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现状概述 (二)

3 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状概拓展研究

3.1 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

血清药物化学是基于入血成分为药物的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对于这些成分真正的血清药效作用仍是有待斟酌,由此,药物用现国内学者王喜军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理学”这一概念,化学将灌胃给药后的中药状概血清用于体外实验,对其药效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血清一种半体内试验方法。Chen等探讨了血清药理学评价扶正抑瘤方抗肿瘤作用的药物用现可行性,将血清药理学和传统药理学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化学药理作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内的中药状概产生而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表明血清药理学是血清评价扶正抑瘤方抗肿瘤作用的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田友情等将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相结合,药物用现将香青兰的化学空白及含药血清作用于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及H9c2细胞缺氧模型,发现含药血清可以明显的中药状概抑制细胞凋亡,由此确定其中4个原型成分为香青兰保护心肌细胞缺氧的血清物质基础。

动物给药血清中不仅含有药物原型成分,药物用现还有在机体中的代谢产物,对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评价可以客观的反应中药的药效,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复杂反应,弥补了中药制剂直接加入反应体系的不足之处,使中药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3.2 血清药物化学与药动学

药物进入机体后会发生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一系列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血液中的成分及其含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确定较为合适的采血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若采血时间过早,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还未被吸收进入血液,会影响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质量;若采血时间过晚,一些成分已经被代谢出体外,会导致入血成分检测的遗漏。现有研究表明,最佳的采血时间是在动物给药后0.5~2 h,这是在不断地药动学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时-量、时-效关系的一门学科,但大多是在未确定药效成分的基础上,仅以有药物中的个别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药物,并不能全面的反应药物整体的代谢规律。

将血清药物化学与药动学相结合,可以找出动物采血的最佳时间点,使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依据更为充分,同时血清药物化学可以全面的反应药物中各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对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着重研究,从而全面的阐释整个药物的药动学特征。二者结合使用,可以使实验思路及方案更加完善。周瑜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对当归芍药散进行研究,从中找出16个入血的有效成分,并发现其中14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采血方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常用的采血方式包括眼眶取血、腹主动脉取血、肝门静脉取血等。肝门静脉采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检测到的成分多为药物中的原型成分,而腹主动脉血中既含有原型成分,也含有大量的代谢产物等,但是二者取血都只能一次性获得大量血液,不能消除个体差异,而眼眶取血可以少量多次,适用于代谢过程的研究。此外还有尾尖采血、心脏采血等方法,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及方案,选择最佳采血方式。

3.3 血清药物化学与谱效关系研究

血清药物化学虽然可以明显的对药物入血成分进行表征,但是并不能对产生药效作用的成分进行直观反映,采用统计学分析手段可以有效的将指纹图谱的峰面积和药效实验数据进行结合,即“谱-效相关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传统中药研究模式中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隔离研究的弊端,还可以将指纹图谱与药效作用有效结合,增强谱效一致性。将谱效相关性分析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可以更客观的反应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Liu等对防己黄芪汤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血清指纹图谱与抗阿霉素肾病的药理学活性之间的光谱效应关系,最终确定11种成分为抗阿霉素肾病的主要成分。窦志华等将茵陈蒿汤不同配伍方式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与其治疗HL-7702肝细胞损伤模型的药效作用进行了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其保肝作用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栀子的环烯醚萜类成分、西红花酸类成分及代谢产物有关。

3.4 血清药物化学与网络药理学

Hopkins于2007年提出了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药物是作用于多个靶点,并通过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性相一致。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的网络,将生物系统与药物作用系统相结合,系统的观察预测药物对机体的干预作用。应用网络药理学可以对中药的作用靶点、药物的活性成分群以及作用机制等进行预测,而血清药物化学则可以对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筛选,将二者结合使用可以在确定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代谢通路及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使网络药理学更有价值。黄开福确定了四物汤口服给药后血液中的移行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刘培等采用网络药理学对四物汤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相关关系,若能将二者的研究结合分析,对于四物汤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则更有意义。

3.5 血清药物化学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证与方是中医的两个关键问题,也是中医物质基础研究的前提。然而,由于证候的模糊性和方剂的复杂性,极大地限制了对证候和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联系。2012年,王喜军等提出了“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概念,首先利用代谢组学技术了解证的生物标志物,并复制动物模型,建立生物评价体系,然后以有效性为前提,对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及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内源性证的生物标志物的消长规律建立活性成分及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方法,以关联性较高的活性成分作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这种方法将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有效结合,在证候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代谢图谱以评价中药方剂的整体疗效及证候与方剂的对应关系,并确定方剂的有效成分。王喜军课题组也在此项技术的基础上对金匮肾气丸等多个复方的方-证关系进行了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以体内外血清指纹图谱,对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直观的体现,不仅对药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快速筛选,更对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但是同样,血清药物化学也存在一些欠缺之处。首先,经过20年的沉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其操作规范和流程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章程,实验动物的选择,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物种体内的代谢是否有显著差别,如何选择合适实验药物的最佳实验动物;动物给药方案的确定,应多次给药还是单次大量即可;血清处理方法,针对药物中主要含有何种成分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前处理方式等问题均未见有文献报道给出答案。其次,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时,血中移行成分的浓度本就过低,如何有效全面的将所有成分检出,不发生遗漏情况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对仪器极高的精密度要求,但这同时也会阻碍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将其推广到质量控制方面,高精密度的仪器使用本身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将其配备到各个科研机构更是不太容易实现,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对血清的处理手段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手段,实现血中移行成分最大化的富集以提高待测成分的浓度。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有效成分能吸收入血为前提开展起来的研究,那么对于一些不通过血液便能起到治疗作用的成分却是不适用的,尤其是中药的一些制剂例如治疗皮肤性疾病只需要通过外敷或药液洗浴等简便的方式便能起效,因此血清药物化学在这些领域的使用便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虽然血清药物化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仍然是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诞生的令人骄傲的成就,仅20年已经在很多重要的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将其与血清药理学、药动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等多门学科交叉互补,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相信假以时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必将在更重要的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药物评价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白细胞吸收血液有效成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