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困住MeToo受害者的「人牆」(上):強調躲避而不教導反抗,這堵「牆」只想息事寧人

文:人本MeToo專案小組

朋友特地跑來告知「盧郁佳撤文道歉」的困住事,我們都覺得奇怪,受事寧心說盧是人躲避卓有信譽的作家,向來關心轉型正義,牆上強調牆是教導說錯什麼話了嗎?

去她的臉書做了一點功課,大家便有了以下的反抗討論──倒並不是特別關心盧,而是這堵這事涉及一個重大的議題,這一期的想息《人本札記》正要就此做一個特別專題。

我們先去看了盧的困住撤文道歉,那真的受事寧是非常有誠意,絕沒有「假道歉,人躲避實脫罪」的牆上強調牆嫌疑,而且對於自己造成的教導「傷害」,有深切的反抗反省;所以,想必是這堵遭到非常嚴厲的指控?以致非如此不足以安受害者之心?

然後我們就去看了受害者的「指控」,可是,大家都覺得,那無寧說是一個「告知」。告知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你好,我是女兒梁⋯⋯本人(謝春德案的受害者)。由於你擷取我發聲的部分內容抒發你關於母親的個人意見,我的家人們被攻擊被傷害,我整夜不得安眠。」

接下去就是講述母親的各種辛苦,對自己的種種恩情,但其中並無一字責備盧(在前引第一段的告知之外)。

所以,這盧、梁二位,是為我們示範「最佳抗議、最佳道歉」嗎?還是她們二人本來就有相當的互信,只是隔空做一點小小的溝通(而不是那種敵對陣營的交鋒)?

為何要徹文?

我們中的一人問道:如果真是這樣,盧不是只要簡單回說「知道了,對不起」就好,又有必要撤文嗎?

我們中的另一位說:這正是在彰顯那個原則,無論自己的動機多善良,立論多正確,還是要把受害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盧:「一開始我還以為不可能⋯⋯幾分鐘後體認到自己非常無知,作者家人受害是既成事實」)

這當然是言之成理,但我們之中有人質疑:受害者感受優先,那麼,任何分析、評論就都得噤聲了嗎?難道MeToo就只是叫大家「說出來」,而不必研究事情的成因,以便防止「再發生」嗎?

還有人說得更「大膽」:暫且撇開梁的例子不論,一般而言,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受害者直到MeToo的時候,都還像小時一樣,仍無法面對「人牆」(詳見後文)的阻擋(梁當然不屬於此)──難道MeToo運動除了不能檢討受害者,連受害者父母乃至七親六戚都不能檢討?

討論到這兒,就觸及本文一開頭說的「重大議題」了;那個議題是:「檢討受害者」及其禁忌。

檢討 vs 歸罪

討論到這兒,就觸及本文一開頭說的「重大議題」了;那個議題是:「檢討受害者」及其禁忌。

先來做一點語意澄清:平時大家極力躂伐的「檢討受害人」,原義應該是blaming(責備或歸罪)the victim──而不是真正的「檢討(review,reflection)」(一個不帶價值判斷的中性之詞)。

但在中文語境中,長久以來,「檢討」都帶有責備的意味(例如,你要好好檢討),這就容易產生混淆。

就以這次的「事件」而言,我們從臉書留言中發現(因為原文已撤),盧曾提出「人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在大部分的MeToo事件中常被忽視的關鍵性因素。

每一個孩子的身邊,總是有一堵「人牆」,由父母,長輩、老師們所組成,從小肩負著防護的任務;然而,就像所有的牆,人牆也有「兩面防堵」的效應:傷害力固然打不進來,但反抗力也打不出去──除非牆上開的有槍眼。

如果我們能跳脫「把檢討當成歸罪」的迷思,或許可以對「人牆」再做進一步的思考。

關於「人牆」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這堵人牆總是「槍口朝內」的:用盡全力威脅,並監控小孩,務必要遠離事非,避開險境,不要讓壞人有可趁之機;這些,說實在的,也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因為不重視孩子的「主體性」,不鼓勵小孩掌握主權,這堵人牆的副作用,往往出人意料。

一直強調躲避,而不教導反抗,是會有副作用的,就是:無形中,小孩心中逐漸佈滿「莫名」的陰影。

那是一種廣泛的,沒有特定對象的,但又無所不在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無助感」──這是欠缺主體性的重要特徵之一。

小至考不好就只想去補習,而不認為可以靠自己;大至遇到狼師的時候,不知何故,當場就變成任人擺佈的急凍人,而不是激發潛能,生出平時沒有的,包括心智的或身體的,或二者合一的力量──老祖先在危急時可以變成大力士,這種本領,快要在人牆的演化中消失殆盡了。

這種「長輩+師長」的人牆,不但很少「槍口朝外」,而且在事情曝光之後,常常轉化成「牆外」那個加害者的「防護牆」──他躲在人牆後面,感覺歲月無比的靜好。

吊詭的是,人牆所持的理由,仍然是為了守護牆內的安全,即便小孩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並不奇怪,人牆正是由一群「無助者」(更上一代人牆保護的產品)組成,只想息事寧人,不想公平正義,只有躲避的意識,沒有反抗的意志──他們本已成功的剝奪了孩子的「主體性」,只是「不幸」遇到了讓他們完全無法適應的新時代的MeToo運動。

  • 困住MeToo受害者的「人牆」(下):不應放棄檢討,無論是對社會輿論、對人牆甚至是受害人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原標題:關於「盧郁佳撤文道歉」的一些思索

延伸閱讀

  • 知名藝術家謝春德遭控性侵13歲女孩,引發網路撻伐至今仍未回應
  • 知名藝術家謝春德爆性侵案引眾怒,藝術圈Metoo連署修法呼籲「零容忍政策」
  • 受到無謂牽連的#MeToo加害者家屬該如何面對?是否也得承擔過錯用餘生贖罪?
  • 台灣MeToo為何現在才出現?加害者真的有誰被「社死」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朱家儀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