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守護慢飛天使:「大台中診所協會」醫師團隊愛心義診,「美麗境界」助慢飛兒重回社會懷抱

不少身心障礙者「慢飛天使」來自弱勢家庭,守護所協師團有的慢飛慢飛獲得各界資源支持,有的天使則必須透過庇護場所、社區復健、大台隊愛照護中心協助,中診診美才能逐步走向自力更生。會醫回社會懷一群專業且熱心醫師不只提供義診服務,心義甚至抵押房產組織資源創立院所,麗境守護慢飛天使、界助築起人生避風港,兒重期待他們成長茁壯,守護所協師團飛出自己的慢飛慢飛一片天。

守護慢飛天使健康成長,天使大台中診所協會愛心義診

(中央社)大台中診所協會連續多年發起醫師團隊前往家扶台中發展學園義診,大台隊愛不只省去家長帶幼童奔波辛勞,中診診美若發現任何異常,也能及早轉介治療資源,共同守護慢飛天使健康長大。

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家扶台中發展學園,以照顧學齡前身障、發展遲緩幼童為主,提供早期治療,目前照顧近60名學童,透過每個月更換不同的主題課程,達到「治療」及「教育」目標。

家扶台中發展學園園長張緡鏐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園內結合社工、治療師及教保員團隊,從各面向評估孩童發展現況,與家長討論後,制定每名孩童的個別化服務計畫,開闢適合的成長課程。

張緡鏐說,慢飛兒身體狀況需定期追蹤,但這些孩子敏感且脆弱,看診需比一般孩童付出更多的耐心及時間;大台中診所協會得知後,每年定期號召小兒科、耳鼻喉科醫師團隊到學園義診,提供園方及家長完善健康評估,另外,京典美學牙醫診所也提供口腔檢查。

大台中診所協會自民國106年起號召團隊前往義診,協會理事長陳俊宏表示,這些孩子可能因身心障礙或是發展遲緩,表達能力及認知普遍不足,例如一般兒童常見感冒、腸病毒等疾病痊癒快,但慢飛兒無法明確說出身體不舒服,可能延誤治療,義診讓孩子們在熟悉的環境裡接受健康檢查,也能省去家長奔波醫療院所的辛勞。

陳俊宏說,家扶照顧的慢飛兒非常多元,包括基因缺陷的唐氏症或染色體異常等,對照顧的家屬來說無法捨棄孩子,又要支持成長,過程可能面臨許多荊棘障礙,父母的壓力很大。

至於義診中常見疾病,陳俊宏指出,最常見的是呼吸道、中耳炎等感染,或是營養狀況,若發現過度肥胖,醫師會給家屬調配慢飛兒飲食建議,如果是玻璃娃娃(成骨發育不全症),就會建議哪些運動避免太激烈,使用輔具要注意避免傷害。

日常照顧上,陳俊宏說,他會特別關注有吞嚥問題的慢飛兒,建議家屬不能給予太多的流質食物,或是多訓練讓孩子自己進食,避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義診也常發現家屬未注意孩子有視力或皮膚問題,透過及時矯正與治療,減輕生活的不適感。

陳俊宏指出,慢飛兒成長過程中,常面臨肌肉無力、關節受限、營養缺乏等問題,提供正確資源轉介,才能避免延誤治療、甚至錯誤資訊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服務別人其實就是回饋自己」陳俊宏說,有慢飛兒就算行動困難,還是堅持每天到學校上課,不會因為不舒服就抗拒;看到慢飛兒與家屬不放棄的精神,感受到生命韌性,也讓醫師們覺得有責任把事情做好。

守護慢飛天使  大台中診所協會愛心義診(3)Photo Credit: 中央社
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陳俊宏(圖)表示,協會自民國106年起號召團隊前往家扶台中發展學園義診,讓發展遲緩孩子們在熟悉的環境裡接受健康檢查,也能省去家長奔波醫療院所的辛勞。中央社記者蘇木春攝 112年8月27日

重建信心給機會,美麗境界發掘慢飛天使人生價值

(中央社)精神科醫師林本堂20年前捐出老家並斥資整修,成立美麗境界社區復健中心,透過學習適應環境、職能訓練等,協助發展遲緩甚至退化的慢飛天使們適應生活,重回社會懷抱。

林本堂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慢性精神疾病的病友,例如患有思覺失調症,大部分會從20歲左右、甚至青少年時期便開始發病,產生自理功能或是心智退化,若未及時治療,恐會退化至學齡前的狀態,甚至須終身服藥,慢飛天使可以說不分年齡。

「慢飛天使們需要一所中途之家」林本堂說,病友經過醫院治療出院後,回到家庭與家人相處可能會發生摩擦,甚至必須重複住院,除了藥物治療也需要精神復健。林本堂並成立美麗境界關懷之友協會,讓病友家屬們彼此交流相關資源、共同扶持。

他說,早年精神科的社區復健中心非常少,在聽聞家屬及患者的困擾與需求後,民國92年便決定將自己的老家捐出給協會成立復健中心,當時社會大眾對類似機構的接受度不高,幸好鄰居們與里長都相當支持,讓慢飛天使們有另一個家。

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捐老家成立社區復健中心(1)Photo Credit: 中央社
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捐出老家並整修成立美麗境界社區復健中心(圖),透過學習適應環境、職能訓練等,協助發展遲緩甚至退化的慢飛天使適應生活,目前中心照顧30多名學員。中央社記者蘇木春攝 112年8月27日

美麗境界社區復健中心主任楊美珍說,中心主要是讓慢飛天使們在回歸家庭與社區前,能夠學習適應環境、人際互動的技巧,透過不同工作訓練組別,如手工組、中餐組、園藝組等,訓練自我照顧能力外,也有機會重返社會。

楊美珍說,目前中心照顧30多名學員,有9成以上都是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年齡從20多歲到65歲都有,除了工作訓練外,也輔以健康維護、人際互動、社區適應等課程,透過社工、護理、職能等專業人員和學員一同討論設計學習內容。

40歲的慢飛天使小文(化名)患有思覺失調症,原先住在精神院所多年,剛到復健中心評估時,說話、如廁都有困難,退化程度極高。機構觀察發現小文擅長精細動作,於是教小文包手工皂膜,經過不斷練習,小文成為包膜最快、最好的學員,並領到獎勵金給家人補貼家用。

職能治療師藍巧慧說,從小文的個案來說,慢飛天使最需要的是「信心」,再來是「機會」與「接納」,或許大眾會先注意到他們的障礙,但機構成員們的目標是發掘他們的優點,並思考如何發揮他們的長處,讓慢飛天使在疾病的影響下,仍可以擁有人生價值。

藍巧慧表示,社會對慢飛天使接受度不高、給予的機會偏少,加上科技化的趨勢,整體環境並不友善。她提到,例如COVID-19疫情期間需上網預約疫苗、越來越多餐廳使用自助點餐系統,連一般民眾都需要重新學習操作方式,對於想重返社會生活的慢飛天使而言,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這些孩子需要機會」楊美珍說,希望有更多正向的力量,協助去污名化,以復健中心照顧學員的經驗來說,其實有很多正向的故事可以讓民眾知道,希望不要對病友有太多的刻板印象,而是在工作上給予機會與包容。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