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大井頭畫海報》:手繪看板被視為文化資產,顏振發從無名繪師變「台灣國寶」

手繪看板作為文創之道

來到全美戲院後,大井顏振發仍一如往常地工作,頭畫台灣每天按部就班、海報化資照表操課。手繪師變但眼見著前輩們一一離開江湖,看板他不禁感慨曾經富麗堂皇的被視大戲院,在時光之流的為文推移下,逐漸被時代淘汰。產顏從無畫師的振發江湖如過往雲煙,隨風飛逝,名繪鮮豔的國寶色彩轉為灰白,一張張看板隨著電影終場散去,大井放在戲院的頭畫台灣廢墟裡任灰塵沾染。

新科技的海報化資轉換為老戲院帶來衝擊,並不斷地演著。手繪師變數位印刷從一九八○年代末起逐漸改變廣告生態,也取代了電影手繪畫師,這時許多畫師還有時間餘力轉行。然而,二○一二年起台灣放映設備的數位化來得又急又快,當時戲院的放映設備被迫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直接受到衝擊的不只有戲院經營端,還有過去掌握膠捲放映技術的放映師,他們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成為時代的犧牲者。

傳統映演業以一棟戲院作為中心,裡頭除了高階經營者、老闆、主管,旗下還有業務、美宣、售票員、櫃檯、放映師、手繪看板畫師等不同員工職位,一間戲院的歇業牽動著整個組織人員的失業,當然還有背後無數家庭的生計。

_DSC9393_APhoto Credit: 陳伯義攝影
_DSC9388_APhoto Credit: 陳伯義攝影
手繪看板產業雖已沒落,但顏振發仍不改初衷,常可看到他在全美戲院騎樓下認真作畫。

二○○○年初,全美戲院在戰勝了新的觀影媒介之後,二○一二年年底又投入六百萬的資本,進行數位化硬體的改裝工程。數位化革新未打倒他們,全美戲院留了下來,在繁華一時的「電影里」一枝獨秀。

全美戲院除了固守電影本業,也藉由文創轉型的方法活化老戲院,進行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全美戲院又因應社群媒體的時代潮流,運用有趣的方式讓年輕的顧客能進到戲院裡頭互動。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全美戲院將自己定位為一間充滿人情味又有故事的老戲院。

不管時代如何改變,顏振發仍然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更加珍惜每一幅繪製的看板,他知道自己何其有幸還能擁有這個屬於他一人的江湖。

看板隨著商業、廣告、電影誕生在這塊島嶼上,畫師們所繪出的圖像展示於合成紙、木架繃出的帆布、塑膠帆布等媒材介面上。直到電腦取代了人的雙手,以快速擷取的方式噴畫出一張張更為擬真的大型廣告,於是看板被各式海報燈箱、LED螢幕、數位廣告看板等前端科技所取代,光電雷射的絢麗吸引了消費觀眾的目光。

New_World_Building_and_Partyworld_Zhongh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Big_advertisements_on_Central_Pictures_N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1970年代與現在西門町圓環廣告看板的對照。

外頭的新科技如電光石火般稍縱即逝,全美戲院卻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都被保留下來,還有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這裡,顏振發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圖像多元的手繪電影看板很快就成為老戲院轉型的重要元素,手繪不僅呈現出懷舊復古的質感,其中的手感及溫度是數位印刷永遠無法企及的,這是許多人在厭倦了快速工業化產物而試圖找回的消費體驗。

3-2-7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26774843682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建築立面_jpg_的副本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除了老戲院現場的觀賞體驗、拍照打卡上傳網路,全美戲院也製作顏振發的看板明信片提供影迷收藏,並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開辦手繪看板研習課程,還開發了兒童迷你體驗的版本。

說起看板明信片的緣起,吳俊誠經理記得在二○○五年曾有旅人路過全美戲院,在售票口詢問是否有特殊樣式的票券?當時吳經理就看著對街的玻璃,反光映照的是這些巨幅的海報看板,他靈機一動,將這些手繪看板結合戲票與明信片的雙重功能,轉印成為相當具有保存價值的紀念品。

全美戲院第一張手繪看板明信片戲票從此誕生,封面海報是當時在戲院放映的宮崎駿動畫片《霍爾的移動城堡》(二○○四),執筆的畫師就是顏振發。超過十五年的明信片累積,也成為其現成的作品集。

台灣國寶與卓越市民

隨著大眾對文化資產保存意識地抬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潮,老戲院透過不同的轉型提案重獲新生,全美戲院也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全美戲院與「台灣之光」李安導演小時候有著深厚的緣分;侯孝賢導演的《電姬館》(二○○七)也特地全美戲院進行取景。帶著古早味的全美戲院頓時成為台灣老戲院的經典,也成為媒體的焦點。

當這座藏著豐厚寶藏的古堡再度被世人關注,戲院裡有「台灣之光」,還有一位「台灣國寶」,就是顏振發。這位總是藏身在戲院與看板背後的畫師,守衛著全美戲院的門面,未想過有一天能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

1-4-8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博恩夜夜秀》到全美戲院出外景,與顏振發師父討論節目腳本的側拍。
IMG_5569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4-9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19年港星錢小豪隨節目專程飛來台南全美戲院,向顏振發拜師學藝。

二○一○年,旅遊生活頻道「瘋台灣」節目主持人Janet與團隊來到全美戲院,他們介紹戲院裡的各式傳統,也向顏振發拜師學畫。當時他正賣力畫著《阿凡達》(Avatar, 2009),不發一語。二○一三年九月六日與七日,美聯社(AP)記者 Tassanee Vejpongsa採訪顏振發,當時他坐在戲院門口的「臨時工作室」,繪製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末日之戰》(World War Z, 2013),他同時也開授小型的畫畫班,報導於九月十一日傳播至國內外各大媒體,從此顏振發成為媒體追逐的國寶級職人。

1-4-cPhoto Credit: 翻攝自Youtube
二○一三年美聯社記者Tassanee Vejpongsa在全美戲院採訪顏振發。
1-4-bPhoto Credit: 翻攝自Youtube

二○一八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以標題寫著「台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畫家」的報導,搭配十四張圖片和詳盡文字與影像,當中顏振發振筆繪畫,也以口白方式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歷程。這十年來可以看見顏振發從對鏡頭的陌生,逐漸願意在鏡頭前侃侃而談,不但在國際媒體上曝光,也陸續出現在台灣各大新聞專題與節目上,近年來還踏進網紅的影片世界裡。這些報導都提及他傳承了台灣手繪看板的傳統手藝,即使右眼失明但仍聚精會神地專注作畫,曾經貧窮潦倒,現在總算等到成功的來臨。

1-4-ePhoto Credit: 翻攝自BBC官網
2018年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
1-4-dPhoto Credit: 翻攝自BBC官網
1-4-fPhoto Credit: 翻攝自BBC官網

顏振發的聯名製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