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總統周二(5月16日)開啟對中國的戲被心裡國事訪問。 兩天後,挖挖挖牆哈薩克總統托卡葉夫、俄國吉爾吉斯總統扎帕羅夫、麼想塔吉克總統拉赫蒙、中國-中土庫曼總統別迪穆罕默多夫和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亞峰還將出席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西安主持的會北中國-中亞峰會(C+C5),拉開2023年北京「首場主場外交大戲」的京主交大腳帷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稱,場外峰會「是戲被心裡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在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既然是一台大戲,那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下面是BBC中文梳理的五大看點。
「男主角」習近平:「得心應手」的舞台
外交大戲「男一」當屬東道主習近平,他選擇的舞台不是北京,而是西安。 不難聯想,這座古城在中國和中亞交往史上、以及「習外交」當中的特殊地位。
古稱長安的西安曾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條連接中國和中亞、中東、非洲以及歐洲的通商要道,也是中國經濟和外交擴張的重要通路。
整整10年前,上台不久的習近平正是在中亞國家哈薩克提出了重振古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計劃。習近平的這一宏大倡議和他在2012年11月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 「中國夢」一脈相承,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具體實施方案。因此,「一帶一路」也被視為習近平要力保的政治遺產。
2022年9月,在開啟歷史性的第三個任期的前夜,習近平飛抵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這是他自2020初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踏出國門。
英國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潘睿凡(Raffaello Pantucci)說,此次習近平和中亞五國元首共聚一堂已然很重要,(疫情以來)他給與中亞的關注度更是可圈可點。
潘睿凡長期關注中國和中亞關係,並著有《中華斯坦-中國不經意造就的帝國》(Sinostan: China's Inadvertent Empire)。他對BBC中文說,習近平先去做客,現在又做東,「顯然,和中亞這個地區打交道,習近平感覺更加輕鬆自如。這本身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他解釋, 輕鬆自如、得心應手的對立面是障礙重重、力難從心。過去幾年在國際大舞台上,中國在與西方交往中遇到很多變故,包括「經濟脅迫」導致美國及盟友考慮多方位與北京「脫鉤」、英中「黃金十年」畫上句號、疫情爆發後對中國的追責、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表態引來指責等等;就連一些長期以來與中國關係尚算融洽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菲律賓,也開始更加靠近美國。
長期研究中亞局勢的台灣國防部下屬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侍建宇對BBC中文說,習外交東行「遇到僵局,只能朝西走」。在印太地區遇到阻力的中國更會希望去歐洲發展,這就意味著要在中亞這個必經之路搶佔有利地形、在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層面都能有更多突破。
中國官方媒體稱,在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的共同擘畫下,「一帶一路」在中亞的高質量發展可期可待。但是,習近平能否持續在中亞「大撒幣」推進一帶一路,也還有一些問號。
侍建宇認為,問題是雙方的。從中亞國家來看,他們沒有加盟太多的國際條約,約束程度不夠理想,「先拿了錢再說,欠下許多債務」;從中國角度來看,疫情持續三年,目前自身經濟也存在難題。
他說,中國會維持、推動已有的項目,但「一帶一路」策略在中亞「調整是一定的。否則,只有影響力增加,沒有太多實際的經濟收益。」
做配角的中亞五國:「別無選擇」
中亞承東啟西,連接亞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需要中亞的市場和影響力,中亞也需要中國。
在經濟層面,畢竟, 中國已經是中亞五國最大的貿易和投資伙伴。根據官方數字,202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達到70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存量近150億美元。
一個具體例子:在中亞五國GDP名列前茅的哈薩克, 現任總統托卡葉夫年輕時畢業於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也曾在中國留學,並且作為前蘇聯外交官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工作生活多年,漢語流利,是個中國通。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哈薩克很早就把目光投向這個鄰國。
哈薩克自然資源豐富,經濟以石油、天然氣、採礦、煤炭為主。但她與西鄰俄國在經濟上無法互補,還處於競爭關係。哈國向歐洲的油氣出口要經過俄國,被俄國徹底控制。相反,東鄰中國需要大量進口油氣等資源發展經濟,讓哈中有了更多共同語言。
2007年,中哈間建成首條陸路跨境原油運輸管道,讓中國改變了以往原油進口依賴海上運輸、實現了能源進口多樣化;哈薩克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俄羅斯的鉗制。
侍建宇說,美國已經從阿富汗撤軍,去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的角色今非昔比,中國成了中亞可以依靠的唯一大國。
他說,中亞國家中有的希望得到更多中國投資、發展關係,有些「就算不想要但也沒辦法」,比如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已經欠下中國太多外債。
「和中國來往是中亞現實的需要,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中國在哈薩克投資的一些石油礦業工司曾被指與當地腐敗官員勾結、引發環境污染、涉入土地爭議,引發當地民眾對中國的不滿和反對。在吉爾吉斯,中資基建、採礦等項目也曾引發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