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歌手王力宏,王力於12月15日傳出與妻子李靚蕾離異的宏事何會新聞。王力宏聲明稿僅稱,為界熱鍵雙方因「對未來生活方式與規劃不同」,炎上議而訴請離婚。除外內文僅稱「提出申請」,蕾神看起來尚未辦好手續。大眾的相對剝奪感李靚蕾隨即於17日晚間發布近5000字長文,更關控訴王力宏在婚姻期間「召妓、王力約砲、宏事何會性成癮、為界熱鍵把她當成生產工具」,炎上議文中並稱「因公婆而內心充滿苦毒」,除外道盡苦情媳婦的蕾神委屈。
此文讓單純的大眾的相對剝奪感藝人離婚事件,瞬間成為全球華人瘋傳的話題。一篇文章帶起的關注度,在台灣還超越了隔日公投的熱度。王力宏PK李靚蕾的事件之所以甚囂塵上,並非如外界熱議的「蕾神之槌」,而在於王力宏。這也決定了事件的走向。
光鮮亮麗的愛家形象一夕崩毀
長期以來,王力宏以天生的英朗俊俏外貌,加上ABC式的華人創作風格,以陽光正面的優質藝人形象,縱橫兩岸三地娛樂圈。換言之,除自身歌藝外,就是以良好形象獲得大眾喜愛。
根據其他男歌星的前例,只要走良好形象路線,光是偷吃、劈腿、約砲,甚至只是交女友或傳出誹聞,就足以讓長期經營的形象大受打擊。例如最近傳出的固定召妓(只被爆出召妓一位)的鋼琴家,就整個形象盡毀。
這次王力宏不但被老婆爆料長期約砲、召妓,用筆記記下性愛特徵,更糟的是對外經營愛家愛妻形象,卻把老婆當成生產機器,平時冷落。只是性成癮、偷吃,只要道歉絕不再犯,可能就沒事,但加上「虐待老婆」,兩者合一,就讓王力宏千夫所指,難以翻身。
而王力宏事件的熱議程度,上至達官貴人、知識份子,下到販夫走卒,無一不密切關注,並嘴上幾句。這一方面是名人效應,王力宏幾乎是天王等級的歌星,是近來爆出性愛醜聞中最大咖的男藝人,自然是八卦焦點。
而李靚蕾那鄉土劇式翻版的傳統婚姻中的委屈,更激起年輕女性與婆婆媽媽的憤慨,無不對李靚蕾抱不平。圍觀的男性則又嫉又羨(帥、名氣、錢與風流),極盡酸言酸語之能事。更不用說諸多網紅、社會公知,又有八卦可供自己蹭熱度、表現「見識」,不蹭也對不起自己。種種一切,導致廣大的輿論資源的聚焦效應。
而就事件本身,只是人類社會中極為普遍的現象。事件的兩個層面,打到了常人生活中的處境,所以會自我投射,無論羨慕、嘲諷或是憤慨,都來自於此。
第一個層面就是兩性關係。人類自現代社會一夫一妻制盛行以來,無論單純交往或結婚,男女都希望對象是自己的唯一。偷吃或劈腿,除了對愛情的傷害外,更重的是,尊嚴與己身價值的被剝奪感。特別是在婚姻之中,摧毀的更是「家庭」的安定與安全感。誰偷吃,就等於踩到了社會的紅線,必定成為罪人。
但社會風氣日漸開放,婚姻中一方偷吃、劈腿,若大方承認,並結束婚姻關係,無論被稱之為渣男渣女,最多也只是觀感不好。只要堅守「我不愛了」的立場,雖道德有虧,也不至於過於敗德。輿論譴責的壓力也會比較小。但如果偷吃劈腿還不承認,或為保持「形象」而說謊,或找藉口推託,就會更犯眾怒。那等於自己做錯了還不認帳。就罪上加罪。
第二個層面是,李靚蕾的處境,完全打中華人族群中「媳婦」的委屈。傳統觀念下,家庭婦女相夫教子是天職,面對婆媳問題與小家庭內的糾紛(家事、夫妻相處、子女互動),有許多夫妻責任不對等的狀態,是眾多影視創作題材的藍本。
在兩性平權的風潮下,妻子的處境也常是熱門討論題材。李靚蕾面對丈夫冷落,只把自己當生產機器,私底下得忍受老公劈腿,並對外還得幫老公營造家庭和樂的氣氛,同時還得忍受公婆的蔑視。隨便一項就足以引起女性公憤,何況有了三項,只除了經濟(吃軟飯)與家暴(被打)問題沒有。而她的幾篇公開文,積怨已久,整個揭開了王力宏與原生家庭「良好形象」的假面具,所以廣受大眾激賞。
這兩個層面,都打到人心最想要的東西:「公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能被重視,都希望被公平對待。明知道世界就是不公平,從出身、環境、外貌、能力、境遇,都有著許多的不公平。但愈是沒有的東西,人就愈想要。
而一旦閱聽範圍內出現了「公平、完美」的人物,自然就會被尊為典範。然後將資源與愛戴,灌注在其之上。西方因為文化不同,姑且不論。為何華人藝人總是得做公益、不菸不酒、愛家孝順、護妻顧子、愛國良善?就因為那是華人群眾期望名人該有的素質。
掌握了名、利、勢,脆弱的人性難經考驗
人類歷史上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之外,幾乎沒有完美典型。只要是人就有缺點。但只要名人有了群眾討厭的缺點,就會誘發大眾的被剝奪感。因為名人有錢有名有勢,一般人沒有。
一個名人偶像藝人有大眾所沒有的不公平條件(名、利、勢),他就必須要比大眾有道德,如果他們跟大眾一樣有缺點,就等於大眾必須要接受「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殘酷現實,就會誘發人內心的負面情緒。要化解負面情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名人拉下神壇,譴責、攻擊,並斷其演藝生路,那才能出一口「怨氣」。
但那個怨氣多來自於自己的不得意,不然自己也變成一個有才華外貌出身能力的人,然後吃香喝辣並且敗德。正因許多人都做不到,所以把自己的冤屈投射在名人身上。只要名人婚變就冷嘲熱諷,出事了就大加撻伐。
同樣的事放在自己鄰居或鄉村小鎮的某人身上,照樣會流言四起,但僅止於八卦層面與個人喜惡,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多就只是無視。台灣藝文圈接連爆發教授、作家、藝術家的性愛醜聞,都僅限於圈內討論,並無引起社會關注。亦即那些都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所做之事又都是Dcard上常見之事,自然不會浪費時間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