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未來大人物】喚醒學生與老師社會議題意識並帶進教室,「放伴」用顛覆性教育陪伴孩子

「其實最初會想成立『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後稱放伴),未來物喚起心動念是大人顛覆來自於教學現場跟社會的議題脫節。」放伴教育協會的醒學性教秘書長謝忠瑋說,台灣的生與社會室放體制教育習慣用考試評定學生優劣,而整個教學環境和體系,老師是議題意識育陪與真實的社會結構與事件脫鉤的。

「放伴(pàng-phuānn)」的並帶伴用伴孩名字由來,是進教取自台語農忙時節互相幫忙與協作之意,轉移到協會本身的未來物喚主旨,是大人顛覆為了陪伴老師與學生,發展現代公民社會的醒學性教行動力。

親身體驗,生與社會室放更能理解社會

「過往我自己的老師身分是實驗教育的老師,我常在課程裡面放入這些以當代議題為題的議題意識育陪課程,後來發現對學生來講會很有感,並帶伴用伴孩學生會感受到原來台灣真會土地發生過這些事情?」謝忠瑋回憶,自己帶過學生去看過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公墓、也與難民區域的實際工作者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會開始對事件有感,甚至是後來學生的回饋,讓我知道高中時期的學習,是對生活很深入的一個看見跟思考。」

謝忠瑋曾參與由葉丙成創立的「無界塾」,非體制的教學系統整合國小高年級至高中,啟發孩子潛能,以及認識差異化。謝忠瑋在5年的工作歷程裡,建立出公民這個領域的課程,「實驗教育有很多的成果,跟很多不一樣的看見,很希望把這些東西分享給體制內的夥伴,創出體制內老師可能需要的教室研習。」

2019年,「放伴」成立之前,對謝忠瑋來說,有個重要的契機,是當時台灣不斷討論的轉型正義意圖,其中包含了中正紀念堂的存廢。「這個議題本來就存在,但是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轉型正義的教育帶入課程裡面。」

於是他找了夥伴籌組了一個以老師為主題的轉型正義的工作坊,嘗試用遊戲化與工作坊呈現轉型正義。「過程感覺很成功,但一開學之後,又變成普通的樣子。」謝忠瑋於是反思,推這種所謂的議題教育的時刻,其實需要更有組織性和架構地去推動。

放伴提供5Photo Credit -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
透過對老師的工作坊、課程參與與設計等,放伴這群年輕的倡議家,讓議題能深度進入學校教室內。

教育體制的轉換期

2019年9月108課綱正式啟動,「那個時間點,是整個教育體制需要大幅度轉換的時間。」當初的教育鬆動,把過去所有必須要用課綱填滿的時間讓出了時間,讓更多的老師能夠設計自己想要設計的課程,議題教育從此開始成為一種主流形式的思維。

2020年,「放伴」正式成立,因為理事長王希是媒體工作者,最初從媒體素養的角度成為切角開始製作課程。謝忠瑋舉例,曾參與連續兩年的豐原高中新聞英文的課程,最初帶學生去操作判讀新聞的SOP,從媒體識讀的角度開始,協助課程帶入新聞該如何判讀新聞的概念。

「後來老師們產出一個他們學生自己做出來的英文的在地報『豐報』。學生去採訪在地的一些地方創生和文史組織,做成一份報紙。」從課程設計到執行,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意識到自己寫出的內容是有重量的,「學生們的意識,知道產出新聞應該更真實,也會把自己真正當成記者,對自己負責、也對報導負責。」

0FFE63F8-6A97-4D0C-AAE9-0751A429C797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透過參與採訪、撰寫、編輯成報紙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找到對議題求真的體悟。

針對媒體識讀的課程在全台各處展開後,在2022年末放伴公佈了一份「2022 學⽣媒體素養調查結果」,發現⼤多數中學⽣認為⾃⼰對於錯誤訊息有判斷能⼒,卻有超過66%的學⽣很少進⾏查證。

⽽從學習經驗來看,關於判斷來源、事實查核、邏輯分析等資訊判讀能⼒的培養,則是在校園媒體素養相關課程裡最少接觸到的內容。而這也是放伴長期以來一直不斷投入媒體識讀的重要原因。

  • 延伸閱讀:超過66%中學生根本不查證,學⽣⾃決媒體素養教育他們倡議該「師生共創、平等對話」

「放伴」接著因為計畫與資源的投入的關係,又發展了地方學的課程以及學生情緒壓力的覺察。他們提出教案,透過教師的研習分享後,有感的老師會持續去做更深入客製化課程的發展,進而發展成學校特色的課程。

老師自己好奇什麼才是改變第一重點

謝忠瑋以移工的例子為例,「在跟『1095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合作後,我們對移工體制上問題或仲介制度的問題,比較清楚整體的脈絡。」

然而回到教學現場與老師對話,老師對於移工議題的想像,大多還落在東南亞美食或者體驗服裝,卻不清楚真實問題。還有老師直接提出疑慮:「我覺得如果課程執行時讓學生去桃園車站或是台北車站做走讀,當老師的我會有安全疑慮。」

謝忠瑋分析:「因為老師們對移工多半還是陌生的,導致老師自然而然覺得要先保護學生。面對這樣的狀態,放伴夥伴就會回過頭先與老師討論,你更想要知道的是什麼?移工人權困境嗎、或者移工在台生活樣貌?」接著再針對該切點解析課程段落、再製作成課程一部分。

除此之外,「放伴」也注意到學生的情緒壓力覺察的議題。最初是因為當前學生的自殺自傷的比例持續的上升,謝忠瑋說:「在相關數據報告也看到,大概70%的學生自殺身亡,根本沒有進入輔導資源。」察覺這個問題後,放伴也與學校合作,試著讓學校的輔導流程更能敏銳度提高、也讓學生知道接受輔導的重要性。

放伴提供7Photo Credit -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
深耕各社區的教育最前線,也才能發掘每個地方教育現場的需求。

放伴進入教育第一線,謝忠瑋提出,教師研習有4個目標正在執行。第一是提升老師對媒體素養的認識、第二是讓老師能夠了解學生對媒體素養當前的現況、三是讓老師應用放伴課程的模組,第四則是提高教師意願。

隨著組織型態的成熟,「放伴」逐漸也將操作議題深入「社區化」。社區議題有許多需要推動的地方,因為每座社區都有在地待解決、需要田調或查找歷史文化的部分,協會夥伴就坦言:「很多高中或國中都會以某一個地方為議題討論的地點,但要教導這樣議題時,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在地的老師,老師們也坦白說,自己對地方也不夠認識,這種狀態下要教學生社區課程有一定難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