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誰的地緣政治?了解三種截然不同的烏克蘭全球論述

文:趙恩潔

(本文寫於三月八日)

這是地緣的烏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二年的第三個月。十二天前,政治大部份的解種截人們不太認識烏克蘭,不知道他們是不同誰,他們想要什麼。克蘭現在,全球她們是論述世界輿論的中心。

然而,地緣的烏世界的政治輿論們,如同二十一世紀習慣的解種截平行世界,彼此毫無交集。不同

如果我能讓它們產生交集呢?

在今日的克蘭芭樂文中,我將指認三種分佈不均的全球烏克蘭全球論述,它們各自的論述邏輯、關懷與優缺。地緣的烏這三種論述,都有各自值得我學習與思考的地方,因此我試圖不美化、不醜化、也不控訴任何一方是「被XX洗腦」。當然,我絕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包山包海。但我希望先將這些表面的地緣政治觀點的差異凸顯出來,再進一步指認這些觀點背後更深層的邏輯,提供給讀者一種換位思考的機會。

容我說明,在這三種論述當中,第三種論述是最不容易被看見的,也是我從中亞五國,尤其是哈薩克觀點學習而來的靈感。因次,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按住耐心,跟我一起探索到第三種論述。

1. 抵抗軍事壓迫論,也是民主對抗獨裁論

這是目前許多台灣人最熟悉的論述。在這個論述當中,烏克蘭代表的是自由對獨裁的反抗。在這裏,有著清晰的正義與邪惡,也有著對烏克蘭民族主義的盛讚。當然,西方主流媒體與台灣媒體對烏克蘭抵抗的正面呈現,有一部分是烏克蘭人自己贏得的。畢竟,只要時間倒轉兩個星期,全球的氛圍是戒慎恐懼,絲毫沒有「熱血」的成分。

在普亭宣布入侵的前三個晚上,他表示「烏克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俄羅斯、烏克蘭都屬於「同一個民族」。俄羅斯人戲稱電視頻道為「殭屍盒」由來已久(因為上面永遠只會放送官方單一觀點),但普亭為了更加完美的資訊戰與心理戰,又安排了大內宣與大外宣。對俄羅斯內部,普亭醞釀了討伐東烏克蘭的「排俄」情節、甚至是阻止「烏克蘭納粹對俄羅斯民族的屠殺」。對外,他先是宣布東烏兩小國獨立,接著是強調歐美如果輕舉妄動,就等同加劇「北約東擴」,將引發難以挽救的軍事衝突。

只是,令普亭與歐美觀察家都跌破眼鏡的是,他們都忽略了烏克蘭人民的能動性。由於常年的獨裁與自信,普亭萬萬沒有預料到,當他的軍隊來到烏克蘭,會遇到頑強的抵抗,而且是如此有效的抵抗。在他心目中,他根本不相信烏克蘭有真正的國族主義。但,沒想到「烏克蘭人的抵抗會有效」這件事情的其實,並不只是普亭,也包含了戰爭初期許許多多的國外觀察者,甚至也包含烏克蘭總統與多數人民,因為對他們來說,戰爭早在2014年開始,但不是俄羅斯全面派軍進攻這種形式。

2月24日戰爭一開始,歐美許多觀察家已經預告「基輔將在96小時之間淪陷」。歐美諸國在戰爭一開始原本是打算對烏克蘭「放生」,讓烏克蘭面對孤軍奮鬥的。換言之,不是只有普亭,歐美有許多政治盤算者或多或少,一開始都誤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可能是某種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翻版,等著看著辦,但不打算做太多。

換言之,是烏克蘭超乎意表的武裝反抗、平民主動入伍與線上資訊戰、以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打破一般元首的演講演說,撼動了西方政媒,扭轉了局勢,新增了來自各國的武器援助與美國的情報資訊。原本打算盡量不參與的美國、北約都有了轉變,而德國更是大幅度轉換了立場。戰爭約莫進行到快兩週後,美國除了原有的「除能源以外其他的經濟制裁」更加上俄羅斯輸入石油禁令,而且獲得了跨黨派的支持。

民主對抗壓迫論的一個吸引人之處,在於這剛好是「正確的」政治意識形態陣營(民主)對上獨裁,而小蝦米擋下大鯨魚的力量更是振奮人心。種種線上線下的熱情,全球媒體大肆報導烏克蘭總統婉拒美國安排落跑時的話語:「我需要的是彈藥,而非逃跑」,集體形成了一種「對抗獨裁的勇氣」,鑄造了理直氣壯的正義。

然而,民主對抗獨裁論裏的一個重大的盲點,就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民主對抗獨裁的抗爭,但由於這些地方對於美國和歐盟沒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或是不打算對美國或歐盟低頭,因此鮮少被外媒報導或討論。因此,當這些民主抗爭發生時,歐美強權都選擇冷眼旁觀,甚至助紂為虐。這點我稍後再補充說明。

民主對抗獨裁論的第二個盲點,就是增加了歌頌暴力的情懷,將敵人去人性化,將我方悲劇英雄化。比如,網路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烏克蘭軍隊殺死多少俄羅斯人的功勳榜,甚至傳出要用沾有豬油的子彈,讓俄羅斯穆斯林士兵直接上天堂等烏克蘭方面的宣傳。

人們因為熱血沸騰,而開始認為以暴制暴是理所當然,而以戰止戰是英勇的表現。這幾乎是戰爭必然導致的狀況:你必須要把敵人去人性化,否則你無法好好地殺人。在支持正義的熱血之中,我們有時候會忘記暴力的恐怖,也會忘記為什麼我們不會為其他類似處境的人們感到熱血沸騰。熱血的感覺並不純粹來自絕對的正義,而是來自正義感可以被適當抒發,因為它剛好落在對的地緣政治上。

2. 北約東擴論:國際霸權與美國濾鏡的提醒

由於目前的國際風向,這個論點比較不受歡迎,尤其在台灣,很容易遭到誤會與扭曲,因此值得退後一步來檢視。這個論點的最表層是指,是北約先違背了與俄羅斯的協議,增加了東歐的會員國,乃至造成區域的軍事不平衡,才逼使普亭出手來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作為此次戰爭的遠因。

時間回到當時東西德統一時的協議,這主要是指蘇聯撤退時,北約不會挑釁也不會攻擊。政治評論者對於這是否代表撤退後,北約不能增加會員國,有不同的說辭。唯一可確定的是,普亭在1999年崛起的前後,國際情勢有了劇烈的改變。原本在九零年代初期,華盛頓的行動者都想著要把俄羅斯民主化,將其帶入「西方」。雖然當時的互動,雙方都很謹慎,但在柯林頓手下的積極耕耘之下,北約確實有意圖擴張,但當時也並未在俄羅斯造成太大的危機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