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彈性哀悼期的重要

親人逝世的一刻,彷彿時間都停頓了,療傷此一刻標誌着你與他/她共同生活的旅之痛重終結。世界既然終結,與起你感到孑然一身,經歷沒有容身之所,喪親腦子一片空白,彈性間中或浮起你們共度的哀悼片段、一些話語、某個表情與眼神,療傷無論是旅之痛重甜或苦,都會引起你無盡的與起傷痛。

哀悼期長短 不代表感情深淺

當你恢復意識,經歷聽到秒針跳動,喪親意味着療傷之旅的彈性開始。此路看似漫漫無止境,要走多久,實在因人而異,有統計謂很多人需要二至四年才走出來(難怪我國古代有三年之喪)。但沒有所謂「正常」或「不正常」,亦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你與亡者感情的深淺,有些人較早過渡哀傷,有些則可能逾十數年仍受傷痛所困。

至於何謂過渡哀悼期?一般而言,當你想到已逝的親人而可以不感到痛苦,回憶起逝者時不會不能自已地慟哭,並能重新將感情投放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你已逐漸離開哀悼期。當然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傷悲吧,但程度明顯已經較為平靜及緩和。

先梳理情緒 方能隨時間復元

有一句英文諺語道:「Time heals all wounds.」人們常認為哀傷必然會隨時間淡忘,然而這是否成立很視乎個人如何處理喪親的經歷。若然一些喪親者只是逃避失去親人的事實或過分沉溺於傷痛之中,而沒有適當地處理當中的種種情緒,就算經過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後,他們仍可能被情緒困擾。相反,如果喪親者能妥善梳理自己的情緒,隨着自己的步伐適應喪親後的生活,那麼時間的確可以對喪親者有所幫助。

正如身體的傷口一樣,能否早日痊癒端視乎傷口是否被正視及得到適當的護理,有時表面結疤的傷口,內裡卻正在潰爛。療傷不是叫你忘記逝世的人,也不是要你刪除那段感情或關係,而是與之好好道別,讓亡者安寧,生者安心,繼續自己的人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增訂版),蜂鳥出版

療傷之旅_3DCOVER圖片來源:蜂鳥出版

書名: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增訂版)
作者:黃慧英
出版社:蜂鳥出版

  • 本書初版於2015年推出,一直備受生死教育界及哀傷輔導工作者推薦,絕版至今在廣大支持下重新推出增訂版
  • 增訂版除了新增全新篇幅探討失胎的傷痛及疫情下的死亡外,亦加入由伍桂麟先生撰寫的實用資訊

內容簡介:

死亡,對於某些人而言是結束;
對於身邊人卻是一個開始——失去的開始。

接受失去、過渡悲傷、重新出發,
當中需要經歷多少的情緒來襲和多大的思想衝擊?

長年推廣生死教育、現時從事創傷治療及哲學輔導工作的黃慧英教授,將喪親者會經歷的生理、心理、思想、行為等的變化一一解構,並提供實用的療癒建議,陪伴當事人逐步走出摯愛之死的陰霾。

長路漫漫,可幸仍然有人同行。

作者簡介:

黃慧英

從事哲學教育30年,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香港生死教育學會副會長。2002年開辦「生死學」課程,至2020年退休;亦為香港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開設「死生之念」、「生死之思」等證書課程,向社會大眾推廣生死教育。近年從事創傷治療及哲學輔導工作。

相關書摘:

  • 解開有關哀悼的迷思
  • 做個貼心同行者的要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