,而缺乏成熟的教育頂層設計,會讓整個教育改革難有成效。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同意多元教育是必要的,多數也認為讓孩子學習程式編碼,學習製作移動設備如手機的應用程式(APP),對孩子面對未來的發展會有助益,但是,世界各國努力這麼做的國家卻並不多見。

馬來西亞的教育概況與遭遇的困境,在台灣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政治指揮教育、喜好面子建設、教育改革變來變去、教師行政負擔過重、教師缺乏退場機制、學校經營管理失當等等。這些缺失對馬國教育所造成的傷害,都能夠對思考台灣未來教育的走向提供借鑑。

如果將教育專業當作政治課題來討論,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對」,並不會等同於「做對的事情」,其結果將大概率地,延誤孩子們的未來發展,甚至嚴重增加孩子未來的機會成本,若說這種狀況已經損及國力,其實也並不為過。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季風帶

關於作者:廖振順,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國語日報、人間福報專欄作家,曾獲2005年優良教師獎(臺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學卓越金質獎(教育部)、2014年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2014年師鐸獎。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自製海嘯教學影片,榮獲馬英九總統致電鼓勵及各家媒體專訪、引用。擅長多媒體教學,近年來融入Google Earth,多次製作高中地理課程輔助教材,對於地理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著作《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教育這種病》

書籍介紹

本文為《迷路的中學教育》書評,大將出版

歷時1年策劃,2年製作,邀請60多位專家撰稿,總成本超過25萬令吉,是馬來西亞建國60年來,單筆投資如此成本重大的中文書籍,也是馬來西亞60年來,第一套全面剖析細解國家教育體系與政策的書籍!

《遲緩·停滯·低素質――迷路的中學教育》是《馬來西亞教育大未來》第二本書,專解析國家中學教育課題。內含三輯:國民教育、國中教育和教育困局,透過這三個角度切入,一一提出、解析國家中學教育岌岌可危的體制生態,並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議,期望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瞭解,共同努力改正。

台灣三民書局:https://tinyurl.com/y7mjnpl6
馬來西亞有店:https://tinyurl.com/ycnermxp

螢幕快照_2018-11-08_上午2_31_52

相關報導:

  • 你我求學時都曾碰過的大馬僑生:從數據談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
  • 馬國私校醫科生須再考一次高中考試?當地教育制度「一國兩制」的困境
  • 馬來西亞大學生現身說法:馬大超越臺大背後的真實面貌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