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最好的教養,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嫉妒」遠遠不是爭執的主要動機

文:伊莎貝爾.費歐沙(Isabelle Filliozat)

十一、最好正向爭執孩子間的教妒遠的主動機爭吵

孩子之間衝突的起因多樣而複雜,常被提起的養從遠「嫉妒」遠遠不是爭執的主要動機。問「怎麼了?」既沒幫助又有風險。面對這時,情緒孩子會說出他們認定的開始真相,而在四歲或四歲之前,間發真相的生衝概念是很善變的!「誰先開始的突嫉?」也是一個陷阱問題,只會讓孩子開始替衝突辯解。最好正向爭執通常,教妒遠的主動機真正的養從遠理由都不在他們能有意識理解的範圍內。

如果為了滿足需求而引起的面對競爭很容易辨識,但鏡像神經元[1]和家庭內細微的情緒規律互動所引來的緊張關係,自然是開始他們難以察覺的。衝突可能會在一方成為另一方行事的阻礙、侵犯他的領域時出現。不過,沒安全感,太小或太大的生存空間、懶散或過度刺激都有可能是導火線。有些打架就只是動力的宣洩。

一歲半時,孩子沒有一絲絲傷害他人的意圖,他只是在使用自己的身體能力。兩歲時,他依然還無法有傷人的意圖,但他能處在力量的關係中。咬人會在二到三歲間出現。就算發生在衝突當下,它也並非源於有意識傷害人的計畫。

三歲時,每一次的衝突都是教他一些人際關係技巧的好時機:聆聽他人、有同理心、道歉和修補。他當然不可能把扯掉的頭髮接回去,但他可以做些什麼來修復關係。

截圖_2021-11-30_下午9_57_35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選項一:用簡單的「停」打斷,並描述狀況

有時候,父母只需要把情況說出來,孩子就會自我檢視,並開始以不同方式行動。藉由描述狀況,我們促使他們由外來自我檢視,也因此進行了空間上的分離。

她們會感興趣!由於她們沒辦法同時思考和打人,如果沒有太投入於爭執當中,她們會自己停止。

選項二:讓孩子思考

交由他們去找解決方法會更好。他們會樂意參與,也可能很有創意!

選項三:提供選擇

如果選項一和二可以接著做,選項三則是另一種做法,適用於年紀比較小,還無法找到辦法和解決問題的孩子。

選項四:進行調解

父母不能偏頗。他要鼓勵每個孩子表達自己(而且不攻擊),然後聆聽對方。為了確定孩子有好好聆聽,重要的是要求他重新說一次,並確定他重述的內容確實反映了對方說的話。

孩子無法意識到對方的體驗。他們開始聆聽後,通常會更願意合作。當然,做法是沒有攻擊,也沒有評價,只有感受和需求的表達。

調解的步驟如下:表達/重述/確認,如果沒有問題,換對方表達/重述/確認,以此類推。

截圖_2021-11-30_下午9_59_58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競爭

檢視每個人身上愛的存量永遠都是有幫助的[2]。一個覺得自己不被愛,或不如哥哥被愛的孩子會累積對較受寵者的不滿,引發與後者的許多衝突。不過,嫉妒感遠不如在大人身上那樣深刻地發展。對一個一歲半的幼兒來說,另外一個人對他取得資源造成妨礙,就只是這樣而已。他對他並沒有不懷好意的意圖,他的大腦還無法讓他這麼做。

截圖_2021-11-30_下午10_01_45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宣洩緊張

這是孩子身上的哺乳類反射造成的,與媽媽缺乏權威或孩子的惡意無關。媽媽不在時,他們累積了壓力;而當安全感的來源終於回家時,他們就將壓力宣洩出來。

當小孩讓人難以忍受時,成人心中的解讀是「她因為我不在而埋怨我」,但這需要的「去集中化能力」是四歲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另外,你的孩子在你出現時以爭吵來擺脫他們的緊繃其實是好現象。

然而無論是身體或情感上,當你缺席太久,他們的壓力可能會大到不再將你視為安全感的來源。這時,你的出現甚至會引發他的退縮。與你接觸可能會在她身上引發一場壓力荷爾蒙的風暴,因此,孩子寧可與你保持距離。

截圖_2021-11-30_下午10_03_26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她不願意借出東西

這既不是自私,也不是任性,孩子只是剛剛開始探索自己與他人的界線。她還不太能掌握「我、我的、你、你的」之間的差別。她捍衛自己的領土,與自己的玩具產生認同感,不想把玩具留給別人。但要注意,「這是我的」並不真的如大人所想的,是「擁有」之意。

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替她經常看到一起出現的人與物建立連結。媽媽和她的包包,爸爸和他的電腦⋯⋯但這不代表她瞭解財產的概念。

兩歲時,孩子很專注在定義她能碰什麼、不能碰什麼。當她拿了朋友的玩具,並說「這是我的」,其實她想說的是「我把玩具拿在手裡,此時此刻,我可以控制這個玩具。」

截圖_2021-11-30_下午10_04_35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那是澤菲林的玩具」會導致困惑,因為玩具不在澤菲林手上。比較有用的是告訴她「對,現在你手上有小卡車」,並且根據日子,繼續運用一些正向教養的技巧,教導她兩個她需要習得的互補面向:財產和她的權利的含義——「你有權利把玩具留下來,那是你的」——以及失望和承認別人的權利。不過,「每個人輪流」的概念對她來說並沒有那麼簡單,而且需要學習。

附註

[1] 在我們腦中,可以透過鏡像神經元反映外在世界,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及企圖、彼此溝通,並讓我們能透過學習而將生存技能傳承下去。

[2] 有時候,罪惡感會讓父母無法發現自己在孩子之間偏心。有時候,父母也會因為無法給其中一個孩子一樣多的愛而深感絕望。若想深究原因,並重建親子間的連結,讀者可參考我的舊作《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相關書摘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為什麼當我們的孩子「不一樣」時,我們會如此內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最好的教養,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教你如何不打不罵不怒吼,回應1-5歲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行為》,遠流出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