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登年
美女、古代宮廷更加雜耍團、請吃戲曲也加入
宴樂的飯清發展
前面提到,宴樂在西周時期已形成基礎,代統的手段並且加以制度化,治者治為後世宴樂的筵席已成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宴樂和筵席的鋪張發展同步,都以物質生活的為統不斷豐富為前提,也受到國家政治、誇張經濟、炫耀文化等因素的古代宮廷更加直接影響。
兩漢時期宴樂發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請吃東漢文學家班固《東都賦》云:
天子受四海之圖籍,飯清膺萬國之貢珍。代統的手段內撫諸夏,治者治外綏百蠻。爾乃盛禮興樂,供帳置乎雲龍之庭。陳百寮而贊群後,究皇儀而展帝容。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鐘。列金罍,班玉觴,嘉珍御,太牢饗,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鍧,管弦燁煜。抗五聲,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備,太古畢。
禮結合,使筵席「升有儀,降有序」,顯得更加完美。文字敘述不夠,至今仍然保存的中國漢代石刻中的宴樂畫面,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漢代宴樂的發展狀況。
山東武梁祠有一組反映當時宴樂的百戲場面,其中有男有女,有人彈琴,有人吹塤,有人吹箎,還有人玩雜技。山東嘉祥畫像石的第二層,左右兩側都有宴樂畫面:左側一組三人;中間一人撫琴;右側一組三人,中間一人踏鼓而擊,另兩人舞蹈。
河南南陽石刻的造型有投壺圖像,還有男女帶侏儒跳舞,有劍舞,有象人、角抵,還有樂舞交作的圖案。
連雲港孔望山的摩崖造像中,則有許多漢代樂舞雜技的畫面,其中一組雜技表演——疊羅漢,十人共疊五層。第一層站立三人,第二層站兩人,第三層立三人,第四、五層均為一人。表演者作劈腿、曲肘、傾俯等驚險動作,形象生動逼真。
以上五組石刻,不僅反映出漢代宴樂形式的豐富多彩,而且說明漢代宴樂往外延伸,已由「藝」擴大至「技」,雜技、舞劍、象人、角抵等雜耍,已進入宴樂範圍。
「角抵」,亦稱觳抵,就是現今的摔跤,它起源於中國秦漢,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技藝表演,漢代時也泛稱各種樂舞雜技為「角抵戲」。
在《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封時「三月春,作角抵戲。」由於角抵有助興取樂的作用,自漢時成為宮廷宴樂後,歷代相沿,經久不衰,直到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角抵〉一條,有詩云:「虎賁三百總威獰,急颭旗催疊鼓聲。疑是嘯風霪雨處,怒龍彪虎角虧盈。」都還可以見到,當時宮廷宴樂中角抵的盛況。
「象人」則是漢代宮廷中的專職藝人,專門在朝賀御筵場合演出逗人開顏,對於象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漢書.禮樂志》提到:「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戲蝦魚師子者也。」另有一說,象人是戴假面具的優人。不管如何,象人在宮廷盛筵上插科打諢,引人發笑,給與筵者帶來不少樂趣,因而被納入宴樂範圍。
雜技也是漢代宴樂常見的活躍的表演。內容有頂竿、走索、飛劍、吞刀、吐火、耍輪盤、耍罎子、舞棍棒、馬術、鬥獸、口技等,儘管多為小雜耍,卻以短小精悍、活潑有趣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濟南市郊無影山出土的西漢樂舞雜技陶俑群,生動再現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藝術的實況。
樂舞雜技陶俑放置在一個長方形的陶製盤中,共二十一人,其中有七人登臺表演,姿態逼真;另兩人為女子,長袖花衣,相向起舞,婆娑多姿;兩人倒立,兩手著地,上身挺直,下肢前屈,頭部前伸,作「倒立」狀,造型矯健穩定而有力;一人騰空而起正在翻筋斗;另一人作高難度的柔術表演,雙足由身後上屈放於頭側。表演者左前方立一人,穿朱色長衣,可以轉動,似為指揮。
樂隊共七人伴奏,樂器有鐘、瑟、笙、小鼓、建鼓等。有兩女子長跪吹笙,其餘五位都是男性。陶盤的左右兩端有七人,一側三人戴冕形冠,另側四人頭戴環形帽,長衣曳地,拱手而立,全神貫注,陶醉情景之中。
「參差橫鳳翼,搜索動人心」,描述了此種情況,樂舞雜技陶俑多元形貌、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全景象的生動呈現,伎藝同台,上下同樂,歌舞昇平,皆大歡喜,再現西漢貴族生活娛樂宴飲的情景。
看完漢朝,唐代也不能讓步。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外交頻繁,為宴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也是宴樂發展迅速的時期。唐代宴樂不僅繼承前代宴樂的形式和技藝,而且因為外交頻繁,吸取許多異域藝術的精華,無論技藝樂器,還是音樂歌舞,都不同程度地滲入了「洋」味。
譬如唐代長安宮廷中最著名的大型樂舞《秦王破陣》,就是中外結合、洋為中用的典範。在《舊唐書.音樂志》描述:「自破陣舞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盪山谷。」意思是指《秦王破陣》樂舞,引進龜茲(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一帶)等地的西域音樂,與傳統的中原舞樂結合,創造出更有特色的舞樂藝術,推動宴樂發展。
唐代歌舞「雜有四方之樂」,對唐代宴樂的發展影響極大,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四中列舉了各種唐曲種類,如琴曲、羯鼓曲、琵琶曲、箏曲、笛曲、觱篥曲、舞曲等,不少都是外來的樂曲。根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載,唐代把吸收域外樂舞而成的九部樂、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等,明確規定為「宴樂」。所以歷史上素來稱唐代樂舞為音樂史上的「高峰」「絕頂」,例如,被譽為唐代宮廷樂舞之最的《霓裳羽衣曲》,無論舞姿、著裝、音樂,都融進了域外文化的精華。
後繼的宋代維持一定程度的發展,根據《東京夢華錄》卷九記載北宋皇帝的壽筵,場面隆重而熱烈,宴樂形式多變而有次序,酒敬九巡,佳餚多達三十餘道,宴樂種類有十多種。依祝壽儀式的程序、敬酒的遍數、上菜的道數,每飲一酒、每上一菜,都有不同的宴樂相配。樂、酒、食彼此相侑,把與筵者的情緒調至興奮、極樂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