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宥祺、相信P. LU
「經過的空間時候,常常有剛下場的有記憶嗎樣男孩們會躺在地板上休息,這裡有風,那討又蔭涼,人喜其實很舒服,半戶只是外空有時候會飄著臭臭的汗味⋯⋯」。以上是麼模一個港都女孩對某男校空間的記憶。成長的相信故事裡總是有許多像這樣的空間記憶,空間中各種細微的空間特質,揉合了物理與心理,有記憶嗎樣加上時間與使用者的那討混合,成為地理學家眼中所關注的人喜「第三空間」。你相信空間有記憶嗎?記憶中討人喜歡的半戶地方都長得怎樣?我們從臭臭的走廊出發,想知道討人喜歡的外空半戶外空間是什麼模樣,以下是我們的觀察。
剛剛好的尺寸
簡單來說,半戶外空間指的是有遮蔭、沒有空調的室外空間,以及廣場、騎樓等,都是半戶外空間的類型。以廣場來說,過大的半戶外空間會讓人有「荒涼」的感覺,這不怎麼討人喜歡。根據模式語言的描述,最佳的廣場大小直徑絕不超過21公尺(#61小廣場)。
#61 小廣場
超過21公尺的距離會無法辨認人臉上的表情和聽到他人宏亮的聲音,這意味著:在這個範圍內的小廣場上,人們會半意識地感覺到自己是和大家聯繫在一起的。
騎樓是台灣常見的半戶外空間,也常是生活中各種記憶發生的場域:用餐、停車、購物、當花園、當倉庫⋯⋯不管什麼活動,都可以在台灣的騎樓中看到。記憶中討人喜歡的騎樓要夠寬,讓人們在街上行走時不覺得擁擠,同時夠高,不讓人覺得壓迫(#101有頂街道)。騎樓應該是歡迎行人的,就算不是這棟建築的所有人依舊可以在這裡行走,並且適度地保護使用者躲避颳風下雨(#119拱廊)。
#101 有頂街道
街道要有捷徑的功能,盡可能連接室外的公共街道,街道兩旁應有窗戶、坐位、能向大眾顯示建築物用途的入口,這種街道會比一般走廊來的寬,至少要三公尺。
#119 拱廊
拱廊要具有「公共性」,但也不能跟真正的公共環境一樣,要使人感受到它是建築物內部的附加物,讓拱廊成為公共環境和私人環境間界線模糊的地帶。
在邊界停留
你會選擇在半戶外空間的哪裡停留?是面對邊緣,還是背靠著邊緣看裡面?我們發現,人們常常靠著邊緣停留,以便看到前方的景物,活動,這與模式語言所告訴我們的相符合,靠著邊界停留能讓人感到安心,既可以觀察同處於這個空間中的他人,又保留了自己的領域,並且不讓人覺得被孤立(#114外部空間的層次)。
邊界需要是一個垂直的介面,卻不一定是牆壁,事實上,半戶外空間中的立柱、大樹、花台、樓梯等,就討人喜歡的程度而言,也許比一堵牆好得多,敞開空間裡的邊界特別受人歡迎,相對的,當一個地方是完全封閉時,人會因為「我不知道這裡在幹嘛」而不願意進入(#69戶外亭榭)。
#114 外部空間的層次
在一個較小的空間裡,要使人們可以看到這個空間的內部,同時也可以向外看到另一個廣闊的空間。
#69 戶外亭榭
人需要進行各種不受拘束、不被限制的活動,戶外亭榭提供人們「開敞性」和「封閉性」間的必要平衡,人們可以在這裡自由自在地發揮他們的創意。
風、陽光與遮蔭的交會
一個地方能否討人喜歡,微氣候是重要的關鍵(想想那個臭臭的走廊),特別是風、陽光與遮蔭(#161有陽光的地方),我們發現,這三種元素交會的地方,最容易有活動發生。想想看,除了遊樂園的鬼屋,誰會在烏漆麻黑的地方活動呢?沒有風,瞬間逼汗的地方,不會想趕快離開嗎?一個空間能有遮蔭、不要被太陽直射、最好還來點涼風,才適合在那裡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交會的地方總是討人喜歡,如果是內-外的過渡帶,就會讓這裡變得更加有活力,市府廣場前大片遮蔭廣場,或是校門前橋墩下的小空地,都是這樣的案例。內外的交界可以盡可能的放大,不要太過分明,人需要一些模糊不清的空間,讓這個空間可以做的事情不被侷限住;這個空間要有許多出入口,如果只有一扇門,空間無法達到「溝通」的功用,兩扇以上的門才可以紓導、交流人潮,和其他空間相通(#115有生氣的庭院)。
#161 有陽光的地方
雖然人們討厭大太陽又沒有遮蔭的地方,但人要進行活動還是需要足夠的光線,以便活動的進行。 (因地制宜性:台灣躲太陽的比重偏高,我們肯定陽光的價值,卻也注意到遮蔭在小島土地上的重要。)
#115 有生氣的庭院
庭院要擁有各種功能,提供通道、疏導人流、觀察其他空間和活動,這樣的庭院會吸引人群,進而會發生許多活動。
空間中的活動與排除
空間中要有人,才顯得討人喜歡。根據模式語言,四個人就可以讓一個直徑10公尺的廣場顯得活潑可愛。在他們對舊金山市內和城郊的觀察中指出,當每人擁有13平方公尺時,這個區域是生動的,但如果每人有45平方公尺時,這個區域相對人少,看起來會死寂許多。在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讓每一個人都享有13到27平方公尺時,會使這個空間不再死板且生動起來(#123行人密度)。
除了穿越性的機能需求,人的出現並停留總是和活動有關,並不會憑空冒出。一個地方要好玩、有有趣、吸引人,裡面的活動是最重要的關鍵。這些活動並不一定正式,從星期六下午百貨公司的追星快閃簽唱會到傍晚在門口泡茶下棋等開飯的老伯伯,都可以讓空間變得討人喜歡。
在這裡我們想特別聊聊在文化中心二樓跳舞的老老少少,從街舞到土風舞,一年到頭總是沒少過。文化中心一整面牆的鏡子並不是本來就有,而是隨著練舞人群的踴躍,順應空間使用的需求而加裝,我們在西門捷運站也能看到同樣的情形。當空間的活動強大到一個程度,空間的性質就可能因此產生變化,這樣的形變讓這個地方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敞開大門歡迎相同性質的活動在這裡發生,卻也同時排除了這裡不同使用的可能。
#123 行人密度
一個空間裡的人過多或是過少都會讓人不舒服,雖然除了人數、密度以外,人們聚集的情況、 地方的特質等都跟這個空間是否熱鬧有關係,但每人佔有多少空間卻能大致估計出一個地方生動活潑的程度:假設某空間在某一時刻的人數為X,這個空間的面積大小在13X到27X平方公尺是最適合的。
最後:空間記憶
就像海邊總該有個漂亮高雄妹一樣,記憶和空間的連結,串連了情感、想像與期待,這樣的空間像是一個能穿越時空的缺口,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
延伸閱讀
- 約會該去IKEA還是阿秋大肥鵝?「活的」消費性空間觀察
- 活的空間:第三空間與地理學空間對話超展開
本文經眼底城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