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經典Dune的被誤2021年電影版《沙丘瀚戰》(Dune)得到廣泛好評,而1984年由大衛連治(David Lynch)執導的沙丘上爛版本《沙丘魔堡》就難免被人拿來比較。當年這部電影票房慘敗,魔堡劣評如潮,片從是主流公認的「爛片」;如今舊事重提,甚至有人以「鞭屍」的科幻姿態,極盡嘲諷踐踏之能事。大片真的角度有這麼差勁嗎?若果我們把《沙丘魔堡》放在不同的脈絡或參照系來看,會否體驗到它獨有的被誤美學特色?
為甚麼此片被導演視為噩夢?
為甚麼主流意見認為《沙丘魔堡》是個典型失敗案例?評價往往涉及動機和期望管理,而這齣戲本來的沙丘上爛定位是是像《星球大戰》那樣的科幻鉅作。 Frank Herbert的魔堡原著小說格局恢宏,其結構和篇幅增加了改編的片從難度。本來大衛連治的主流初剪片長相當於兩齣電影,再剪為三小時,科幻最後被要求刪減至兩小時多一點。大片監製De Laurentiis兩父女再請其中一個配角在片頭及畫外音以直接講解的方式勉強修補敘事的缺陷。這樣當然難有好結果,整個故事支離破碎,複雜的人物及世界觀設定令人感到眼花繚亂,而那些以「忠於原著」為依歸的觀眾更加難以接受。
在特技效果方面,三十多年前的水平當然難以跟今日的數碼技術比擬,但那巨型沙蟲在沙漠中揚起的畫面,在大銀幕觀看仍然震憾。只是《沙丘魔堡》和更早期的《異形》及《2001太空漫遊》的光學技術比較,前者的綠幕特效不免令人感到粗糙,以當年的巨額成本來說,也有點令人感到訝異。對於當今看慣了3D立體效果的觀眾來說,《沙丘魔堡》不少特技畫面的2D感覺更加強烈。
但特技畫面造成平面化一定是問題嗎?科幻電影在美術上的優劣只在乎其特效是否「像真的一般」?若我們把《沙丘魔堡》放在大衛連治的創作脈絡裡看,這部電影其實並不那麼差,還有不少令人難忘的時刻及設計,讓它作為Cult片經典之一。
大衛連治是真正作者嗎?
不過,《沙丘魔堡》中大衛連治的電影作者身分也有爭議性。有說因為電影太爛,他不承認自己拍過這齣戲,在片頭顯示「導演」時以假名Alan Smithee代替。的確導演大衛連治對此片缺乏控制權,監製De Laurentiis父女決定了最終剪輯的成果。為此大衛連治感到十分遺憾,視此片的失敗為一個「噩夢」,但他在後來的訪談中表示對這結果負責,不會怪罪於監製的干預。
其實《沙丘魔堡》歷來有多個版本,在最初上映的137分鐘版本上顯示的導演確是大衛連治本人,但1988年出現了接近三小時的電視版,以及後來的其他版本,皆未得到大衛連治的認同,所以這些版本的導演以化名顯示。Alan Smithee這個名是1968至2000年期間美國導演協會成員通用的化名,在導演認為自己對創作成果沒有充分控制權時使用。無論如何,這情況和「電影爛到導演自己也不敢承認」的說法大相逕庭。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