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雖然是小樣本,但研究發現日本、歐洲8國人糞便中都有塑膠微粒

本週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小樣第26屆歐洲腸胃病學聯合會(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年會上,來自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和奧地利環保署(Environment Agency Austria)的研究有塑研究人員公布了1項前所未有的發現 — 他們在8個國家的人類糞便樣本中,全都發現塑膠微粒。發現糞便

研究人員檢查來自芬蘭、日本義大利、歐洲日本、國人荷蘭、中都波蘭、膠微俄羅斯、小樣英國和奧地利這8國的研究有塑人類糞便樣本,這些參與者年齡介於33 - 65歲,發現糞便共有3名男性、日本5名女性。歐洲他們在1週的國人時間內,記錄自己的中都飲食,並提供了糞便樣本。所有參與者在實驗期間都食用了塑膠包裝內的食品或者塑膠瓶裝飲料,其中多數人也吃了魚或海鮮,並沒有素食主義者。

結果發現,每件採樣都測出含有不同種類的塑膠,最多達9種,出現最多的是PP(聚丙烯)和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這2種物質是塑膠瓶和塑膠瓶蓋的主要成分。就數量而言,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含有20個塑膠微粒,尺寸範圍為50-500微米(人類頭髮厚約100微米)。

塑膠微粒是指,小於5毫米(0.005微米,約1粒米的大小)的固體塑膠微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每年全球約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裡,這些海中的塑膠垃圾如果沒有被打撈上岸,最終都很有可能被分解成塑膠微粒。我國環保署去年年底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等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原水有66%、日常飲用的自來水有44%驗出塑膠微粒,民眾常食用的沿海貝類包括牡蠣、扇貝、文蛤等也發現微型塑膠的蹤跡。

雖然人們早在水、海鮮或海鹽裡發現過塑膠微粒,按照食物鏈塑膠微粒會層層累積的性質,這些塑膠微粒最後應該都會回到人類身上。但卻很少有人願意證明,人類身上是否真的帶有塑膠微粒。

  • 環保署首份調查:牡蠣、扇貝和44%的自來水都有「塑膠微粒」
  • 無法清內臟的海鮮最毒:一周吃兩份生蠔,一年吞掉上萬顆塑膠微粒

研究團隊聲稱,這是全球第一份這類研究。

研究領導人、維也納醫學大學的史瓦柏(Philipp Schwabl)博士表示:「我原本不預期每件採樣都會…(測出)含有塑膠。」史瓦柏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塑膠微粒是否會「進入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甚至進入肝臟」。他指出,在對動物和魚類進行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損傷腸道和帶給肝臟壓力。

「這是同類研究中的第一個,證實了我們長期以來所懷疑的,塑膠最終會進入人體腸道。而這對我們,特別是患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意味著什麼?」史瓦柏表示。

該研究的作者估計,世界上超過50%的人可能在他們的糞便中發現塑膠微粒,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支持

這一點。不過史瓦柏也表示,由於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他們無法確認飲食習慣與塑膠微粒之間的關聯,接下來,他們將進行一項更大規模的研究。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海洋科學家理查德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表示,他對糞便中的塑膠量感到驚訝,測出的數量高於他的預期。不過湯普森表示,PET可能來自塑膠瓶和食品包裝,但也可能來自地毯、窗簾或衣服,只是落在盤子上。「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條傳播路徑是什麼,就有助於了解解決方案。」

美聯社報導,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物學家華格納(Martin Wagner)認為,這項研究不具代表性,且「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他們發現的塑膠全都來自實驗室」。

新聞來源:

  • In a first, microplastics found in human poop(National Geographic)
  • Microplastics found in human stools for the first time(衛報)
  • 人類糞便發現塑膠微粒 疑有害健康(中央社)
  • 研究者首次發現人類糞便中有塑料微粒(德國之聲)

核稿編輯:楊士範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