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白日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什麼時候是夢冒夢想我們追尋夢想的,最佳時機?彷彿,險王我們永遠把時機延遲,追尋自的最佳放在未來:上學時,實踐時機就說工作之後,白日再推到退休。夢冒夢想每天所發的險王白日夢,化成期待,追尋自的最佳只等實踐。實踐時機
2013年,白日Ben Stiller自演自導的夢冒夢想電影《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相對《翻生侏羅館》,險王不為人知,追尋自的最佳更見深度,實踐時機敘事成熟明快之作。Ben Stiller突破慣性的戲路,耳目一新。
電影開首,盡見主角Walter Mitty的保守,打開交友網站,幾經猶豫,向女同事示好,發現無法點擊,皆因個人檔案尚未填妥。做過什麼趣事,去過什麼地方,乏善可陳。
Mitty平庸,喜歡發白日夢,沈醉幻想。網站員工追問經歷,他想像火海中救小狗;公司上司責怪他時,敢言駁斥,勇敢反抗;暗戀之人佇立一側,如英雄般與她調情。
這或是許多人的,生活寫照,困境出口。我們無法追夢,唯有在白日夢當冒險王,不斷自我設限,失去邁步向前的勇氣。
Mitty在《Life》雜誌,擔任底片經理,42歲,事業有成,挑起照顧家人的重責。此時,恰逢公司被收購,轉型做網上媒體,最後一期的封面,全賴Mitty的25號底片。
向來盡忠職守,主角卻找不到攝影師的底片,只有一卷奇怪底片,及攝影師相贈的錢包。Mitty踏上尋覓之旅,像偵探似破解謎題,由格陵蘭到冰島,冰島再到喜馬拉雅山。
不少人批評電影虛假,怎會突然鼓起勇氣?但在Mitty的成長背景,我們看見他青年喪父,工作養家,一頭非主流的Mohawk,父親的旅行小簿,只能剷去,只能留白,成為火山爆發的可能。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Life》公司的格言,鏡頭常潛藏電影主旨。那幕主角拿起衣服出走,走廊無數雜誌封面,一幅一幅,《Life》的相片,呼應人生百態,生活的選擇從不單一,必須懂得看見世界。
電影鏡頭之外,音樂亦見心思,詮釋人物。一曲《Space Oddity》,令Mitty跳上直昇機;冰島的馬路上,《Stay Alive》,滑板飛翔。這些敘事的細節,都和Mitty的改變契合。
電影中途,Mitty沒有找到底片,炒魷魚。到女同事家,誤以為她和前夫重拾舊好,坐在的士,不斷幻想電台,諷刺自己。點出了白日夢,原來一直局限他的視野。
母親早已告訴過他,攝影師曾經來訪,感謝Mitty的多年合作,成就雜誌之美。可是,他當時正沈迷幻想,左耳入右耳出。
不為工作、愛情及家庭,他再度起行,常見的登山情節,征服高峰,實踐自我。攝影師告訴他,等待雪豹,卻沒按下快門:「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Sometimes I don’t. If I like a moment, I mean, ME, personally.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I just want to stay…in it.
追尋夢想、實踐自我,不是為了外在的亮麗。底片的隱喻,貫穿電影,美麗存於內在,我們必須學懂look inside,才能找到秘密。
母親妹妹相擁,道出我們能夠照顧自己。向女同事表白,牽起,陽光之下對方的手。25號底片,是Mitty,一切早在他的手上,沒有特定時機,不必壯遊,不必強求,只要讓自己,成為自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