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China如何與「中國」劃上等號(上):用「秦土」取代「支那」,或許得以消解紛爭?

文:施雅仁(Allen Shih)

「China」之由來

今日的何號上中文使用者習慣將「China」與「中國」互譯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與中用秦而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國劃越南、韓國,代支以及日本也是那或如此:今越南文翻譯「China」為Trung Quốc(發音ChongKuok);韓文為중국(發音jung-guk)二者皆為「中國」之音譯;日文則使用漢字「中国」(發音Chū-goku)。

然而,許得消解自古「China」 與「中國」二詞並無關聯。紛爭「China」自始即為一地域名稱,何號上而「中國」則是與中用秦一個多重涵義的政治語詞,與國名無涉。國劃「中國」 一詞不僅華夏用之,代支古時的那或越南以及日本皆曾自稱為「中國」。「China」等於「中國」是許得消解近百年間在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轉變。此轉變肇因於國家公權力的紛爭強行干預,扭曲原義,何號上以教科書及媒體洗腦,將「China」 與「中國」畫上等號。

「China」是自古外國人稱呼華夏地區的地理名詞,英語、德語、西班牙、葡萄牙等語同為「China」、法語為「Chine」、義大利語為「Cina」,以上諸語皆源自拉丁語的「Sina」。而拉丁語「Sina」 則源於古希臘語「Činai」(羅馬字母轉譯)。以上諸語中的「i」皆發長母音/iː/,中古英語「China」的「i」原本也是發長母音/iː/,發音為/`tʃiːnә/,是到了14-15世紀發生了語音轉變 :「元音大轉移」(Great Vowel Shift)【註1】,長母音的/iː/最終轉化成了現代英語的/ai/,因而英語才會將China發音為/`tʃainә/,與原音不符。

「China」之漢字取其音譯為「支那」或「脂那」、「至那」,另譯有「震旦 」、「振旦」、「真旦」等,(此與支那、脂那、至那為同詞源,見下文)近兩千年以來即見於佛經及史籍之中。

支那、脂那、至那,及震旦 、振旦等同源之音譯在西元三世紀的東漢末、西晉時期始見於佛教經典。如《釋迦方誌》(成書於西元650年)卷上「中邊」篇引「成光子」言:「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據云,成光子於漢獻帝建安十年(西元205年)奉命入印度;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西元?~343年,西域龜茲國人)的《灌頂經》(卷六)說:「閻浮提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隋朝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西元490-589年)譯《佛說德護長者經》:「我鉢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脂那國。」;唐玄奘法師(602-664 年)所著之《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戒日王問玄奘:「大唐國在何方?」玄奘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Mahachinasthana)是也。」(「摩訶」是大之意,即大至那國),又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註2】

正史對「China」之音譯應是出自佛經,如「梁書」·「中天竺國」曰:「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曰,王身端嚴,如日初出,仁澤普潤,猶如大雲,於彼『震旦』,最為殊勝」;《宋史》的《天竺國傳》曰:「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聲教遠被外國人,因稱我國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轉。」此說之「支那為秦之音譯」無誤,然而起源於「秦始皇之聲教遠被外國人」則差矣!支那一詞源自西元前九世紀建立的秦國,非六百多年後統一中原的秦始皇之秦國。

China(支那)一詞源於西元前9世紀受周朝封於秦邑(今甘肅天水)之「秦國」

歐洲人開啓大航海時代之後,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歐洲學者,是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他於1655年出版的《中國新地圖》(Novus Atlas Sinensis),在序言中提出了此觀點。後世幾位歐洲著名的漢學家、語言學家亦支持此說,如:法國的鮑迪埃(Guillaume Pauthier,1801-1873)、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1878-1945),以及德裔美籍的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等人。

通曉多種中亞語言的勞費爾提出以下考證:「China」的中古波斯語(轉譯為羅馬字母 , 以下諸語言同)是「Čīn」,梵語(Sankrit)為「Cīna」,亞美尼亞語為 「Čenk、Čenastan」,粟特語(Sogdian)為「Čynstn 、Činastan」(Čynstn發音為/dzinsdan/,Činastan為/dzinasdan/,「-stan」之後綴詞為「的土地」之意【註3】,佛經譯經師取其前後音,譯為震旦、振旦、真旦等),對應於古希臘語的「Činai」,而帶有Č的伊朗語形式對應在梵語成「Cīna 、Čina」。

漢語的首字「dž」在伊朗語中被硬顎音「Č」複製。秦的古語音值是/dzin/、/džin/,(為濁音),在伊朗語Čīn發音即是/džin/,而以上之梵語,古希臘語之名稱與語音亦皆一致。」【註4】

「秦」在中古漢語中依然是濁音,在韻書《廣韻》中為匠隣切,平聲。在承繼中古漢音的台語(閩南語)、客家語中即是濁音,陽平聲,音/džin/,發音與上述勞費爾考證之諸內亞語一致;而日語讀音 「じん」(jin)、韓語為 「진」(jin)皆保留濁音。 今「秦」發為清音是在五代十國(約始於西元九百年)、宋、元期間,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因其語系與漢語差異太大,無法掌握中古漢語音韻豐富的八個聲調,逐漸將中古漢語簡化,轉變成為近代官話(北方普通話),「秦」才變為清音的/tʃ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