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文學的理由(下)

文:高行健

  • 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文學的高行理由(上)

我在這裡還要說的是,生活並不是健諾獎得獎演慶典,這世界也並不都像一百八十年來未有過戰爭如此和平的貝爾瑞典,新來臨的文學這世紀並沒有因為經歷過上世紀的那許多浩劫就此免疫。記憶無法像生物的說文基因那樣可以遺傳。擁有智能的學的下人類並不聰明到足以吸取教訓,人的理由智能甚至有可能惡性發作而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人類並非一定從進步走向進步。高行歷史,健諾獎得獎演這裡我不得不說到人類的貝爾文明史,文明並非是文學遞進的。從歐洲中世紀的說文停滯到亞洲大陸近代的衰敗與混亂乃至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殺人的學的下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並不隨同科學技術的理由進步人類就一定更趨文明。

以一種科學主義來解釋歷史,高行或是以建立在虛幻的辯證法上的歷史觀來演繹,都未能說明人的行為。這一個多世紀以來對烏托邦的狂熱和不斷革命,如今都塵埃落地,得以倖存的人難道不覺得苦澀?

否定的否定並不一定達到肯定,革命並不就帶來建樹,對新世界的烏托邦以剷除舊世界作為前提,這種社會革命論也同樣施加於文學,把這本是創造的園地變為戰場,打倒前人,踐踏文化傳統,一切從零開始,唯新是好,文學的歷史也被詮釋為不斷的顛覆。

作家其實承擔不了創世主的角色,也別自我膨脹為基督,弄得自己神經錯亂變成狂人,也把現世變成幻覺,身外全成了煉獄,自然活不下去的。他人固然是地獄,這自我如果失控,何嘗不也如此?弄得自己為未來當了祭品且不說,也要別人跟著犧牲。

這二十世紀的歷史不必匆匆去做結論,倘若還陷入在某種意識形態的框架的廢墟裡,這歷史也是白寫的,後人自會修正。

作家也不是預言家,要緊的是活在當下,解除騙局,丟掉妄想,看清此時此刻,同時也審視自我。自我也一片混沌,在質疑這世界與他人的同時,不妨也回顧自己。災難和壓迫固然通常來自身外,而人自己的怯懦與慌亂也會加深痛苦,並給他人造成不幸。

人類的行為如此費解,人對自身的認知尚難得清明,文學則不過是人對自身的觀注,觀審其時,多少萌發出一縷照亮自身的意識。

文學並不旨在顛覆,而貴在發現和揭示鮮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為知道而其實不甚了了的這人世的真相。真實恐怕是文學顛撲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

這新世紀業已來臨,新不新先不去說,文學革命和革命文學隨同意識形態的崩潰大抵該結束了。籠罩了一個多世紀的社會烏托邦的幻影已煙消雲散,文學擺脫掉這樣或那樣的主義的束縛之後,還得回到人的生存困境上來,而人類生存的這基本困境並沒有多大改變,也依然是文學永恆的主題。

這是個沒有預言沒有許諾的時代,我以為這倒不壞。作家作為先知和裁判的角色也該結束了,上一個世紀那許許多多的預言都成了騙局。對未來與其再去製造新的迷信,不如拭目以待。作家也不如回到見證人的地位,盡可能呈現真實。

這並非說要文學等同於紀實。要知道,實錄證詞提供的事實如此之少,並且往往掩蓋住釀成事件的原因和動機。而文學觸及到真實的時候,從人的內心到事件的過程都能揭示無遺,這便是文學擁有的力量,如果作家如此這般去展示人生存的真實狀況而不胡編亂造的話。

作家把握真實的洞察力決定作品品格的高低,這是文字遊戲和寫作技巧無法替代的。誠然,何謂真實也眾說紛紜,而觸及真實的方法也因人而異,但作家對人生的眾生相是粉飾還是直陳無遺,卻一眼便可看出。把真實與否變成對詞義的思辨,不過是某種意識形態下的某種文學批評的事,這一類的原則和教條同文學創作並沒有多大關係。

對作家來說,面對真實與否,不僅僅是個創作方法的問題,同寫作的態度也密切相關。筆下是否真實同時也意味下筆是否真誠,在這裡,真實不僅僅是文學的價值判斷,也同時具有倫理的涵義。作家並不承擔道德教化的使命,既將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悉盡展示,同時也將自我坦裎無遺,連人內心的隱祕也如是呈現,真實之於文學,對作家來說,幾乎等同於倫理,而且是文學至高無上的倫理。

哪怕是文學的虛構,在寫作態度嚴肅的作家手下,也照樣以呈現人生的真實為前提,這也是古往今來那些不朽之作的生命力所在。正因為如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永遠也不會過時。

文學並不只是對現實的模寫,它切入現實的表層,深深觸及到現實的底蘊;它揭開假象,又高高臨駕於日常的表象之上,以宏觀的視野來顯示事態的來龍去脈。

當然,文學也訴諸想像。然而,這種精神之旅並非胡說八道,脫離真實感受的想像,離開生活經驗的根據去虛構,只能落得蒼白無力。作者自己都不信服的作品也肯定打動不了讀者。誠然,文學並非只訴諸日常生活的經驗,作家也並不囿於親身的經歷,耳聞目睹及在前人的文學作品中已經陳述過的,通過語言的載體也能化為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文學語言的魅力。

如同咒語與祝福,語言擁有令人身心振盪的力量,語言的藝術便在於陳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他人,而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一種語義建構,僅僅以語法結構而自行滿足。如果忘了語言背後那說話的活人,對語義的演繹很容易變成智力遊戲。

語言不只是概念與觀念的載體,同時還觸動感覺和直覺,這也是符號和信息無法取代活人的言語的緣故。在說出的詞語的背後,說話人的意願與動機,聲調與情緒,僅僅靠詞義與修辭是無法盡言的。文學語言的涵意得由活人出聲說出來才充分得以體現,因而也訴諸聽覺,不只以作為思維的工具而自行完成。人之需要語言也不僅僅是傳達意義,同時是對自身存在的傾聽和確認。

這裡,不妨借用笛卡兒的話,對作家而言,也可以說:我表述故我在。而作家這我,可以是作家本人,或等同於敘述者,或變成書中的人物,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這敘述者主體又一分為三。主語人稱的確定是表達感知的起點,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敘述方式。作家是在找尋他獨特的敘述方式的過程中實現他的感知。

我在小說中,以人稱來取代通常的人物,又以我、你、他這樣不同的人稱來陳述或關注同一個主人公。而同一個人物用不同的人稱來表述,造成的距離感也給演員的表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內心的空間,我把不同人稱的轉換也引入到劇作法中。

小說或戲劇作品都沒有也不可能寫完,輕而易舉去宣布某種文學和藝術樣式的死亡也是一種虛妄。

與人類文明同時誕生的語言有如生命,如此奇妙,擁有的表現力也沒有窮盡,作家的工作就在於發現並開拓這語言蘊藏的潛能。作家不是造物主,他既剷除不了這個世界,哪怕這世界已如此陳舊。他也無力建立什麼新的理想的世界,哪怕這現世界如此怪誕而非人的智力可以理解,他確實可以多多少少做出些新鮮的表述,在前人說過的地方還有可說的,或是在前人說完了的地方才開始說。

對文學的顛覆是一種文學革命的空話。文學沒有死亡,作家也是打不倒的。每一個作家在書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還有讀者來閱讀,他就活了。一個作家如果能在人類已如此豐盛的文學庫存裡留得下一本日後還可讀的書該是莫大的慰藉。

然而,文學,不論就作者的寫作而言,還是就讀者閱讀而言,都只在此時此刻得以實現,並從中得趣。為未來寫作如果不是故作姿態,也是自欺欺人。文學為的是生者,而且是對生者這當下的肯定。這永恆的當下,對個體生命的確認,才是文學之為文學而不可動搖的理由,如果要為這偌大的自在也尋求一個理由的話。

不把寫作作為謀生的手段的時候,或是寫得得趣而忘了為什麼寫作和為誰寫作之時,這寫作才變得充分必要,非寫不可,文學便應運而生。文學如此非功利,正是文學的本性。文學寫作變成一種職業是現代社會的分工並不美妙的結果,對作家來說,是個十足的苦果。

尤其是現今面臨的這時代,市場經濟已無孔不入,書籍也成了商品。面對無邊無際盲目的市場,別說是孤零零一個作家,以往文學派別的結社和運動也無立足之地。作家要不屈從於市場的壓力,不落到製作文化產品的地步以滿足時興的口味而寫作的話,不得不自謀生路。文學並非是暢銷書和排行榜,而影視傳媒推崇的與其說是作家,不如說做的是廣告。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

說佛在你心中,不如說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什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作家所以不計報酬還寫自己要寫的,不僅是對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對社會的某種挑戰。但這種挑戰不是故作姿態,作家不必自我膨脹為英雄或鬥士,再說英雄或鬥士所以奮鬥不是為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勛,那都是文學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對社會也有所挑戰,不過是一番言語,而且得寄託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則只能有損於文學。文學並非憤怒的吶喊,而且還不能把個人的憤慨變成控訴。作家個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為文學,才禁得起時間的損耗,長久活下去。

因而,作家對社會的挑戰不如說是作品在挑戰。能經久不朽的作品當然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一個有力的回答。其人其事的喧囂已蕩然無存,唯有這作品中的聲音還呼之即出,只要有讀者還讀的話。

誠然,這種挑戰改變不了社會,只不過是個人企圖超越社會生態的一般限定,做出的一個並不起眼的姿態,但畢竟是多多少少不尋常的姿態,這也是做人的一點驕傲。人類的歷史如果只由那不可知的規律左右,盲目的潮流來來去去,而聽不到個人有些異樣的聲音,不免令人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正是對歷史的補充。歷史那巨大的規律不由分說施加於人之時,人也得留下自己的聲音。人類不只有歷史,也還留下了文學,這也是虛妄的人卻也還保留的一點必要的自信。

尊敬的院士們,我感謝你們把諾貝爾這獎給了文學,給了迴避人類的苦難,迴避政治壓迫而又不為政治效勞獨立不移的文學。我感謝你們把這最有聲譽的獎賞給了遠離市場的炒作不受注意卻值得一讀的作品。同時,我也感謝瑞典皇家學院讓我登上這舉世注目的講壇,聽我這一席話,讓一個脆弱的個人面對世界發出這一番通常未必能在公眾傳媒上聽得到的微弱而不中聽的聲音。然而,我想,這大扺正是這諾貝爾文學獎的宗旨。謝謝諸位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個人的聖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經典之作,出版20週年紀念版)》,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高行健

華文世界的驕傲 當代經典之作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全球暢銷百萬本經典之作,
出版20週年紀念版本,中文版首次收入作者序言

「你不是龍,不是蟲,非此非彼,那不是便是你,那不是也不是否定,不如說是一種實現,一條痕跡,一番消耗,一個結果,在耗盡也即死亡之前,你不過是生命的一個消息,對於不是的一番表現與言說。

你為自己寫了這本書,這本逃亡書,你一個人的聖經,你是你自己的上帝與使徒,你不捨己為人也就別求人捨身為你,這再公平不過。幸福是人人都要,又怎麼可能都歸你所有?要知道這世界幸福本來就不多。」

《一個人的聖經》是高行健繼《靈山》的法譯本轟動法國文壇之後又一部代表性力作。

書中的主人公「他」與「你」為同一個人物,前者在中國大陸惡夢般的回憶與後者在西方的游思隨想互為對照,也是這世紀末一個沒有祖國沒有主義的世界遊民之內心自白與宣言,行文冷峻,令人撼動。

這部小說從中國到西方,從現實的地獄到人世間,涉及現時代東西方世界人生存的種種困境,題為《一個人的聖經》,講述了脆弱的個人怎樣從困境中得以解救。書名的含意甚多,這部書,這部聖經,並非是一本旨在教育全人類的樣本,它僅僅訴諸一個人,或者,悉聽尊便,它只反應孤單單的一個人的情感。

getImage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