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岡本加乃子
我的和日豪起歡娘家在明治維新前,是本文江戶及各地大名的御用商人。明治維新後,做料煮我家變成了東京近郊的理即地主,但有些事仍固守著昔日遺風。使被
例如那些依字母順序排列的人嫌然喜幾十座倉庫,由許多掌櫃負責管理。棄依掌櫃以下還有男工、鄉味女僕和家事女傭等,和日豪起歡僱用了多達近百人。本文而老爺面對這些工人、做料煮僕役時的理即態度,迄今仍承襲了當年東京下町批發商號老太爺的使被那一套,絲毫沒有改變。人嫌然喜當家老爺吃的棄依正月雜煮,會和僕役們從同一口大鍋裡盛來端上桌。老爺就在自己的這份餐點前,先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印著家紋的外衣衣領,才畢恭畢敬地坐下,拿起沒上漆的原木筷。長男、長女、次男、么女,全都跟著坐在一旁,就和當年老爺的父親一樣。
雜煮是用浮著白蘿蔔、芋艿和小松菜的清湯,加上中等大小的方形烤年糕組成。我從小就吃慣了這種清淡的口味。我們總會草草吃完二之膳裡的鯛魚清湯, 再多吃好幾碗雜煮。我印象中,應該只有老爺一家會用有光琳繪圖的大雜煮湯碗。
幾年後,我嫁到市區,每年都還是會想吃到這樣的雜煮。這個家裡的老爺,出生於都會家庭,但雜煮口味卻是承襲了出身關西某藩的祖先,吃的是鷸雜煮或白味噌雜煮。我覺得前者吃起來很腥,後者則是很膩。個性強悍的我搶佔了上風,先生只好苦笑著吃下了我朝思暮想的雜煮,到頭來他也完全習慣了這種口味。幾年後的歲末時節,家裡有一對出身山陰望族的兄弟來寄宿,剛好當時學校也放假,兩兄弟便從歲末起,就興高采烈地聊起了新年的特色風俗。
「吃這種雜煮真沒意思。」
兩兄弟嫌棄了我的雜煮。對我的不平之鳴,他們也只是淡然地笑笑帶過。最後,這對兄弟說要為我們家介紹山陰地區的雜煮。
除夕夜當晚,山陰道的老家依照兩兄弟的指示,用裝橘子的紙箱寄來了滿滿一箱的圓年糕。把它們一個個從箱裡拿出來仔細端詳,發現它們約莫相當於較大的蜜柑,稍偏硬,外表還撒了一層澄粉。經過再三揉捏製成的圓年糕,有著如真綿般細緻的黏著力和光澤。光是烤過就吃,味道顯得過於細膩幽微。然而,烹煮雜煮時,這些年糕得要丟進大鍋熱水裡煮。
選品質精良的柴魚片,熬出滋味細膩幽深的高湯,接著再把更細緻的柴魚片,放在高湯裡那一整顆渾圓的年糕上,就像放上一堆碎花瓣似的,搭配整齊等長的水芹或小松菜等綠葉,細切如絹絲般的蛋絲帶著黃,還有口感爽脆、光澤照人的白色魚板。不論在視覺或味覺上,這碗雜煮都顯得清爽高尚又典雅。我拿起略顯粗鄙的罕見雜煮湯碗,眼前竟浮現出了山陰道上優雅的野趣。清澈卻有分量的豐沛流水,與群山間的松樹綠意,宛如押繪般厚厚地堆疊,讓我想像出了一片既樸實又濃豔的風景。
兩兄弟的哥哥瀟灑開朗,略帶幾分寂寞氣息;弟弟有張稍偏鈍角的短臉龐,散發溫和與銳氣。兩人即使和我們再熟悉,也不會親近到過分狎暱,展現出望族教養,展現出內斂而有深度的一面。那一年元旦,朝陽晴得很爽朗。紙門敞開,景物沒在和室落下陰影,只有朝陽悠悠地流瀉進屋裡,顏色佔滿了每一片榻榻米。壁龕的大花瓶裡,插著豔紅的南天竹,果實一顆顆地閃耀著澄澈的光。
相關書摘 ▶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和日本文豪一起做料理:京豆腐、握壽司、昭和啤酒,還有紅豆湯……》,四塊玉文創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北大路魯山人、吉川英治、佐藤垢石、大町桂月、太宰治、林芙美子、岡本加乃子、村井政善
譯者:張嘉芬
做菜,聽北大路魯山人怎麼說:
「以自然為素材,一面滿足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一面將技術提升到幾近藝術的程度。」
嘗鮮,看吉川英治「冒險」大啖河豚、
跟著佐藤垢石激流上現釣香魚、
造訪對太宰治意義深遠的鰻魚店;
文豪的料理之道、舌尖食記都是一絕!
料理和生活息息相關,訣竅總始於腳下俯拾皆是的第一步。本書收錄二十二篇作品,第一部〈料理之心〉由北大路魯山人領銜分享烹飪精神與菜餚之所以美味其中的眉角,強調「美食本來就不只在於稀有的珍饈佳餚,只要是在自然、天然生長的季節裡取得的食材,經過掌勺者細心烹調,都能轉身變成餐桌上的美味。」「除了料理本身之外,和料理形影不離的餐具,也要精挑細選。」點燃掌勺人料理之魂,道出日本獨特食膳文化製備的基本與講究。
第二部〈私房食記〉則是七位文豪——吉川英治、佐藤垢石、大町桂月、太宰治、林芙美子、岡本加乃子、村井政善,接力漫談不可不吃的經典一味,或難忘的食堂經驗……分別從賭上個人性命也要吃一回、煮得咕嚕作響的河豚火鍋,肉質緊實又香氣十足的現釣香魚,冰堆上口感清涼暢快的生魚片談起;還有,以奶油炒菜豆、或熱呼呼的粉吹芋沾金澤海膽當早餐吃,令人朝思暮想、樸實又濃厚的「雜煮」家鄉味,以及盛行數百年最日常的蕎麥麵的多種口味、吃法和製法細節,讓人大開眼界。
這是一本非典型的和食料理書,傳達了所謂美味佳餚背後一切的嚴謹與用心,更融合了人生各種面向。準備好一起做好料理、品味時鮮了嗎?來自八位文豪的和食小課堂,一概不需預約!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