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在家工作反而更疲憊?原來「通勤」是一種儀式感,協助我們在「兩種生活」間切換

文:Heemie

在疫情影響而轉為遠距工作前,家工你每天通勤時間多長?喜歡通勤嗎?最近一篇外媒評論指出,作反種儀種生通勤其實是而更一種儀式感,可以讓我們順利在居家、疲憊工作的原來思考模式間切換,反而有利於工作效率。通勤

根據The式感 Atlantic評論,雖然之前瑞士一項研究曾指出,協助「長時間通勤」會降低我們的們兩主觀幸福感,但當COVID-19全球大流行導致諸多企業開始遠距上班,活間卻有許多員工心理狀態產生變化。切換

因為「生活」與「工作」再也無法透過通勤來切割,家工反而讓精神持續處在緊繃狀態。作反種儀種生去年秋天,而更微軟也曾發布報告指出,疲憊少了通勤反而可能傷害員工的生產力,因為公司內部平台通訊平台的使用者們,在表定下班時間後的聊天次數大幅增加69%,反而讓員工更疲憊。

「通勤」的意義是什麼?有何優點?

1968年時,已故的美國知名作家Gail Sheehy曾撰文指出,不管是搭火車通勤或開車經過橋樑,「列車」和「橋樑」這類東西都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兩種生活」(two lives)感覺,把我們的日常分成兩半:一邊是工作、另一邊則是生活。

而該篇評論的作者認為,開車或搭車這樣的行為,雖然看似進出空間而已,卻能藉由這種「儀式感」協助我們啟動不同的思考模式。換言之,一踏上通勤,我們會自動將家庭、生活裡的那個自己放下,並轉換成工作思維的自己。

2017年時,微軟曾經進行一項實驗研究,讓通勤族的手機安裝名為SwitchBot的程式。在一天工作開始以及結束前,聊天機器人都會問簡單問題,例如:你今天對工作感覺如何?有想分享的事情嗎?

這項簡單的科技,讓通勤族能在回想一天工作情況時,進而放鬆並回到家庭生活狀態。實驗結果發現:這些通勤族工作時的效率提高,在下班後還得發電郵的頻率也因而降低了。

設計這項研究的Shamsi Iqbal認為,一名優秀員工需同時具備「離開工作狀態」(to detach from a job)的能力,因為這才能讓精神好好放鬆,否則長期下來倦怠感將增加,最終影響工作效率。

photo-3Photo Credit: 中央社

疫情當下,有什麼策略能維持儀式感?

不過,現在全球仍有許多人遠距上班,台灣也因本土疫情影響開始在家上班,假如後疫情時代也暫時無法回歸以往的通勤上班模式,有什麼策略能替代通勤所帶來的儀式感?

「衣著認知」(Enclothed Cognition)理論指出,當一個人穿上象徵專業的服裝時,他的注意力、自信以及抽象思維也都會產生變化。例如:當要求某個人完成一項需集中視覺注意力的高難度任務時,如果給對方穿上一件全白實驗室專業外套,他的犯錯率就會減半。

換句話說,穿著也如同一種「儀式感」,能夠給予我們大腦認知上的協助。不過,每個人要啟動工作模式的儀式感都不同,有些人是打坐冥想、有些人是更換上班用服裝等等。

而前面提到的微軟研究員Shamsi Iqbal,就是透過公司發布的「虛擬通勤」(virtual commute)來啟動儀式。當一天工作結束,可以輕敲螢幕,就會跳出「準確好下班了嗎?」(Ready to leave for the day?)來提醒我們該下班了。

文章認為,這些儀式就像一種摩擦(Rituals are friction),其角色就像通勤所帶來的效果一樣,可以讓我們放慢速度,進而開啟更專注的一天工作。

你呢?開啟你一天工作的「儀式」,又是什麼呢?

延伸閱讀

  • 疫情期間給工作者的「遠距辦公」指南:建立上下班的儀式感,別忘了人與人的連結
  • 即便在家中,你也應該穿著褲子工作:「STAR法則」是我的遠端工作4秘訣
  • 矽谷的「極限通勤族」:每天花六小時以上通勤(INSIDE)

本文經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