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撕下標籤後,我們能否重拾足夠的對話空間?

我們是撕下否曾因為某種特定模式,來設定對方真實樣貌?標籤甚至,有時候反過來,後們話空我們也曾被他人以標籤設定,重拾足夠而感到有志難伸。撕下不論在職場、標籤家庭、後們話空社會中,重拾足夠這個無形的撕下標籤都限制了許多創造的可能性。近期,標籤社群網絡上不斷轉載一支形象廣告「不怎麼樣的後們話空25歲,誰沒有過?」,重拾足夠在104希望基金會長期關注職場狀況下,撕下提出職場標籤議題誘導大眾開放性討論,標籤並成功的後們話空引發大眾的關注與反思。

常聽到年輕人說:「老一輩主管總是固執己見,用舊思維做事情,不懂得傾聽他人意見。」;相反的,老一輩主管對年輕世代的普遍看法:「想事情都不想完整,做事半調子;動不動就喊累,吵著要休假」,雙方似乎都認為自己才是職場上最大的受害者,形成一種世代間隔空的謾罵對談聲浪。

mask-389940_1920

但真的是所有老闆對年輕人都感到不信任,而不願給予嘗試機會嗎?所有年輕人都不願全心投入工作負責嗎?或許是太快將結論定案,也太快為各世代貼上了主觀標籤,將過錯直接投射在各世代、年齡問題身上,我們可能因為性別、階級、學歷、職業、外表等個人特質,在第一印象的建立中就不自覺的被貼上標籤也同樣對他人貼上標籤,原本是一種方便快速分類辨別的用途,但若使用過當,有時反而侷限了對方創造突破的可能性,最終製造出來的是不友善的職場環境,沒有平等談論的空間。

接下來,有一份來自民國76年的報紙(如下圖),講述當時企業主對年輕人不認真工作的看法,而過往的年輕人現在大多已成為社會裡的中高階主管,但這則新聞放置在現今報紙似乎也不會顯得突兀,依舊能傳遞出世代間的職場對話寫照。經過29年後的今天,為什麼明明是同一群世代人,換了位置之後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呢?或許是我們都太習慣用站在既有的立場,去為他人貼上有色標籤,其實,我們也曾經是那位被貼上標籤的人。

未命名

當我們選擇用有色眼光,帶著預設立場看待不認識的人,對方很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種不被肯定、尊重的對待。每一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中,都會遇到需要幫助的時候,當哪一天有能力時,可以選擇作為一個傳承者,成為一個Giver給予他人更多的幫助,使得Taker獲得幫助後可以成長茁壯。如果在職場上這兩個角色能一起撕下標籤,發揮到互補作用,開啟真正對話空間的可能,社會自然會產生一股正向循環力量,將台灣的環境帶領到更好的方向。

一起Be A Giver,伸出手幫助下一位Taker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