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曹雪涛:本土实验室也能培养出一流学生—新闻—科学网
本土实验室也能培养出一流学生 ——专访《自然》杰出导师奖得主、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曹雪涛 ■本报见习记者 王佳雯 “传道、曹雪出流授业、涛本土实解惑。验室也”中国传统文化对“师者”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扮演的培养角色有着深刻认识。而在中国科学鼓励创新和原创性工作的学生新闻当下,好导师的科学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在日前于上海召开的专访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自然》嘉奖了5位优秀中国科学导师。曹雪出流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共同获得“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涛本土实 得知获奖后,验室也正在英国参加会议的培养曹雪涛笑称:“以后对培养学生更有信心了。” 承于师 成于徒 2014年10月,学生新闻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曾发布《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科学曹雪涛登上“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导师排行榜”首位,专访被称为“中国大学最牛博导”。同年12月,曹雪涛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对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曹雪涛首先想到的是当年在学术道路上指引自己的导师。 在追随导师学习的生涯中,曹雪涛明白了导师并不仅仅给予学生学术指导,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人生理念和做人原则上的指引。因此,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导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把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去培养”。 他同时表示,能获得认可,也离不开学生的勤奋与努力。据曹雪涛介绍,此次《自然》的评奖遵循国际评审规则,其中学生的成果被视作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一直以来,曹雪涛学生的成果屡屡出现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在顶级杂志发文,确实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曹雪涛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导师的一个重要责任。” 本土实验室模式获认可 对于此次获奖,曹雪涛尤为感慨,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中国本土学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承认。 他表示,中国有很多值得发扬的传统文化,可融入对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中,关键在于导师的责任和理念。“没有不想成材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 “我的实验室完全是在本土建立的。此次获奖说明立足于中国本土,照样可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曹雪涛说。 这些年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摸索,让曹雪涛找到了正确方向。一方面,在学术指导上,他更能把握未来的创新点和学科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他也对学生身上共性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让他们朝着优秀学生的方向前进。 做事先做人 一个实验室整体氛围的形成,与导师的个人气质不无关系。曹雪涛十分注重实验室氛围的培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有学生曾谈到曹雪涛很“平易近人”,但他认为,工作生活中可以平易近人,但讨论科学时必须严密。 正是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很多学生收获颇丰。“很多人说,在我实验室工作的这几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涯。” 集体观念的培养也是曹雪涛十分看重的一点。正因如此,他的实验室形成了一种温暖互助的良好氛围,让许多人离开之后,仍怀念不已。 作为实验室的领头人,曹雪涛不喜欢如今流行的时髦称谓——“老板”。他认为,“教授就是教授”,与“老板”的内涵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导师应将学生视作自己的朋友、孩子,真正为学生考虑,这与“老板”的理念完全不同。 曹雪涛受益于自己导师的言传身教,也将此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培养中。“导师自己不好好钻研学问,学生的榜样力量在哪里?”曹雪涛说。 如今身兼数职的曹雪涛,白天经常出席各种会议,但繁忙的公务并未成为他治学的阻碍。他晚上常常去实验室加班加点地工作。用他的话说:“导师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形象。” 对科学失败的态度、对创新工作的尊重、对前辈大家的欣赏、对同行成果的支持,都是曹雪涛所看重的做派。正如他所言:“做事先做人,做人的境界有多高,做的事业就有多大。” 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10 9:14:2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专访曹雪涛:本土实验室也能培养出一流学生
更多阅读 五位优秀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