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兆榮
「各位觀眾,本台今日嘅節目已經全部播映完畢,任何多謝各位收睇,空間喺6點50分再見啦。掛上館港」
鄧英敏話音剛落,英女影中《God save the queen》響起;英女王出現。王照這52秒沒有多少人會看完,片差多數會直接把電視關掉——反正就算播完整首《God Save the queen》 ,產電最後只會見到彩色圓形的女王測試卡。筆者當時年紀尚小,能捱到看見英女王才關電視機會不多。任何
九十年代後,空間電視基本上不會凌晨一點收台,掛上館港TVB有《翡翠音樂幹線》;ATV有《魚樂無窮》,英女影中看見英女王的王照機會更少。九十年代前「見到英女王」代表電視台收台,《God Save the queen》是關電視的訊號,電視台和觀眾各做一個動作,一天就這樣結束——這也成為不少香港電影所用的符號。


硬幣上的英女王最少變了三次: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中及八十年代中的面容跟皇冠都有不同變化。這個凌晨出現的英女王,也有不同的版本:最為人熟悉的,是上面《富貴逼人》的版本;另外,也有(圖4)和(圖5)的版本。但這些「英女王」也不一定以硬照出現——1982年就曾經播出英女王75年訪港,在皇后碼頭上岸檢閱的片段。加拿大安大略省的CFTO-DT(多倫多分臺),八九十年代則曾播放英女王騎馬和訪問加拿大的片段。


任何空間掛上「英女王」照片,就是差館(警局)——有比英王更方便的道具嗎?
《五億探長雷洛傳》(1991)陳統探長的房間(圖6),背後掛一張英皇佐治六世的照片,就成為差館了。
佐治六世即是英女王父親,帶領英國走過二戰的英王。掛上佐治六世的照片,時代背景即設定在1952年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