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團體裡善良、人善無私、被人被逐為大家著想與付出的空穴人,有時會覺得厭惡,來風如果有機會寧可把他們趕出團體。研究《BBC》最近一篇文章談為什麼太好心太有道德感的證實人反而常惹人不悅,讓這議題又引起一些討論。好人不過,常被出團這在心理學界早就不是排擠新聞,因為幾十年來持續有類似研究不斷驗證「好人常被排擠」的甚至假說。
許許多多研究訴說著,人善對標舉「利他」的被人被逐人的厭惡,是空穴跨文化存在、很容易察覺、來風而且在八歲念小學時就是研究如此。在古代,「好人不長命」的說法並不奇怪,沒有背景的人如果不懂藏拙,不遮掩地展示自己的善良與正直,惹惱貪官、惡霸或地方仕紳,的確有可能被處理掉。現代法治社會不會致好人於死,但來自公司、團體的冷淡、嘲諷、甚至罷凌,也會讓許多好人受挫,抑鬱一生。
經典的心理學遊戲設定,在每一局裡每個人都可以奉獻一些錢給公庫,放到公庫的錢會加倍成長,然後每個人也可以從大家奉獻的錢取回一些。幾局結束後,詢問你想把誰趕出遊戲?最自私的人自然排名第一,但最無私的人卻排名第二。比起奉獻少也拿得少的人、以及奉獻多也拿得多的人,許多人類有股衝動,想要把對團體貢獻最大、私心最不明顯的人趕離身邊。
超乎「常規」,讓樂於奉獻的好人反被針對
人類不是擅長合作狩獵動物的社會性生物嗎,為何要排擠好人?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或許,在發明可以投射70公尺的長矛後,智人只要採取一般的團體合作、把責任平均分配,就已經不用懼怕其他大型動物,偶爾還可以宰殺一些果腹,發明弓箭後人類更是無敵。這時,人類真正的敵人,也就只剩下人類。
在狩獵採集部落裡,貢獻多的人拿得多、貢獻少的人拿得少、加上有一些稍微慷慨的人濟助孤零老弱,團體也就可以維持,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常規」。這時如果有人超乎常規,奉獻多、拿得少、幫助許多人,他會博得名聲與好感,而聲望有助於在社會交換網絡裡取得中心地位。這是有限的社會資源,所以好人也容易被懷疑在圖謀什麼。當「好人」被某一群人認為彼此在競爭什麼資源,也就很自然會被針對。
好人光環,反引起壞人自卑心理
心理學家還發現,「好人不討喜」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把其他人比下去。想像一個團體裡可能有許多順手之勞幫助別人的人,原本每個人都可以自我肯定、也能獲得正面的評價。這時一個不懂得隱藏的大好人出現了,他的光芒遮蓋住其他人、讓其他人的小小好事變得不值一提,讓習慣佔點小便宜的人彷彿變成罪人。許多人的心裡會感受到自己不夠好、彷彿暗中被批判;最後的結果,很容易演變成小好小壞的人聚集起來,教訓這不懂事的人。
排擠好人的集體行為,對大團體可能是不利的,可能會降低企業的生產力,或阻礙部落的技術進步。但排擠好人的人們,或許會增加自己繁衍下一代的機會(公司裡的好對象注意到你的機率增加了!),於是「忍不住要排擠好人」的基因就這樣繁衍下來。如果排擠好人造成部落覆滅、城市被屠殺怎麼辦?其實也沒差,反正好人也會一起死,好人的基因一樣傳不下去。加加減減,壓抑好人的生存空間,對其他人還是有利。
再加上人類擅於嫉妒,以及喜歡幸災樂禍的本性,當好人實在是一件需要戰戰兢兢的事情。有些古老的心理學研究認為,幫助他人有時會被怨恨,強調規矩守法有原則會被排斥,讓團體高效成功的人反而不被當作自己人。最近的研究發現,高度合作促進團體運作的人,反倒會遭遇團體裡行為較自私的人的「反社會性針對」(antisocial punishment)。
這也難怪,有許多常捐款的富人會要求匿名,不急著讓別人知道,一部份是因為他們知道超規格的好人常惹人厭。一些歷史故事裡功臣會故意放縱自己、買地納妾酗酒邀宴,為的是敗壞自己名聲,免得引發皇帝或其他權臣猜忌——做太多好事的人如果發現自己被針對,趕快醜化自己傳一些負面消息出去,也可以降低敵意。
對於平凡人來說,怎麼學會看眼色、看風向,做個恰恰好的好人,而不是被棒打的出頭鳥,事關一生的幸福。除了沉默、裝傻外,另一個選擇是「加入小團體」,小團體內就比較能為彼此的成就感到光榮,彼此一致對外。但對企業或團體來說,如何克服「排擠好人」的氛圍與小團體間的抗衡,提升生產力與效率,永遠是領導者艱難的課題。
如果是你的小孩,你會教他學會「看清真相,不要妄想做個太好的人」,還是會微笑著看他在社會叢林的荊棘裡吃些苦頭、學些人生經驗?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每個選擇,到最後總有人要付出一些代價。
當然,電視或漫畫裡常演,不加入派閥、做事很有原則的孤鳥,最後得到賞識,被拔擢成為高階主管。這在現實世界的確也會發生,只是你要讓自己夠強悍,強悍到不在意任何排擠與是是非非,才能夠挺到最後啦。
- 辛苦寫文,作者最高興的其實是讀者留下想法喔!期待大家都能發表意見,讓這議題有更多更深入的討論!
本文經陳豐偉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社會心理學研究:Facebook Profile能表露你的真實性格
- 【書評】《JOJO論》: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剖析,提供一個「另眼看JOJO並反思自我」的方式
- 《天氣之子》心理學:學會拒絕和堅持所愛,令自己成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潘柏翰